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春捂」可不是多穿衣服那麼簡單!不會「捂」的人愛生病!

經歷一冬的嚴寒,人們對溫暖的春天無限嚮往。但早春乍暖還寒,也是各種流行病的高發期。

這個時段,經常是剛脫掉秋褲,發現降溫了;重新穿上冬衣,中午又是陽光普照,氣溫飆升。

春天究竟為何要「捂」?

「春捂」只是被動的防禦,要想進一步防病健身,在注意保暖之外更要加強鍛煉,增強機體的適應能力和抗病能力。「春捂」也不僅僅是多穿衣服,還要少吃寒涼食物,注意調節情緒,同時保證睡眠。

不「捂」疾病找上門

1寒氣侵襲,感染疾病

初春時節如未能合理增減衣物,造成寒氣侵襲,易感染疾病。

心血管系統疾病如冠心病、外周血管病、腦卒中及心衰等較為危急,因受寒冷侵襲,機體產生應激反應。

寒冷時血管收縮,血管阻力加大,血壓升高,導致此類疾病的發病率將大大提高,且發病後病情較為嚴重,後期病程遷延,愈後不佳。

2內分泌失調,免疫異常

寒冷可引起內分泌機能失調,導致免疫反應異常。

體表溫度的降低會導致鼻黏膜中毛細血管收縮,血流量減小,免疫細胞數量下降,繼而引起免疫功能下降,由鼻腔進入的病毒感染細胞的概率就會提高,可誘發多種呼吸系統疾病,如感冒、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等。

3關節疼痛加重

對於患有骨關節炎的患者,寒氣侵襲可致關節疼痛加重。

晚上的時候可以用毛巾在關節上熱敷,然後用毛巾擦乾睡覺。如果身上微微出汗,一定要等汗乾後再走出室內或者脫掉外衣。

怎麼「捂」不得病?

1不忙減衣

氣溫回升並穩定在15攝氏度之前,都不能盲目減衣。

尤其是老人、兒童、產婦,以及患有心肺等慢性病的患者,不要過早地脫掉棉毛衣服,以防風寒侵入而致病。

2下厚上薄

對於春捂的重點,我國唐代藥王孫思邈主張「下厚上薄」。

這是因為,人的陽氣根於腎,全身陽氣都要從這裡散布出來,而腎經起於腳底的湧泉穴,因此,褲子、襪子、鞋子一定要穿得厚點、暖和點,不要換得太快,脫得太早。

3"春捂"持續時間

7~14天恰到好處,捂著的衣衫,隨著氣溫回升總要減下來。但是減衣不能太快,否則會出現沒捂到位的現象。怎樣才算到位?氣溫回冷需要加衣禦寒,即使此後氣溫回升了,也得再捂7天左右,體弱的孩子和老人才能適應。減衣過快有可能會讓他們凍出病來。

4吃薑泡腳

除了通過「捂」來被動地減少能量的損耗,我們還可以主動地升發陽氣。

當氣象變冷時,吃上幾片生薑,不但通陽散寒預防感冒,還能暖胃溫脾促進食慾。

睡前泡泡腳,不但能消除一天的疲勞,放鬆身體,還能促進血液循環,給身體補充能量。泡腳時,水至少應沒過腳踝,溫度保持在38—40攝氏度,每次15—20分鐘。

還可提前煎煮些具有活血溫經作用的中藥,如當歸、紅花,加到泡腳水裡,效果更好。患靜脈曲張或有外傷的人,水不可太深;糖尿病患者泡腳一定要用手背或手腕試一下水溫,以免燙傷。

神門,「春捂」第一穴

提到「春捂」,除了別急著脫衣服外,更重要的是捂好幾個穴位。其中,位於手腕的神門穴是最重要的,可以說是「春捂第一穴」。神門穴是心經的原穴。

神門穴位於腕橫紋上,手小指一側腕下方肌腱的裡側。除了避免該處受寒之外,按摩此穴位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大家隨時都可以用拇指指端點按神門穴,力量無需太大,也不必追求酸脹感。

此外,還有幾個穴位也需要重點關注,即腰眼的腎俞穴、肚臍上的神闕穴、腳上的陽輔穴。

腎俞穴位於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寬處。人體陽氣的根在腎,而腰為腎之府,腎陽虛時會腰部酸軟怕冷。用熱水袋熱敷或艾灸腰眼處的腎俞穴,可以起到溫暖腎陽的作用。

神闕穴即我們平時說的肚臍,特別是一些胃部怕冷、愛腹瀉的人,要特別注意這個部位的保暖,可經常在肚臍熱敷。

「春捂」還要保護好小腿外側,有的人在天冷時容易出現偏頭痛或小腹痛,可以熱敷位於小腿的外側,腳外踝關節上方四寸的陽輔穴。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