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到數字經濟中找工作去!

圖為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學院與杭州壹網壹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開發校企合作項目,該校700餘名學子進行線上銷售實戰訓練。胡揚輝攝(人民視覺)

電子商務、移動支付、“互聯網 ”、共享經濟……近年來,數字經濟所形成的新產業新業態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也潤物無聲地影響著中國的就業格局和勞動力供求。有的勞動者“扶搖而上”,在新職業新崗位中收獲財富與成就;也有人發現適應多年的工作面臨調整和挑戰,正“惡補”數字技能以適應時代的需要。

去年下半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等19部門近日聯合印發《關於發展數字經濟穩定並擴大就業的指導意見》,提出以大力發展數字經濟促進就業為主線,以同步推進產業結構和勞動者技能數字化轉型為重點,加快形成適應數字經濟發展的就業政策體系,大力提升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就業創業服務能力,不斷拓展就業創業新空間,著力實現更高品質和更充分就業。

關於數字經濟究竟如何影響就業?本報進行了採訪。

數字經濟帶來新興就業

——數字經濟領域就業總量已佔到兩成,主要集中於服務業數字化轉型吸納

“數字經濟確實幫我找到了工作。”全職網約車司機孫成坤這樣說道。自從有了這份工作,身為退伍軍人的他每個月能比之前多賺五六千元,“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家庭收入狀況”。

孫成坤說,雖然最近網約車司機的流動性較大,但他加入的很多微信司機群都是滿員狀態。裡面不只有全職司機,還有兼職司機,網約車平台幫他們解決了就業或提升了家庭收入。從學歷上看,司機裡也有不少大學畢業生。“有文化才玩得轉這個軟體,要不然接單、搶單、派單這些能把人繞暈了。我也是孩子先教我怎麽弄,然後自己慢慢熟悉的。”孫成坤說。

何為數字經濟?根據G20杭州峰會發布的《二十國集團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數字經濟是指以使用數字化的知識和資訊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資訊網絡作為重要載體、以資訊通信技術的有效使用作為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推動力的一系列經濟活動。

許多新興就業機會由此而來。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和就業白皮書(2018年)》顯示,2017年我國數字經濟領域就業人數達到1.71億人,佔當年總就業人數的比重達到22.1%。其中,服務業數字化轉型吸納的勞動力約為12016萬人。

有關專家分析認為,近兩年中國經濟增速放緩,面臨一定的下行壓力,但就業並未受到明顯影響,城鎮新增就業保持穩定,調查失業率和登記失業率不降反升,這其中數字經濟所延伸的新產業新業態對拉動就業起到了重要作用。19個部委的《意見》也確定了發展目標,即:到2025年,伴隨數字經濟不斷壯大,國民數字素養達到發達國家平均水準,數字人才規模穩步擴大,數字經濟領域成為吸納就業的重要管道。同時,適應數字經濟領域就業要求的法律制度框架基本完善,數字化公共就業創業服務能力大幅提升,人力資源市場配置效率明顯提高,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就業品質持續改善。

有人歡喜有人憂愁

——無人超市、無人貨架等新業態正加速替代人工,給傳統崗位帶來挑戰

在創造新興就業崗位的同時,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也使一些重複性、低技術含量的工作面臨被取代的風險。

王鳳琴曾是一名零配件生產工人,可就在今年,機器人的應用和普及使工廠逐漸縮減了用人規模,她開始待業在家。現實中,數字經濟帶來的失業已經開始顯現。無人超市、無人餐廳、無人貨架等業態正逐步替代一些服務領域的人工崗位。在工業生產中,數控機床、機器人的普及也減少了用工需求。據世界經濟論壇的研究,到2020年,全球將會有700萬個工作崗位消失,包括基礎白領和藍領技工等。

數字經濟對就業的衝擊主要有哪些?北京大學中國職業研究所所長陳宇認為,隨著新技術的發展,就業領域的確會出現機器代替人工、部分崗位消失的現象,但對就業全局而言可能還是創造的新崗位更多。陳宇分析,人類的勞動可以細分為4種類型, 即規則性體力勞動、規則性智力勞動、非規則性體力勞動和非規則性智力勞動。新技術取代的,往往是規則性體力勞動和規則性智力勞動。例如流水線上的工人每天重複進行同一個簡單動作,這種規則性體力勞動對人來說是重複的、單調的、缺少勞動趣味的,被機器取代也是正常的。但是,比如專業性的思考、複雜性的對話等包含價值觀和目標函數設計的非規則性智力勞動,很難被取代。換言之,新技術新業態對就業的負面影響主要是結構性的,勞動者需要新型的技能組合。從總量上看未來我國勞動力可從事的工作還會大幅度增加。

數字技能學起來

——數字教育將覆蓋職業生涯全過程,培訓成為化解結構性矛盾重要手段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戴穩勝認為,數字經濟對勞動者的教育程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人們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來完成這一系列教育。這就要求數字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不能隻惠及高精尖人才及新生勞動力,更要為結構性失業群體開辟空間。

如何讓數字經濟惠及更多勞動者?19部門的《意見》明確要“持續提升勞動者數字技能”。一方面,強化數字人才教育和數字技能培訓。包括,在學科教育中發展數字領域新興專業,擴大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人才培養規模;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面向新成長勞動力、失業人員等群體,加大大數據分析、軟體編程、工業軟體、數據安全等數字技能培訓規模。這些政策與勞動者的需求不謀而合。另一方面,建設終身學習數字化平台體系。基於數字經濟的新產業、新業態總在不斷更新,這就要求勞動者終身學習。為此《意見》明確要大力發展覆蓋職業生涯全過程的數字化終身教育,開發一批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平台,推動教育培訓機構和部分企業共建在線模塊化網絡課程,強化課程認證,方便勞動者隨時隨地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完善網絡平台教學管理系統,開展自適應學習實踐項目,構建能動學習的良好環境。

王鳳琴也已經開啟了一段新的學習之旅。“我最近在參加一個為期兩個月的電腦和軟體培訓,老師會教我們怎麽使用電腦和基本辦公軟體。畢竟,數字化是趨勢,我要學點其他技能來找一份更穩定、收入更高的工作。”王鳳琴說,她現在上的是傳統課程,等掌握了電腦技能,就能參加網上培訓,學更多知識了。

實際上,不論是出於新求職的需求,還是已就業勞動者滿足既有工作崗位的需要,數字技能的學習都已經在各行業展開。在公司層面,普華永道已經指派員工參加針對數字技能方面的培訓,內容涵蓋區塊鏈、3D列印、無人機等內容。個人層面,為了提升自己與機器溝通的能力,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編程知識,Python、C 等電腦語言從職業培訓機構、大學課堂一路火到了中小學課外輔導。據估計,僅少兒編程培訓一個方向的市場規模,就達到了百億量級。“Excel裡面函數的應用、VBA這些編程確實讓我減少了很多重複勞動的工作量,所以我想學些更多的這方面技能,也好適應未來社會對我們每個人的新要求。”剛把Python課程轉發到朋友圈的應屆畢業生李韻清說。

適應數字經濟,新崗位將給勞動者帶來更高品質和更充分的就業。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01月08日 第 11 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