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想不到!肝臟裡的小油滴 竟會啟動免疫「毀滅」程序

武漢大學模式動物研究所工作人員在進行實驗。受訪者供圖

多面體的肝臟細胞、神秘的肝臟巨噬細胞、善變的星形細胞……作為人體最大代謝器官的肝臟內部千姿百態,細胞類型眾多,探秘的故事正是從這裡開始。

不久前,國際權威綜述類期刊《疾病病理機制年鑒》(Annual Review Pathology)刊登了一篇題為《天然免疫分子調控代謝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文章。「天然免疫很長時間以來被認為是機體抵禦外來入侵的『警察系統』,然而我們要講述的是另一個故事,它們還進行代謝調控等工作。」在近日召開的第五屆武漢肝臟代謝與心血管疾病國際學術會議期間,作者之一的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研究助理教授張曉晶博士向科技日報講解這篇高水準綜述的標題中所暗藏的「玄機」。通俗地說,機體裡的「大內衛隊」竟然還有重要的兼職,它們之前未被覺察的另一個任務是什麼呢?

應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模式動物研究所所長李紅良教授的邀請,在本次學術會議期間,美國科學院院士麥克·凱林、蒂莫西·畢勒等近六十位國際頂尖專家就學界在這一領域發現的新進展進行了深入交流,勾勒出全新的細胞機制網路。

外侵者和潛入者,都會激發免疫

基於相應的基礎研究,人們對於病毒性肝炎及病毒如何入侵併危害肝臟已經有了相對成熟、系統的認知和應對策略。然而,人們往往會視外侵者為「眼中釘」,反而對過量脂質等潛入者的危害視而不見。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研究助理教授姬燕曉博士表示,對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的新近病理生理研究顯示,有「潛入者」的肝臟細胞,也能啟動免疫體系,如果程度嚴重甚至啟動「毀滅」程序。

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發展到嚴重的炎症階段,肝臟內巨噬細胞就會異常活躍起來,它們會從血液中募集更多兄弟炎症細胞,例如白細胞就會進到肝臟裡面,出現炎症細胞浸潤。「這個時候如果做病理分析,就會看到肝臟裡面有很多炎症細胞,圍著變大的肝臟細胞。」姬燕曉說,這就說明肝臟細胞裡邊「出事兒」了,不要以為炎症細胞是去解救肝臟細胞的,很可能炎症細胞已經認為它是不正常細胞,想把它乾掉。而這個機制與肝炎病毒入侵後,免疫系統對帶毒肝臟細胞的「絞殺」很相似。

對於肝臟來說,肝炎病毒顯然是外侵者,而由於過度攝入高脂肪食物導致肝臟內過度蓄積脂質,則是潛入者,它們都會激發免疫。

「當被診斷出脂肪肝時,人們或許只會認為肝臟細胞裡多了一些『小油滴』。」李紅良表示,但對於分子水準的基礎研究發現,這些過度蓄積的脂質同樣會損害肝臟並啟動機體內免疫系統的反應。細胞的「大內衛隊」會視「小油滴」為異物,開啟免疫機制的相關路徑。這一觀點也得到美國科學院院士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麥克·凱林的認同,他認為肝臟內脂質代謝紊亂會導致肝臟細胞處於應急狀態,使得局部炎症加劇,並最終加快肝硬化甚至肝癌的發病進程。同時,目前已經有包括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教授大衛·博瑞納團隊在內的多個國際知名教授團隊的研究都支持這個觀點。「人們發現不僅脂肪肝,肥胖、動脈粥樣硬化等狀態的存在,都會誘發慢性、長期、低水準的炎症。」姬燕曉說,這些炎症從外觀上人們感覺不到,不會發熱也不會疼痛,沒有異常,但是如果持續時間久了就會誘發各種疾病。

基於武漢大學模式動物研究對來自全國100多家醫院的2000多萬份真實人群的健康數據進行的大數據分析結果,李紅良在大會上報告了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與冠心病、心血管疾病、中風等存在著高度的相關性。「這極大可能意味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存在會增加心血管、中風等的幾率。」李紅良說。來自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資深心臟病學教授約瑟夫·希爾在大會報告上也明確指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等代謝紊亂相關性疾病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

細胞通路拐出一片「新大陸」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關聯?人們能不能從分子機理上找到相關的機理解釋這些現象的發生?

「人們發現雖然免疫系統啟動了,卻並沒有產生誘發經典的免疫分子通路。」姬燕曉說,這意味著很早前人們發現的免疫依賴的通路並沒有工作。也就是說,「大內衛隊」雖然行動了,可是並沒有按照之前發現的細胞通路去執行任務,而是在細胞通路上拐了個彎,去執行了原本任務之外的任務。

那麼,它們乾什麼去了呢?李紅良團隊在基礎研究的過程中發現了在肝細胞中免疫相關分子機制的「新大陸」,即天然免疫的非免疫依賴調控網路。

「我們用油脂刺激了肝臟細胞,模擬飲食,例如給細胞或者實驗鼠高脂供給之後,對肝臟細胞進行分析。」姬燕曉解釋,我們選取不同乾預時間的肝臟細胞進行多種組學的聯合分析。通過對比會看到一些蛋白髮生了顯著的變化,並能夠掌握蛋白變化的「時間線」。

相對應地,研究人員也會從中發現發生作用的關鍵基因的線索。「我們會鎖定一些關鍵基因進行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分析。」姬燕曉說,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將該基因敲除,可以證實免疫系統的非免疫依賴信號「走過」的通路。

基於這一研究策略,李紅良領導的武漢大學模式動物研究所獲得了多個調控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關鍵分子靶點。2018年前後,《自然·醫學》《肝臟病學》等雜誌先後發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他們經過近八年研究發現了通過阻斷「ASK1」或者「TAK1」酶的激活的系列關鍵分子,可明顯抑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炎症發生、肝臟纖維化、胰島素抵抗和肝臟脂質堆積等一系列疾病過程,並在動物身上進行了實驗證實。基於以上研究成果,團隊已經開發了2個全新的小分子先導化合物,目前已經在非人靈長類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模型上獲得了良好的療效,並計劃在近期開展臨床前的研究開發工作。

記者在本次學術會議上獲悉,在過去10年時間裡,李紅良帶領團隊成功解析了一系列對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疾病進程有關鍵調控功能的靶點及分子通路,為相關藥物的開發提供了重要靶點及思路。這些研究成果受到該領域內的權威專家廣泛認可,李紅良團隊也受邀於2018年在國際權威期刊《生理學綜述》發表題為《天然免疫信號通路及其在代謝和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的論著。

因果之間仍有「黑箱」待解

「細胞中的分子事件是一個複雜的網。我們尋找到的通路是最明顯、起最關鍵作用的『主路』。」姬燕曉說,組學的分析提示研究人員,分子機制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仍舊有更複雜的機制有待探索。

過量攝入油脂,引發免疫系統的介入,進而引發代謝紊亂,甚至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惡化過程中也引來免疫細胞對肝臟細胞的攻擊。一因一果的之間,仍是一個待解的「黑箱」,剛剛有了些眉目。

「細胞通路的勾勒是全世界科學家共同工作的集合。」姬燕曉說,每個研究都可能為這幅拚圖的完整性貢獻一份力量。「我們的系列研究,可以為這個巨大的網路提供重要的節點甚至主線。」

目前解開的細胞通路,已經形成了全球共享的資料庫,例如reactome、KEGG等網站將通路整合起來。後續的發現將讓這個網路更加豐富。

在此次大會上,很多頂尖專家都帶來了全新的研究成果。例如康奈爾大學醫學教授大衛·科恩表示,他們發現棕色脂肪中線粒體介導的能量消耗,能夠起到調控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並能作用於肥胖、糖尿病的發生發展進程。而美國科學院院士蒂莫西·畢勒則表示,其團隊重點關注高遷移率族蛋白1(HMGB1)在肝臟損傷中發揮的關鍵調控作用,最新成果發現HMGB1可直接結合線粒體DNA並將其運送至胞漿DNA感受器,相關研究首次系統、深入闡明了肝細胞中HMGB1在不同誘因導致的肝損傷中的具體調控機制,為深入解析肝臟損傷發病機制和針對性開發靶向藥物提供了重要支持。(張佳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