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詳解:中醫肝病十二治法!肝病患者福音(建議細讀)

大家好,我是中醫劉醫生

今天老劉要給大家講的是中醫治肝膽病12法,以供大家參考!

1、 疏肝治法:

定義:是以增強肝的疏泄作用,使在病因作用下,所出現的氣滯、血瘀現象,能夠因此得到治療,曰,疏肝一般常用的「理氣」「活血」「解鬱」等治法,均屬疏肝範圍。

適應症:具有肝膽病病徵,而且有下列條件者,一般均可以疏肝治法治療。

(1)初病新病,發病較急,有明顯鬱怒誘因;

(2)癥狀遷延,時作時止,目前正值發作時期;

(3)以脹滿,疼痛為主要表現,如巔頂及兩顳側頭脹痛,脅肋脹痛,少腹脹痛,睾丸脹痛等,或其他肝膽病臨床表現而同時合併有脹滿疼痛。

運用經驗:

以肝疏瀉作用失職,並非由於肝氣本虛,而系由於一時性障礙者為最好;如系由於肝氣本虛,而疏瀉失職者原則上應治本,疏肝只能作治標。如疏肝法運用得當,常收效甚快,往往一劑知,二劑已。如三劑無效,即應考慮運用當否問題;單純運用疏肝法,要注意中病即止,不宜長期服用。

方劑舉例:逍遙散、四逆散、柴胡疏肝散、疏肝丸等。

常用藥如:當歸、芍藥、鬱金、川楝子、香附、川芎、枳實、木香等。

2、清肝治法

定義:清指清除熱象,清肝即清除肝的熱象,是用清涼葯治療的一種方法。

適應證:肝膽熱證,一般可用清肝法治療,其適應症:

(1)初病新病,發病較急,或慢性情況,而當前系屬急性發作者;

(2)典型肝熱症,尤以頭面部癥狀如眩暈、目爛赤等為主者;

(3)有熱象而非太盛,或患者熱象雖盛而體虛不宜用重劑者。

運用經驗:

運用清肝法,一般以肝熱系由於陰虛所致,者為好,一般用養陰血藥物與清肝藥物同用,滋水清肝飲即其方劑;單純清肝法,運用得當,亦收效較速,如三至六劑無效,則應考慮運用當否問題;要注意中病即止,不宜長服久服,如滋陰養血藥物合用,可以較長服用,但不宜過久。

方劑舉例:丹梔逍遙散、夏枯草膏、滋水清肝飲、青黛鱉甲湯等。

常用藥如:丹皮、梔子、夏枯草、青蒿、黃芩等。


3、瀉肝治法

定義:瀉指瀉火,清瀉肝火之意,即對肝具有清瀉作用的一種治療方法。瀉肝與清肝在作用上相似,但,程度上較清肝為重。

適應症:具有肝膽火症征,有下列條件之一者,一般均可用瀉肝法治療。

(1) 初病新病,發病較急,或慢性情況,而當前系急性發作者;

(2)患者青壯年,平素體質較強實者;

(3)肝熱較盛,用清肝療法,效果不顯著者。

運用經驗:瀉肝療法,運用得當,收效甚快,不但用於肝熱所致頭面部疾病,如眩暈、耳鳴、耳聾、目爛赤等效果甚好;下部生殖器官疾患,由於肝火肝熱 所致的疾病,如陽痿、陽強、遺精、早泄等收效亦甚好;瀉肝療法,往往一劑知,二劑已,三劑無效,即應考慮運用當否問題。瀉肝法只能暫用,不能長用。

方劑舉例:龍膽瀉肝湯、左金丸、當歸龍薈丸等。

常用藥如:龍膽草、大黃、黃連、黃芩、黃柏、青黛等。


4、柔肝治法

定義:柔指柔緩,柔肝是指肝本身由於失去營潤,而呈現亢進緊張時,使之柔緩的一種治療方法,柔肝又稱緩肝。

適應症:具有肝膽燥症征,一般均可以用柔肝法治療,及具有下列條件之一者,更是柔肝法是適應證。

(1)發病緩氣,時作時止者;

(2)素體陰虛,有失血、失精史者;

(3)在失血、時精失水等情況下,急性發作者;

(4)臨床表現以疼痛,拘急痙攣,振顫為主者。

運用經驗:柔肝療法,運用得當,收效甚快,但不如前述清肝、瀉肝法快速,而且療效系逐漸出現,因此如服藥二、三劑無明顯效果時,尚不能輕易否定其治療當否。柔肝藥物可以長服。使用柔肝葯,一般須加健脾和胃之品同用,否則容易出現腹滿、食減等副作用。柔肝以湯劑為好,久煎四十分鐘以上,否則易出現腹瀉,半饑飽熱服為宜。急性癥狀控制後,可改用蜜丸。

方劑舉例:當歸芍藥散、芍藥甘草湯、一貫煎等。

常用藥如:芍藥、甘草、歸身、山萸肉等。


5、平肝治法

定義:平指平定或平靜,平肝是指肝在病因作用下,而出現亢進或緊張狀態時,使之平靜、安定的一種治療方法。平肝與前述的清肝、瀉肝、柔肝等,在本質上有所不同,前者是以肝盛的原因或病理、生理變化上作治療,而後者則有強製安靜之意。

適應症:有肝膽旺症征,一般均可用平肝法治療,有下列條件之一者,更是平肝的適應證。

(1)素體陰虛,有失血,失精史者;

(2)發病較急者;

(3)臨床表現,以驚癇抽搐、眩暈或嚴重失眠,或煩躁不安,不能自己者。

運用經驗:平肝治療法,僅屬於治標,因此在運用平肝治療法時,常須結合治本同時進行。陰虛肝旺者,常須結合養陰法進行治療;氣虛肝旺者,肺虛肝侮者,常須結合益氣法進行治療;熱盛肝旺,熱極生風者,常須結合清熱法進行治療,否則不易取得滿意效果;平肝藥物可以長服。

方劑舉例:天麻鉤藤飲、麻菊散、羚羊角散等。

常用藥如:天麻、鉤藤、僵蠶、全蠍、羚羊角散等。


6、鎮肝治法

定義:鎮指鎮定或鎮靜。鎮肝即指對肝在病因作用下,而出現的亢進或緊張狀態,使之能得到鎮定或鎮靜的一種治療方法。鎮肝與平肝在作用上相似,但選葯不同,鎮肝藥物,多用金石重鎮之品,習慣上鎮肝也可以叫平肝,但平肝卻不能叫鎮肝。

適應症:同脾肝。

運用經驗:鎮肝的藥物在應用上,劑量宜大,以不少於三十克為宜,以煎劑為好,並應久煎,可以較長服用,有腹滿,便秘癥狀者慎用。

方劑舉例:磁朱丸、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旋復代赭石湯等。

常用藥如:磁石、鐵落、龍骨、牡蠣、石決明、珍珠母等。


7、溫肝治法

定義:溫指溫熱、有旺盛或激發之意,溫肝指對肝在病因作用下,而出現的功能衰退時,使之得到旺盛或激發,從而恢復正常作用的一種治療方法。

適應症:有肝寒症征,一般均可用溫肝法作治療,有下列條件之一者,更是溫肝的適應症,

(1)素體陽虛者;

(2)發病較急者;

(3)臨床表現為痙攣拘急,或劇烈疼痛為主者。

運用經驗:溫肝療法,運用得當,收效甚快,如三劑無效,即應考慮運用當否問題;單純溫肝,要注意中病即止,不宜常服久服,如與養血平肝藥物合用,可以較長期服用,但亦不宜過久。

方劑舉例:暖肝煎、橘核丸、吳茱萸湯、桂枝東加味、桂枝加附子湯、桂枝附子湯、大小健中湯等。

常用藥如:附子、肉桂、烏葯、沉香、茴香、吳茱萸等。


8、養肝治法

定義:養指滋養,養肝系指對肝病的發生,系由肝陰不足者,補充肝陰 ,使肝得到滋養,從而恢復其正常作用 的一種治療方法。養肝與柔肝在性質上相似,但在用藥上著重於滋養,與柔肝在用藥上,著重柔緩小有區別。

適應症:有肝陰虛,肝燥證征,一般均可用養肝法作治療,有下列條件之一者,更是養肝的適應證。

(1)素體陰虛,特別是有腎陰虛表現者;

(2)發病緩起,纏綿不愈者;

(3)急性熱病後期或恢復階段者;

(4)臨床表現以頭暈、耳鳴、視力減退或異常,失眠等為主者。

運用經驗:養肝療法,只能逐步發生效果,因此觀察養肝療效,不能期之過急,需要有方有守;脾虛患者,如同時合併有脾胃癥狀,如腹滿、便溏、納減等,一般情況下,應先治療脾胃,然後再逐步轉入養肝治療,或在使用養肝藥物的同時,使用健脾和胃藥物,剛柔並用。

方劑舉例:歸芍地黃湯、四物湯、首烏延壽丹、黃精丹、膠艾湯、酸棗仁湯等。

常用藥如:黃精、首烏、山萸肉、木瓜、五味子、酸棗仁、阿膠等。


9、清膽治法

定義:清即清熱,清膽即清除膽熱,清膽與清肝在性質上一致,而在範圍上有所區別;清肝範圍大,清膽基本上可以包括在清肝範圍之內。清膽範圍較小,僅在膽的作用範圍內,因此在用詞上仍有所區別。

適應症:有膽熱症征,一般均可用清膽法作治療,有下列條件之一者,更是清膽法的適應證。

(1)素體濕熱偏甚者;

(2)陽黃者;

(3)臨床表現以煩躁不能自己、失眠、眩暈為主,同時伴有口苦,嘔惡者。

運用經驗:運用清膽療法,一般以膽熱挾濕者為最好,挾濕與否的重要指征,是黃疸或合併嘔惡;單純運用清膽法,運用得當,收效甚快,若服藥一周以上,均無效果,則應考慮運用當否問題;單純運用清膽法,要注意中病即止,不宜長服、久服。

方劑舉例:茵陳蒿湯、蒿芩清膽湯、黛礬散等。

常用藥如:青蒿、茵陳、梔子、大黃、芒硝、龍膽草、青黛等。


10、溫膽治法

定義:溫指溫熱,有旺盛或激發之意,溫膽即指膽在病因作用下,而出現之功能衰退,作用失職時,使之得到旺盛或激發,從而恢復正常作用的一種治療方法。

適應症:有膽虛症征,一般均克以溫膽法作治療。有下列條件之一者,更是溫膽適應症。

(1)肥胖體型,素體氣虛痰盛者,或雖無明顯氣虛症征,但亦無明顯濕熱症征者;

(2)臨床表現以癲癇、眩暈、嚴重失眠、精神恍亂、病態決斷不能等癥狀為主者。

運用經驗:溫膽藥物可以較長期使用,但如長期用時加入益氣、養陰葯合用最好,十味溫膽湯即其典型方例;溫膽藥物中半夏、菖蒲,在出用時可以用較大劑量,半夏可以用至24克菖蒲可以用至30克,發現效果後,可以逐漸減至一般量。但必須作煎劑,並應久煎。半夏、南星必須經過炮製,不能生用,生用製散劑口服,有大毒,即小劑量亦可令人鎖喉、失音,千真萬確,不可忽視。

方劑舉例:二陳湯及其加味如溫膽湯、導痰湯、十味溫膽湯、半夏天麻白朮湯等。

常用藥如:半夏、陳皮、膽星、菖蒲、遠志等。


11、疏風治法

定義:疏指疏通肌表,風指風邪,即前述有風病特點的臨床表現。疏風指通過疏通肌表的方法,使患者肌表氣血恢復正常,從而使風症,得以緩解或解除的一種治療方法。與一般解表,性質相似。風症在歸類上,歸屬於肝,因此與疏肝在性質上亦相似,但作用、部位不同,疏肝作用在內臟,在裡,而疏風作用在肌表,在四肢,在表,有所不同。

適應症:有肝病症征,而在臨床上又有風證特點者,一般均可用疏風法作治療。有下列情況者,更是疏風法的適應症。

(1)發病較急,或慢性情況而有急性發作者;

(2)臨床表現頭痛、全身關節痛或肢體麻木,運動障礙,口眼歪斜等症征為主者;

(3)外感風寒,發熱頭痛身痛,鼻堵流涕者;

(4)鼻淵類病,鼻流濁涕,久而不已者;

(5)蕁麻疹、風疹類病、發作性皮疹、搔癢者。

運用經驗:疏風療法僅屬值標,表現為一時性障礙者為最好,如系繼發者,原則上應治本或標本並治;疏風藥物如運用得當,常收效甚速,三劑無效,即應考慮應用當否問題;用疏風藥物,要注意中病即止,不宜長服久服。

方劑舉例:九味羌活湯、疏風定痛丸、辛荑散、荊防敗毒散等。

常用藥如:荊芥穗、羌活、防風、川芎、細辛、白芷、辛荑、蒼耳子等。


12、息風治法

定義:息指平息,有平定之義。息風即指使風症得以平息的一種治療方法。息風與平肝、鎮肝法在性質上相類似,但作用範圍和部位不同,平肝、鎮肝範圍大,作用全身,因此平肝、鎮肝可以包括息風在內;息風範圍小,作用主要限於頭頸四肢,因此息風不能包括平肝內容,有所區別。由於其性質相似,因此習慣上常平肝息風同稱。

適應症:有肝風症征,一般均可以用息風法作治療,有下列情況者,更是適應證。

(1)發病急起,或慢性情況急性發作者;

(2)臨床表現眩暈欲倒,驚癇抽搐為主者。運用經驗:息風法僅屬治標,如系繼發者,原則上應治本或標本並治;息風藥物收效甚速,要注意中病即止,不宜長期久服;息風藥物中介類藥物,以作煎劑並應久煎為宜,蟲類藥物以作散劑為宜,並應注意其毒性,不宜量大。

方劑舉例:止痙散、牽正散、大、小定風珠等。

常用藥如:全蠍、蜈蚣、僵蠶、地龍、龜板、鱉甲、龍骨、牡蠣等。

好了,今天的中醫知識就講到這裡,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是劉醫生,個人微信:housheng68 有問必答!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