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文藝評論的“評”與“論”

文藝評論的理論緣起是對文學的評論,所以文藝學的學科分類常常被專業人士定義為“文學學”。但是隨著人們對文化藝術存在和發展的規律性認識越來越豐富和理性,人們開始將對文學、戲劇、影視、書畫、舞蹈、曲藝等藝術形式的“評”與“論”歸為文藝評論。


當下,有關文藝評論的發聲越來越多,但歸納起來不外乎三大類:一類是傳統的學院派文藝學體系派生出來的文藝評論,這類評論以觀照文學作品為主,較少兼備觀照其他藝術形式的存在狀態,我們可稱之為“學院派”;另一類是直接觀照現實存在的電影、電視、戲劇、舞劇、歌劇、曲藝、民間藝術等具體、動態而鮮活的藝術類型的評論,從事此類評論的從業者多是藝術院校、科研機構、文旅或文聯繫統的工作人員,他們以評論具體而微的藝術作品為主,而與文學理論話語體系的交叉不甚緊密,我們可稱之為“專業派”;還有一類是所有文化藝術愛好者的評論,這類評論以觀後感為主,類似於街談巷議,但無論是文學或其他藝術形式,此類評論的基數是最大的,特別是隨著新興媒體、自媒體的大量湧現,此類評論的影響力更是不可小覷,我們可稱之為“愛好派”。當然,“學院派”“專業派”“愛好派”並不是截然分開的,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僅有交叉的人,也有交叉的評論類型。


文藝評論的領域無限廣闊,文藝評論從業者的聲音也越來越多,但是評論的現狀並不樂觀。就評論類型看,“學院派”的學科壁壘拘囿了評論者的評論廣度,對藝術規律的認識也只是停留在文學規律的一重維度,不利於將藝術的理論體系放在“藝術學”大理念下進行研究。因此,越來越學科化的學術框架造就了學科內部互難相通的話語體系,而那些跨學科的研究該怎樣定位並獲得承認,尚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和服眾的學理探討。“專業派”能較好觀照現實存在的各種藝術形式,但又因為與具體的藝術作品相交過密,又容易陷入分析具體作品有余而規律性提煉不夠的誤區。“愛好派”的主要問題首先是良莠不齊,其次是帶有強烈的主觀臆斷和個人化色彩,且評論者又容易轉化評論對象,有時候甚至不去聚焦藝術作品本身而轉去評論藝術從業者的道德、修養等問題。


藝術的創作與發展需要評論的引導,那麽評論者本身是否也需要一些必備的規製?著眼於當下文藝評論的現實語境,對這一問題的討論應該上升到傳承發展民族藝術、文化軟實力的高度去認知。本文從文藝評論的“評”與“論”層面提供一些探索性的答案,以期文藝評論界逐步迎來豐富博廣的正大天氣。從“評論”本身去探討“文藝評論”的規訓,至少應該注意兩個問題:


一是“評”的客觀性、公正性和理性問題。王爾德說:“沒有批評的官能,就沒有藝術的創造。”所謂“評”,著重於價值判斷,即“批評”或“評判”,所以“評”重在講理。在文化藝術界,無論是評論具體的文藝作品,還是文化現象、文化思潮、文化事件,每一位評論者自然都有自己的見解,但是這見解的高低上下卻無從度量,這就涉及到評論本身該如何界定的問題。如果評論者僅僅是一個愛好者,他可以用“喜歡”或是“不喜歡”、“好”或是“不好”來做評價。但對於追求以引導文藝創作為旨歸的評論者而言,評判的標準比評判本身更重要。這標準包括評論者的立場、對被評論對象的資料掌握情況以及評論者的知識體系、技藝修為和眼界等。


二是“論”從哪裡來的問題。所謂“論”,著重於對觀點的闡釋或說明,即“分析和說明道理”,因此“論”的重點在講出道理。張庚先生有一個著名的觀點即“論從史出”給出了很好的解答。但“論”還不只是從“史”出,還要從“實”、從“智”、從“對比”中出。這裡的“實”包括生活的實際和藝術的實際。如果說文藝史是文藝評論的一面鏡子,那麽鮮活的文藝創作的實際,更是評論者必須參考的一面好鏡子。如果一個人只看過七八部甚至一兩部歌劇,那麽他評價一部歌劇的好壞是需要審慎的,因為他尚未真正步入歌劇的廣闊天地。


那麽何謂好的文藝評論?簡單的、空洞的、結論性的評論一定不是理想的文藝評論。如果非要給出一個答案,我們可以做一個比喻,好的文藝評論應兼具“學院派”的嚴謹思維、“專業派”的技藝知識和“愛好派”的熱度與激情,同時,它還必須在史論結合而非主觀臆斷的坐標裡去挖掘藝術的本質。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