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Uber撞人事故會成為自動駕駛轉折嗎?

  “Uber撞人事故”會成為自動駕駛轉折嗎?

  王國信

  近期在國外和國內,發生了兩起讓自動駕駛(或者智能駕駛)上頭條的事件。一件是河南一名男子稱其駕駛的奔馳在高速上定速巡航失靈,以120km/h的速度上演了一出“生死時速”。不過,這件事情究竟是車的問題還是人故意為之,目前真相還不清楚。相比於這件事的吊詭,另一件事是發生在美國的,Uber自動駕駛車在行進路上撞死行人,且確切而清晰。兩件事情,前後不過一周時間,引發了外界對自動駕駛的大討論。

  我們首先應該對“自動駕駛發展中,應該有犧牲”,以及“自動駕駛應該停止”這一類觀點予以旗幟鮮明的反對。技術的進步是未來必然的趨勢,自動駕駛也是如此,但自動駕駛並不意味著失去了駕駛的樂趣,在人們享受更快捷、更舒服的出行的同時,車企會為喜歡雙手駕駛的人們保留選擇的權利。這一點幾乎所有的車企都給予了肯定的回答。

  但技術的進步並不是意味著不尊重生命。寶馬高管在與經濟觀察報記者交流時,談及了一個很有代表性的觀點——自動駕駛技術的產生和發展,其根本的出發點是,為人類的出行增加便捷,並更好的保護人類,而後者是所有目標的根本出發點和紅線。完全可以預料到在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中,會有人因此受傷,甚至失去生命,但當這真實的事件發生後,並不意味著可以坦然地接受,甚至表達“為技術必須有代價”這類觀點,而不是為生命的消逝而緬懷。

  在這兩個觀點明晰之後,我們對自動駕駛的未來,以及在這一次事件中所受到的衝擊,也會有更理性和建設性的看法。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自動駕駛的進程並不會因為這些事件的發生而停下,至少在研發層面。但是在市場推廣方面,未來的推廣將會受到消費者心理以及更嚴格的法律條款約束,這使得未來L4及以上的自動駕駛面臨著難題。在技術完全成熟,法律完善之前,可能在相當長一段時間中,人們還是傾向於使用駕駛輔助,而並非是解放雙手的“駕駛”。

  目前,在美國、歐洲和中國,自動駕駛的實際路線測試都已經開始。就在3月22日,北京市政府向企業發布了自動駕駛的測試牌照。而在之前,包括常熟、杭州等地都已經向企業開放了一些路線,供測試使用。但在行業內部來看,一些變化是顯而易見的。自動駕駛發展的高潮,可以說是由谷歌等互聯網公司所推動的,在中國抱著“顛覆者”心理試圖搶佔新端口和新業態的互聯網企業將自動駕駛推向了激進式發展的路線上。

  這樣的後果是,以至於在2017年,奧迪宣稱其在全球第一個實現了L3級別自動駕駛量產的時候,中國不少人還認為中國的智能駕駛已經全面領先。但隨著車企的覺醒和冷靜,自動駕駛的發展進入了一個穩定期,並且是一個冷靜期——儘管都在加大投入並提升速度,但相對而言,汽車企業的策略更偏向於“保守”——上百年的汽車安全數據積累以及對交通安全的理解,將這一過程冷化。

  與此同時,覺醒後的車企開始更加注重資訊安全和對自己核心數據的保護。這使得互聯網企業缺少車企的支持,其顛覆計劃也淪為空中樓閣。在中國,消費者對新技術的接受度遠高於全球,而這也使得中國成為了最激烈的自動駕駛競爭地。在中國的車企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發展計劃,大部分是將2022年前後設定為實現L4級別及以上自動駕駛的功能,這一進程實際上也與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有著密切關係。因為不少車企認為,電動車是最佳的自動駕駛落地產品。

  史蒂芬?霍金先生生前曾表示,人工智能的發展,本身是一種存在著問題的趨勢,而這些問題必須在現在和將來得到解決。這當做是霍金反對人工智能的依據,但從現實的發展來看,包括自動駕駛在內的人工智能,的確是一種雙向性的存在。而回到中國,儘管技術飛速進步,但從五年乃至十年的中長期來看,中國可能會率先推廣自動駕駛,但僅僅是小範圍,對於國土面積巨大、國情複雜的中國而言,自動駕駛在未來可能會是一個“雞肋”的存在。這種狀況要等到自動駕駛大面積實現之後才能改變。

  而對於中國自主品牌而言,自動駕駛時代的到來,並不是會是一個好消息。當成本巨大的自動駕駛系統和配件成為標配,原本利潤很少的企業會如何彌補成本窪地?這正如同在新能源汽車上,品牌溢價高的車企會率先獲得利潤,而自主品牌往往要等待成本攤銷到極致的那一天。不過眼下,盡快完善技術和法律依然是最重要的話題。而這次事故所帶來的影響,我們有理由相信會成為改變自動駕駛的進一步研發,使它成為造福於人類的技術。

責任編輯:孟敏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