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疾病營養 | 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在胃腸手術後的臨床應用

不少患者逐漸下降的免疫功能與其以前做過手術相關。手術創傷會對人的機體產生一些應激反應,例如說一些淋巴細胞、細胞毒性T細胞的減少等,還使這些對身體起免疫功能的細胞活性大大降低,也因此使得一些人在進行手術後引發了感染。手術後如果護理不當甚至會出現一些術後病症,可以說手術在治療好一種病症的同時,也會損害身體的器官功能。由此可見,合理的調節好患者手術後的身體狀態和補充營養是何等重要。而對於胃腸手術後的營養支持更是不可缺少的,腸內營養對於患者來說可能陌生,但是現在已經受到臨床的重視。腸內營養一般是外科手術後,在前期對其進行的調理,這樣可以預防一些病菌的侵入和菌群失調而引起的其他多發病症,保護了手術後腸道的功能,有利於腸道的營養補充和功能恢復。

一、資料與方法

選取我院胃腸道手術的患者共140例患者,本院進行隨機分為兩組,試驗組為70例,其中胃潰瘍44例,十二指腸潰瘍24例,胃癌2例,年齡25~62歲,平均45歲。對照組70例,其中胃潰瘍32例,十二指腸潰瘍34例,胃癌4例,年齡為23~70歲,平均50歲。

治療方式①試驗組術前要先將鼻腸管給患者置入,在手術時要在離Treitz韌帶20cm的部位放置鼻腸管,也可以在離胃空腸20~40cm的吻合處放置鼻腸管。手術結束後,將糖鹽水從鼻腸管滴入,但是要注意的是這是在手術後的12h之內進行,而且鹽糖水的百分比為5%,取200ml。24h以後,就可以應用腸內營養了,一般選擇腸內營養劑艾少斯(ISOSOUCESTANDARD)。第1天用500~1000ml,第2天用1000~1500ml。第3天漸加量至2000ml,連續使用1周。對照組的患者,手術後按常規周圍性靜脈點滴。②對生化營養指標和肛門排便排氣時間進行記錄。

二、結果

從實驗結果來看,與對照組比較,試驗組的患者恢復肛門排氣的時間提前了11h,排便時間提前了14h,且無明顯不良反應發生。試驗組自蛋白、血糖、體重和對照組無明顯差異。測定結果為,試驗組術前白蛋白為(33.78±4.97)g/L,術後7d為(37.63±4.86)g/L。血糖術前為(5.96±0.91)mmol/L,術後7d為(5.71±1.22)mmol/L。體重術前為(59.14±7.57)kg,術後7d為(57.06±8.35)kg。對照組術前白蛋白為(3295±451)g/L,術後7d為(34.69±5.85)g/L。血糖術前為(5.96±0.91)mmol/L,術後7d為(34.69±5.85)mmol/L。體重術前為(58.37±7.60)kg,術後7d為(55.57±9.01)kg。試驗組有4例出現輕度的腹脹和噁心,經調整輸注的速度後癥狀消失,對照組有2例輕度噁心、腹脹,經肛門排氣後緩解兩組胃腸道的反應無明顯差異。

三、討論

長期以來,恢復肛門排氣一直被視為術後病人(特別是腹部手術)胃腸功能恢復的金標準。只有在這之後,一般才允許開始進食少量流質飲食。但很早之前就有實驗和臨床研究證明,術後消化道的麻痹主要表現在胃和結腸,其功能的恢復往往需3天左右,而小腸的蠕動、消化、吸收功能在開腹術後數小時即可恢復。本文主要針對腸內營養劑艾少斯而所作的實驗,從實驗結果知道,這種在早期進行腸內營養支持的方法,在絕大部分患者還是比較有效的,特別是在與對照組的比較中,治療患者時間的提前更是證明了這一點。在整個治療過程中,除個別有輕度噁心、腹脹等癥狀外,其他都沒有明顯不良反應,這屬於正常情況。早期的腸內營養不僅對腸道上的黏膜細胞起到刺激作用,也對神經內分泌系統起到了刺激作用,使得胃腸道的激素得以不斷的合成和釋放,增加了血液在消化道的流量,也更加有利於迅速恢復身體功能。

早期腸內營養的重要性不僅僅是停留在營養本身,其更重要的意義在與維持腸道這個臟器的功能,包括了其免疫功能,黏膜的修復以及防止細菌移位等方面。早期營養的前提:當然是保證我選擇哪一段行腸內營養,其下段腸道功能是好的。比如胰腺炎,食道手術,我在空腸段行腸內營養就可以了。而比如手術是在結腸,那早期營養的實施就相對難了。早期腸內營養的實施應當循序漸進,因為重要的目的是維持一個臟器的功能,所以一開始不要急於求成。

腸內營養的的技術操作以及監測都不會複雜,對患者來說費用也不高,而且安全有效,後遺症較少。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對腸胃患者可迅速補充蛋白質及營養物質,促進胃腸道功能的恢復,可以部分或全部替代腸外營養,為各級層醫院臨床推廣應用提供有力的參考價值。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