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浙江高校“新工科”舉措:有的增課 有的減專業

浙江大學、天津大學、西安交大等多所高校紛紛表示將重拳打造新工科,這些專業的畢業生,將是“中國製造2025”戰略最需要的人才。學校將如何打造新工科?對傳統工科專業有何調整?昨天(4月26日),記者採訪了浙江大學和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的專家,一所綜合性大學,一所地方院校,都打算在這方面有所作為。

浙江大學

開設一批課程群 打通本科和研究生

  浙江大學電腦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陳剛在談到“對電腦大類人才培養的思考”時,他說了一個觀點:“碼農”的黃金時代,至少還有20年。未來可能清潔工也是“碼農”,他或許不需要自己掃地,而是給掃地機器人編程。

  對於近期很熱的“新工科”,陳剛說,浙大並沒有特意套用這個帽子去做什麽文章,但他們一直有條不紊地對相關領域進行著探索實踐。而所謂的新工科,很多都和電腦學科有關。“我們這個學科層出不窮有新東西出來,五六年前還只有電腦學科,突然之間,軟體工程、網絡太空安全等都細分出來,估計可能以後會把人工智能、數據工程也分出來。”陳剛說,“學科上,我們學院跟著國家的規劃走;專業上,我們學院還是比較謹慎的,但我不認為這是個貶義詞。”

  但在開課上,卻是步子很大。陳剛舉例,“我們下學期開始要上區塊鏈的課程。但是不是需要設定一個專門的專業去學。很多學校設定了人工智能學院,專門培養大學生,我們近期不會,但這個課會加強,讓學生受到更多的訓練。”

  陳剛說,國家新一輪的人工智能計劃,某種意義上來說,浙大電腦學院是起到了引領作用。“但在人工智能領域,我們更多的是跟法學院、醫學院、教育學院、經濟學院等合作,而不是一定要開一個專業。”

  如果沒有相對應的一級學科,一般不會去設定新的專業,這是浙大電腦學院堅守的原則。

  “大數據、物聯網,我們專業上都沒有設定,但這些課都有。比如數據庫課程,不是因為這個領域熱了才開,我們在20年前就開了,除了一般學校教的怎麽用數據庫,我們還要教怎麽做一個數據庫。這樣的技能,恰恰是現在大數據時代,學生必備的技能。”陳剛說。

  陳剛提到,浙大電腦學院成立的第一個所,名字就叫人工智能研究所,那是上世紀80年代初。“包括以前比較低潮期的時候,也沒有改名。所以,我們也不跟風。”

  陳剛覺得新工科這個名詞重要,但更重要是內涵以及根本所在。“我們最想學的是斯坦福大學。斯坦福和矽谷,與浙大和杭州的關係,比較像。比如谷歌這樣的公司和斯坦福的關係非常緊密。斯坦福的教授如果沒有在矽谷創立過公司,可能是在斯坦福會被鄙視的。就跟我們學院和杭州的互聯網經濟的關係類似,這也是我們學校應該發展的機遇。浙大要和杭州、浙江相結合,相得益彰。”

  “我們接下來會開設一批課程群,比如區塊鏈、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的課程群;這個課程群可能會把本科和研究生打通。”陳剛說,“我們也會發揮學院和產業界結合的特點,會有一批產業界的專家來授課。”

  陳剛也提到了“電腦基礎課程前移”的問題,他認為,中小學培養基本的電腦思維,編程語言、數據結構等,而大學教授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課程。至於對學生的要求,陳剛希望數學、英語好,以及比較強的邏輯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申請複合型專業 兩年停招11個本科專業

  在這一輪的新工科建設中,許多地方院校發現了創新和特色化辦學的前所未有的機遇。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就是一個典型。在教育部發布的612個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中,杭電副校長徐江榮申報的《浙江省地方高校多學科交叉的複合型新工科專業建設與實踐》是其中之一。

  “新工科最主要是要面向行業培養人才,這恰恰是地方院校可以遵循的原則。”徐江榮說,“像北大這樣的高校,即便專業再冷門,也可以培養高端研究型人才。但地方的院校更需要直接面向行業輸送人才。現在面對以互聯網+為主導的新興的資訊行業,原來的IT產業需要轉型了,這個機會整個教育界都看到了,我們如何把握?我點了一下我們學校的專業,工科專業裡70%的專業與之相關。”

  徐江榮認為,新工科的建設裡麵包含3個問題:從前的IT專業如何適應現在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傳統的工科專業怎麽和互聯網經濟相結合?非工科專業如何結合互聯網經濟?

  “首先杭電要強化IT專業的特色,所以我們學校在減專業。”在未來兩年內,杭電要停招11個本科專業,其中包括資訊工程、物聯網工程等。“從前我們在IT領域裡專業很多,有些專業名字很相似,說好聽是細分,但在實際人才培養過程中定位並不是很清晰。例如,電子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這三個我們就要理一理。”

  其次,高校現在遇到很多行業需求,一個學科辦不了符合需求的新專業。“所以我們學校現在申請的新工科專業是複合型專業。”徐江榮說,“複合專業我們從2012年開始就在嘗試的。例如英語、管理專業和電腦的複合。但這種模式還只是簡單的疊加,並不是真正的學科融合。”

  現在,杭電打算更新嘗試的一個複合型專業是會計+電腦。“這是行業需求,在會計裡有個行業術語,叫雲會計或管理會計。企業裡面傳統的財務報账是很複雜的過程,開發票,填單子,流程很多。但現在一個員工出差,在互聯網上訂機票、訂酒店,這個過程完成後其實已經能把財務流程走掉了,後端數據打通就可以直接出账。傳統的財務做账的過程都可以交給電腦完成,企業需要的‘雲會計’管理人才只需要面對用戶,根據需求設計財務規則。”

  除了雲會計,今年杭電還新開設了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2018年將招收約40人。該專業涉及到電腦、電子、機械、自動化幾個領域的內容,主要的應用領域是機器人。

  “這個專業是由杭電自動化學院申報的,但自動化學院自己是辦不了這個專業的。”徐江榮說,“我們要成立交叉教學組織。那麽智能科學與技術系就可以通過這個組織吸引各個學院的老師來上課。”這樣的新工科專業,還需要和兩三家企業直接合作,“阿里巴巴和百度都是合作對象,參與人才培養。”

  此外,該專業杭電還要和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合作辦學。

  徐江榮介紹,在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杭電想在人工智能芯片領域裡有所作為。“當然這個目標實現並不容易,但是杭電的集成電路設計有30多年的積累,馬雲收購的芯片公司杭州中天微的創辦人正是杭電校友。另一個方向是軟體,這也是我們學校的強項。未來的機器人,要有芯片,也要有軟體的支持。”

  “我們理想的目標是,將來杭州人工智能領域的企業提供技術骨乾。”徐校長說,“我們和浙江大學會有差異發展。浙大的學生會更側重人工智能學科的研究,他們更多的人會繼續深造,培養周期更長。而杭電培養的學生更面向應用,生產產品。例如阿里收購的中天微,很可能成為我們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畢業生的去向。”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