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高校“AI教育變革”箭在弦上?

在浙江大學月牙樓創新設計展上,浙江大學工業設計系《設計思維與表達》課程作業作品“折紙機器人”引來不少人圍觀。與傳統設計課不同,這門課程的學生需要畫草圖、建模型、寫代碼、焊電路、切模板……課程中,他們還需要學習設計方法、機械原理、編程技術、折疊技巧等知識和技巧。

這是高校人工智能(AI)教育的一個縮影。近期,南京大學、吉林大學、天津大學等多所高校也相繼宣布成立人工智能學院。這個現象很快引起熱議,大家紛紛為“新手們”們擔憂:“一時湧現出這麽多人工智能學院,他們的課程要怎麽上?水準是否能跟得上?”

中小學階段引入AI普及教育

高校大張旗鼓地進行人工智能學科布局的同時,教育部也在近日表示,將增加人工智能相關學科的研究生指標;支持高校在“雙一流”建設中,加大對人工智能領域相關學科的投入。

機器人看病,機器人判案,機器人面試……近年來,人工智能滲透了人們生活的各個場景。為適應人才需求,教育部近日印發《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提出了我國人工智能創新發展的目標。

構建人工智能多層次教育體系也被納入這項計劃裡,中小學階段引入人工智能普及教育也將成為趨勢。近日,我國首本面向中學生的AI教材(《人工智能基礎(高中版)》)也正式發行。目前,全國已有40所學校引入該教材作為選修課或校本課程,成為首批“人工智能教育實驗基地學校”。

值得一提的是,《行動計劃》裡還有一個亮點:將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適當增加研究生招生指標,並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等國家重大人才工程中,加大向人工智能領域優秀人才的傾斜力度。這些政策的目的在於鼓勵高校加強對人工智能學科的重視度。

71所高校已布局人工智能學科

據了解,目前國內已有多所高校成立人工智能學院或人工智能研究院,如南京大學、吉林大學、天津大學等。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2月,全國共有71所高校圍繞人工智能領域設定了86個二級學科或交叉學科。教育部2018年認定首批612個“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其中布局建設了57個人工智能類項目。

這個現象曾在過去的幾個月內引起熱議,圍繞的焦點是:“一時湧現出這麽多人工智能學院,他們的課程要怎麽上?水準是否能跟得上?”面對這些疑問,各高校給出了不同答案。南開大學稱,將重點聚焦人工智能方法與智能機器人等系統的緊密結合,用人工智能方法提升機器人智能化水準,同時以機器人系統的具體需求來推動人工智能方法的發展。

清華大學是最早開展人工智能技術研究的部門之一,至今已有40年歷史。清華稱目前主攻軍民融合國家戰略、創新強國戰略以及人工智能強國戰略等方面。

浙江大學則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建立人工智能協同創新中心。據浙大校長吳朝暉介紹,浙大將聚焦機器學習算法、大數據智能、跨媒體感知計算、人機協同智能等重大科學前沿問題,加速構築人工智能先發優勢。

即使研究方向不同,各高校在人工智能學科布局上也有異曲同工之處,即探索人工智能領域跨學科交叉研究。清華為此專門成立了跨學科交叉研究長官小組,並頒布了多份支持跨學科交叉智能研究的檔案,如跨院系的教師兼職制度。電腦系的教授可以到生命學院兼職。“以前國內學校的學科交叉很難。”清華大學副校長尤政稱。

吳朝暉也向記者表示,浙大將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科技創新聯盟、大數據科學研究中心、語言與認知研究中心等平台的創新資源,充分匯聚電腦、統計、數學、醫學、人文社會等領域的人工智能研究力量,全面推動人工智能相關學科的研究範式轉型和實力的提升,逐漸形成人工智能多學科交叉會聚、共生共享的創新網絡布局。

教育部等為AI辦學提供谘詢

在這場對高校人工智能學院的熱議中,有一方質疑:“人工智能熱”需要理性對待,不然會變成“虛熱”。尤政也認為,在看到人工智能應用技術在國內蓬勃發展的同時,必須要加強人工智能的基礎研究。高校更應該靜下心來,坐人工智能這個熱門領域的冷板凳,切實支撐人工智能的應用。

“對我們教育而言,人工智能也會帶來很多新的機遇和挑戰。包括既有基於大數據的智能的個性化學習、跨媒體學習、終身學習等等,所以人工智能將會推動教育的目標、教育理念的改變,從而加速推動學生培養課本內容、教育方法、評價體系、教育管理乃至整個教育系統的改革和創新。”尤政稱。

他還認為,高校的人工智能需要更多地擔負起在未來的競爭中起引領作用的責任,“高校要立足於未來十年甚至更久以後用到的知識,而不是把現在一些相對成熟的資訊領域(如大數據、雲計算等),簡單應用到人工智能應用的領域裡”。

人工智能是新興學科,高校在這場大布局需要的是多方面的支撐。在6月8日的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科技司司長雷朝滋也透露,目前,教育部和工信部已經牽頭準備聯合開展智能教育領域的谘詢項目,對這個領域進行戰略性研究,對未來的教育範式的變革提出谘詢建議。

大學如何“玩轉”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在中國有很大應用場景紅利

有觀察者稱,以教育部頒布的《行動計劃》為時間節點,中國將迎來人工智能人才的大爆發。另一方面,也有學者表示,不能被熱度衝昏頭腦,大學需要堅持科學精神,合理地進行學科設計,政府層面也需要盡快頒布相關配套政策,讓這場“AI教育變革”穩扎穩打。

AI是什麽?“至小有內,至大無外”

實際上,人工智能對於普通人而言,定義模糊。廣西學生劉某今年剛參加完高考,在做填志願準備時他注意到,南寧學院有一個人工智能學院,今年秋季開始招收人工智能類專業大學生。“人工智能到底是什麽?要不要填這個?”他向同班同學谘詢,但大家給不出一個確切定義。

那麽人工智能到底是什麽?在浙江大學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長吳飛看來,人工智能“至小有內,至大無外”,具有理論交叉、技術交叉、學科交叉的特點。目前大多業內人士也認為,人工智能雖具有一定的學科獨立性,但是更多意義上是和其他學科交叉和滲透在一起,如電腦學科、控制學科等都是能體現人工智能專業性的學科。

浙大人工智能研究所教師翁愷認為,人工智能主要做的是解決人和機器互動的問題。同時,人工智能只有與其他學科結合,如和醫學、汽車相結合,才會有具體產出,其結果才能被看見。吳朝暉也認為,不能把人工智能看成一個單獨學科,要看成一個領域。

AI學科如何設定?要與其他學科緊密結合

對於高校而言,設立人工智能學院相較而言是易事,如何把課程設定、教學模式設計好才是難事。曾有專家質疑,眾多高校布局人工智能學科,但不一定有實力做好。

翁愷並不這麽認為:“人工智能是交叉學科,需要掌握最基本的學科原理,比如編程、電腦原理等,這些基礎教學是大多學校能夠提供的。”

對於一些具有人工智能研究基因的老牌大學而言,這套人才培養工序已經“熟能生巧”。如清華大學總結得出,人工智能學科基於多學科交叉,因此需要保持原來的電腦、軟體、網絡、電子、自動化等學科基礎,然後在此基礎上成立了研究院,為這些專業院系學生提供交叉結合研究的平台。

“比如,把人工智能的工作應用到法律的研究,在智能法庭上,雙方控辯結束,可根據大數據查找具體案例,為法官提供歷史判例,所以庭審結束判決結果出得很快,提高了執法的效率,這是人工智能帶來的好處。”清華大學副校長尤政向記者介紹。

AI課如何教?老師讓玩“跨界”

“現在做AI,不跨界沒法玩。”一名相關學科教師向南都記者坦言。在人工智能前沿研究者看來,人工智能在中國有很大的應用場景紅利。這也是目前高校在人工智能教學方面的一個探索方向。

比如,有的高校嘗試將人工智能與設計結合,還有的嘗試與法律結合,與醫學結合。近日在浙大月牙樓,南都記者看到,浙大與某購物平台合作,開發了短影片生成系統。根據展示,該系統能根據不同的場景模式生成定製廣告海報與影片。“當人工智能與設計結合,不僅節約了人力成本,也讓設計變得更有張力。”該項目負責人介紹。

此外,校企合作也是目前高校人工智能教學的一個普遍探索方向。吉林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學校均與各大互聯網企業進行合作,有的甚至采取聯合培養的模式。

采寫:南都記者 唐孜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