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醫之美』中醫的病因說:暑之病

中醫之美系列講座(24)

「暑」是夏令的主氣。

與其它邪氣不同的是,暑邪有明顯的季節性,只見於夏季。

暑天的氣候特徵是炎熱、潮濕,所以中醫將暑邪致病的特點歸納為炎熱、耗氣傷陰、多夾濕邪三點,因感受暑邪為病者,稱為「中暑」。

炎熱

暑邪實為夏季的一種火熱之邪,性質屬陽,所以致病表現為一派火熱之象

如在烈日下暴曬後出現發熱,面部紅赤,出大汗,煩渴,嚴重時出現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搐等。另外,暑熱最易引起皮膚生痱子、癤腫。

所以夏天要盡量避免在烈日下長時間暴曬,經常喝金銀花露或有清解暑熱作用的各種湯、茶飲等,即可解暑,又能治療小兒痱子、熱癤,如:


綠豆湯

用綠豆50克左右,煮作湯飲。對於綠豆湯的煎煮法明代一位醫家有特殊的看法,說:「解暑,綠豆淘凈,下鍋加水,大火一滾,取湯停冷色碧食之,如多滾則色濁,不堪食矣。」認為用綠豆湯清解暑熱時不宜久煮(煮開後約5分鐘左右離火),要飲青翠碧綠色的湯液才有清熱解暑之功。

冬瓜綠豆湯

用冬瓜200克,綠豆50克,西瓜皮100克,水煎,代茶飲。能清解暑熱,又能利尿。

綠豆糯米薄荷羹

綠豆、糯米適量,蒸熟待用,食時取綠豆、糯米各一匙,薄荷油少許,白糖適量,沖入200毫升左右的涼開水,隨意食之。有清解暑熱,提神醒腦,預防中暑等作用。

金銀花茶

用金銀花10~15克,煎湯代茶飲。能清解熱毒,預防生痱子、癤子。

耗氣傷陰

暑為陽邪,炎熱升散的特性最為明顯。所以暑天人們常大量出汗。汗為津液所化,如果出汗過多,又沒有及時補充液體,必然導致津液的虧損;另外,出汗的同時會帶走體內大量的熱量,這種熱量從中醫角度看是「氣」,也就是說,大量出汗會耗氣,中醫稱為「氣隨汗泄」,表現為周身乏力,心悸,動則氣喘;嚴重時甚至出現「氣脫」(突然昏到、面色蒼白、不省人事)的危象。

另外,從現代醫學角度看,汗液中含有大量鉀、鈉、鈣、鎂等多種人體必需的電解質,缺鉀就可以造成全身軟癱無力的癥狀。

所以夏天過量出汗會使人感覺疲乏無力,中醫認為屬氣虛,可以用西洋參膠囊(含片、沖劑、袋泡劑均可),每次1~2粒,也可用切片的西洋參5~9片經常含服,或10克西洋參開水泡飲,癥狀消失即停服。也可以服中成藥「生脈飲」、玉屏風口服液、補中益氣丸等,或單味黃芪30克,水煎服。

人們通常會以為冬天才是服食人蔘、黃芪等補品的最佳時節。大家了解了暑邪的特性後,就能發現,夏天服人蔘、黃芪的機會比冬天要多得多。所以夏天出汗多、容易乏力氣短的人,家中不妨多備一些人蔘、黃芪。

多夾濕邪

夏季除炎熱外,又多雨潮濕,所以暑邪常兼夾濕邪侵犯人體。這種夾濕的暑邪與上述單純的暑邪所致的中暑證臨床癥狀完全不同

暑濕表現為發熱,身熱不揚(初捫之不覺很熱,捫之稍久則覺灼手),或長期低熱不退,倦怠困重,胸悶,不欲飲食,噁心嘔吐,腹瀉或便溏不爽,小便短赤等。

濕為陰邪,故夾濕的中暑稱為「陰暑」單純暑熱中暑稱為「陽暑」)。可用市售中成藥「藿香正氣水」(丸、膠囊等均可)、「十滴水」等治療,這些葯不能用於陽暑。

另外,再介紹一些治療暑濕證的簡便小方:


薏苡冬瓜皮湯

用冬瓜皮50克,生薏苡仁30克,滑石30克,扁豆花5克,生甘草5克,水煎服。治感受暑濕,頭重胸悶,腹瀉,小便黃少。

一味扁豆飲

生扁豆100克,水煎服。治暑濕泄瀉。

荷葉飲

鮮荷葉1角,鮮金銀花10克,扁豆花6克,西瓜翠衣(即西瓜最外層的綠皮)100克,水煎服;或用荷葉1角,水煎取汁,用此汁煮粥食。治夏令感受暑濕,頭昏頭脹,頭目不清。

荷連湯

荷葉10克,扁豆10克,黃連5克,木香5克,水煎服。治暑濕泄瀉,或濕熱痢疾。

另外,夏季由於出汗較多,若飲水不足時,容易患膀胱炎、尿路結石症(夏季該病的發病率明顯增高),出現小便急迫,排尿頻繁,量少,灼熱黃赤,滴瀝難下,小腹部墜脹痛等。

中醫認為由感受暑濕所致,可以用一首經典名方「六一散」(中藥房有售。方由滑石六份,甘草一份組成)60克,沖開水600毫升,澄清,分3次冷服,每日1劑,連服3~4天。此方也可用於治療小便短少的暑濕泄瀉。

願上述知識和方法,能幫助大家平安愉快地渡過炎熱的夏天。

本文轉自:欣德醫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