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看中醫,這五種行為不可取

中西大夫看病,跟西醫有一點不同的地方就是:中醫大夫要開一個由10~20味中藥組成的中藥方,比西藥方要更個體化,更加具有針對性。所以,相對的,就更需要一個系統化思考的時間,醫生需要根據患者的癥狀進行辨證,再根據自己的辨證結果,選擇方劑,增減藥物。面對同一個患者,不同的醫生會開出不同的中藥方。

察色按脈,先別陰陽

在門診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患者要積極配合中醫大夫,以便醫生能更多了解患者情況,開出更對證的方子。但在門診中,經常會遇到患者有如下幾種行為,影響醫生的思路和情緒。

第一,自己給自己辨證定調子的

我們在門診上第一眼看到病人,第一句話會問,怎麼不好?如果患者回答,我肚子疼,我胃疼,我腰酸等等,這就對了。但有一些患者會說,大夫,我脾胃不和,我濕氣重,你幫我調一調。這種回答就不太好,大夫需要進一步確定,你怎麼覺得自己脾胃不和濕氣重?你有哪些不舒服?你脾胃不和濕氣重有哪些表現啊?

中醫大夫看病的過程是,了解癥狀,根據癥狀辨證,然後選方用藥。回答脾胃不和的患者,直接跳過了第一步,自己給自己辨了一個證型,這是絕對不可以的。中醫大夫看病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辨證,這是體現不同中醫師水準的關鍵步驟。所以,看中醫大夫,只需要具體說自己哪裡不舒服。

為曹操刮骨療傷之華佗

第二,不正面回答問題或問東答西,問難答北,東拉西扯的

今天在門診上有一個希望吃中藥調理的患者。我問你胃疼嗎,她說,大夫,說不上來,是不是疼呢,我也說不上來,你說我現在這麼不舒服是不是跟我之前吃減肥藥有關係啊?我挺後悔,那會兒減什麼肥。。。當時我的腦子瞬間短路。

醫生問問題,一般是有自己的思考的邏輯在裡面的,這種問東答西,不僅耽誤雙方時間,最重要是影響醫生的思考邏輯,可能一個辨證火花就被這些絮絮叨叨生生給澆滅了。所以,看中醫大夫,醫生問啥答啥。

醫聖張仲景

第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

前一段時間在門診上碰到的一個患者,至今讓我印象深刻。我自認為修行得不錯,一般情況下能做到八風不動,那天真的讓我心生煩惱。那個患者是個中年女性,聲音比一般人高八度,音調也很有特色。問診過程中伴隨的是十萬個為什麼:醫生,我臉上總是長包,到底是為什麼呀?醫生,我上次在**堂開的中藥,一吃就上火,到底是為什麼呀?醫生,我腳後跟老裂皮,到底是為什麼呀?呀字一出,音調還上挑。中醫師看診的過程,是不斷思考、不斷辨證的過程,被這個有特色的聲音一次一次打斷,確實有點小火苗。

不說被打擾的事情,隻說患者該不該知其所以然。醫學發展到今天,一定程度上,除了傳染性疾病以外,可以說其他疾病都是病因不祥,發病機制沒有完全明確的。要打破砂鍋問到底,醫生確實沒辦法徹底解答。對於中醫來說,中醫語言和中醫病因病機學不是很好解釋和明確,有的醫生可能不擅長給你解釋明白,但他能給你看好病。如果患者一定要打破砂鍋還戳個洞,中醫大夫會抓狂的。

南朝著名的醫藥家、煉丹家、文學家陶弘景

第四,想一下解決所有問題的

這類患者我常常在跟診老中醫的特需門診看到。特需門診一次的掛號費就要300_500元,而且不能報銷,有的患者甚至是從幾千里以外的地方趕過來的。患者覺得時間寶貴,機會難得,就會自己所有的,過去的,現在的,大病小病全部說出來,一股腦都倒給醫生,對醫生寄予了厚望,希望醫生能全部解決。患者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這件事是做不到的。中醫大夫看病用藥就像打戰用兵,必須有主有次,解決主要矛盾,分步驟,分階段,根據病情變化有進有退,如果一下想把所有問題都解決掉,只能是什麼問題都解決不掉。

鼎鼎有名的李時珍

第五,嘴巴一刻不停,打攪醫生思考的

這個道理淺顯易見。醫生在思考的時候,需要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和單純的思考氛圍。常見的是,醫生處方的時候,患者問吃中藥的時候飲食上注意什麼?生活中注意什麼?等等。這些問題當然要問,但不要在醫生處方的時候問。可以先跟醫生溝通好:醫生,我還有兩個問題要顧問您,等您開完方子我再問或者您看什麼時候方便。

清時名醫葉天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