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給豆瓣9.3分的《千與千尋》打差評是否“眼瞎”?

號脈影像經絡,洞悉娛樂風潮

“以為是真人版,沒想到還是動畫。”

“和我在手機APP上看到的一樣,為什麽還要在電影院放?”

“又是來圈錢的。”

對喜愛宮崎駿的觀眾來說,他們或許沒有想到,千呼萬喚終於在國內院線上映的經典作品《千與千尋》,居然會招來了諸多惡評,還被套上了一個“圈錢”的惡名。

原版真人分不清,宣傳海報誤會大了

截至今日,《千與千尋》已收獲兩億票房。不管是電影本身的名氣,還是起用一批年輕演員擔任配音的宣傳手段,在對票房有所貢獻的同時,也為這部經典動畫作品帶來了意料之外的爭議。

在中文配音版和日文原版同時上映的情況下,一些在線購票平台的評論區,出現了一批沒看清票面信息便買了票的觀眾。在走進電影院後,對配音的不滿,演化成對整部電影的惡評。

而起用年輕的中國演員擔任配音,如今看起來也不是個好主意。認為原音才是“原汁原味”的觀眾自然而然站在了“鄙視鏈”的最高點,而演員們的粉絲自然一萬個不服氣,電影的評論區便成了兩方打嘴仗的“戰場”。

除了這些“一時大意”的觀眾外,還有一些對宮崎駿並不了解的觀眾,被宣傳方前期所發布的配音演員單人海報所誤導,以為這次的《千與千尋》是中國翻拍的一部真人電影。

在配音類綜藝《聲臨其境》引起熱烈反響之後,由演員為動畫片進行配音,似乎成為了又一個讓演員們展現其能力的平台。《大偵探皮卡丘》中的“皮卡丘”便由雷佳音配音,即將上映的《愛寵大機密2》中則有馬麗、馮紹峰,預定國慶上映的《雪人奇緣》裡則有張子楓。

電影《千與千尋》,由周冬雨、井柏然、彭昱暢等在年輕人中有一定人氣的年輕演員擔任配音。但在購票平台的“演職人員”一欄中,卻沒有提示這些演員只是“聲音出演”。因此,一些觀眾會將其錯認為真人電影,也不是毫無道理。

作為一部老片,還是相對比較小眾的動畫電影,在走上大銀幕之時,片方和宣傳方多多少少都會對其票房號召力有些擔心。因此,為這一部“老片”加些新的東西,或套上一些明星光環,似乎成為了兩方心照不宣的選擇。

因此,便有了由年輕演員們對照各自配音的角色,而拍攝的真人海報。然而,在這套宣傳海報上,僅在演員名字旁有一行小字提示其為“聲音出演”。

按照一般觀眾對於電影海報的理解,主角的形象,配以片名以及上映的時間。即便他們可能聽說過《千與千尋》是一部動畫片,但在漫改並不少見的今天,下意識地認為這是一部真人化電影,也不能完全斥之為“眼瞎”。

日本電影在中國的電影市場上仍舊屬於“小眾”。因此,在宣發上也始終在追求宣傳效果的最大化。以明星配音增加曝光度是常規操作,但最終,想要掛靠明星的熱度,卻造成觀眾誤會,引來惡評的“反噬”,的確有些得不償失了。

他們不是“眼瞎”,只是習慣“白嫖”

《千與千尋》在影史上的地位,以及其在動畫迷心目中的地位,並不會因為這些一時激憤的評論而有所損傷。但是,評論中不少對其為何要“重新”在中國影院上映的質疑,卻引人注目。

《千與千尋》2001年便在日本上映,獲獎無數成為影史經典。但這部膾炙人口的作品,直到今年,才第一次正式進入中國的商業院線。因此,在此之前,就得以觀賞過這部片子的觀眾,大部分也許都是通過盜版資源。

從光碟、DVD、到如今的藍光和4K格式,隨著介質的發展,在視頻傳輸的過程中,防盜技術也在逐漸完善。然而,只要視頻一經播出,要抓取視頻信號並非難事,而破解最新防盜技術,甚至直接黑進片商伺服器盜取原片,在網絡發達的今天,也時有發生。

因此,在對盜版的打擊上,業界和政府多是從傳播途徑下手。因此,賣盜版光碟的小販逐漸消失,一批資源下載網站受到封站,各種“網盤”也在不斷地失效。

然而,盜版資源和網站在如今的中國網絡上,仍是“春風吹又生”的狀態。尤其海外的影視資源,在沒有正版引進渠道的大環境下,“網盤見”成為了海外文化愛好者唯一的通路。

並且,能如同《神探夏洛克》和漫威電影一般,能夠實現中國與海外同步上映,甚至提前上映的作品並不多。許多國外的電影,在國內的上映時間遠遠遲於本土,甚至要晚於正版藍光碟的發售時間。

曾經,《你的名字。》準備在中國上映前,日本版權方得知資源已在中國網站上大肆流通後,要求馬上結束談判。與此同時,網絡上的資源也讓引進方為這部片子能達到的票房提心吊膽,差點導致這部片子引進計劃的流產。但最終,《你的名字。》還是順利上映,並在國內收獲了5.77億票房。

隨著一代年輕觀眾的成長,應當說,在版權問題上,他們的確已經發展出了尊重正版的意識,以及“愛它就要給它花錢”的價值觀。也正因如此,在此次《千與千尋》上映時,在宮崎駿的粉絲之間,有一個廣為流行的說法:“我們欠宮崎駿一張電影票。”

然而,購票平台上層出不窮的“圈錢”論調,也許對行業是一聲警醒:在引進國外優秀作品時,本應成為社會共識的“尊重正版”,如今逐漸減慢了腳步,停留在了某一個特定的文化圈子裡,有了一層本不應有的“粉絲行為”的外殼。

能在手機上看到的《千與千尋》,為什麽還要在大銀幕上“重播”?

對於觀影觀眾這樣的疑問,直接斥其為“可笑”,認為其不懂宮崎駿而批判其“無知”,或者以為其不懂在影院觀看電影的好處,而認為其“沒有審美”。這些批評未免有些過於高高在上,而模糊了真正的焦點。

隨著互聯網分享技術的發展,“見網盤”“求鏈接”已經成為了中國觀眾戒不掉的一種依賴症。不同於愛好者們出於對創作者的尊重,願意在實體文化產品上花大價錢,甚至跨海訂購。然而,大部分觀眾對於文化產品的版權意識仍舊薄弱,在多年盜版的浸淫下,他們仍舊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真正認識到版權的重要性。

不管怎樣,《千與千尋》在中國的上映都是一件好事。這一部長期停留在網盤中的作品,如今能在大銀幕上堂堂正正地上映,既是整體電影行業市場和意識的進步,也表現出對優秀海外作品的尊重。

【文/一樹】

The En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