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高安華林造紙作坊遺址重現明代工藝盛況

高安的歷史名山華林山,自然植被豐富,它不僅是中國華林胡氏發祥地,還擁有著讓世人震驚的造紙作坊遺址——華林造紙作坊遺址。華林造紙作坊遺址地處高安與奉新兩縣(市)的交界處,東南距高安市區50公里,東北距奉新縣城40公里,隸屬於江西省高安市華林風景管理區東溪行政村的周嶺自然村。

-

謝舒婷 晨報首席記者 康婧

高安市的華林山是一座有著深厚人文底蘊的歷史名山,這裡有興盛一時的華林書院,也是明時農民起義的大本營,同時還是著名的華林胡氏的祖居地。2004年,這裡又一次吸引了眾人的目光,因為高安市博物館在江西省第三次全省文物普查過程中,發現並登記華林造紙作坊遺址。這是跨宋、元、明三個時期的造紙作坊遺址,也是中國境內第一次發現古代造紙作坊遺址,對於探討中國古代造紙術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第三次全省文物普查時發現

華林造紙作坊遺址位於高安市華林風景名勝區管委會東溪行政村的周嶺村。這處遺址的發現始於2004年的江西省第三次文物普查。當時負責普查的工作人員發現了在村東南約100米山坡下順溪流方向排列著的16處水碓遺址。

水碓是一種從西漢末年就開始出現的利用水力舂米的石具。令人不解的是,在周嶺村至樟樹嶺水庫大約五公里不到的距離,沿石頭腦溪兩岸分布了16座之多的水碓遺址,如此小的範圍之內水碓的分布為何如此密集?這些水碓究竟是有什麽用處?

在取得初步的調查資料之後,高安市博物館先後向江西省考古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進行了報告,2005年5月,江西省文物所考古專家到現場進行了實地考察,初步判斷這些水碓在古代主要用於造紙粉碎紙漿,周嶺村存在古代造紙遺址。

為了進一步探明其時代和文化內涵,2007年9月至10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高安市博物館組成聯合考古隊,進駐周嶺村,對水碓遺址展開了深入的調查和試掘。

遺址中清理出紙張殘片

考古隊通過清理發掘水碓遺址,得出以下結論:這一批水碓遺址,除了一座用於糧食加工之外,其他都是用於粉碎竹麻,即用於造竹紙。這些挖掘得出的結果雖然能推斷周嶺村曾經存在過造竹紙的手工業,但是與全國許多地方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才停產的手工造竹紙作坊相比,無論是從造紙的規模還是作坊的完整程度,華林造竹紙作坊遺址都無任何優勢可言,因此文物與考古價值不大。

但是就在考古工作行將進入困境之時,福紙廟造紙作坊遺址的發掘讓考古隊員們興奮不已。福紙廟位於梯田層疊處,地勢較為平緩,適合於古代造紙工藝的流水作業。通過對福紙廟作坊遺址的第一期考古發掘,揭露出漚竹麻坑、蒸煮竹麻火燒土、灰鹼坑、宋元時期的漚竹麻坑等遺跡。

在福紙廟作坊的一處明代遺址中考古隊取了泥土樣四塊,於2008年1月14日送往江西省輕工業研究所造紙研究室檢驗分析,其中在編號為07GHT4號樣品中發現一片綠豆大小的殘留物暨一片類似針狀大小的長形殘留物,經進一步採用掃描電子顯微鏡對殘留物分析檢驗,結論為紙張殘片,紙張殘片由二種植物纖維原料配比組成,其中主要原料品種是竹漿,次要成分為麥草。

重現《天工開物》造紙場景

根據華林造紙作坊遺址第一期考古發掘成果,2008年3月17日至3月19日,高安市人民政府、省考古研究所在高安召開了華林造紙作坊遺址考古發掘論證會,與會專家由中國考古學會會長、國家文物局專家組成員及中國造紙學會理事長、紙史委員會主任等組成,與會專家對華林造紙作坊遺址考古發掘所取得的成果給予充分的肯定,並建議擴大福紙廟遺址考古發掘範圍,尋找該造紙作坊遺址考古中未發現的其他工藝流程。

2009年10月至12月,為第二期考古發掘階段,考古隊對福紙廟造紙作坊遺址和三座保存較為完整的水碓遺址進行了進一步發掘和清理。福紙廟發掘區位於梯田的上部,發掘面積由第一期試掘期的300平方米擴大至600平方米,發現的造紙遺跡非常豐富,主要有漚竹麻坑、燒灰鹼的灰坑、蒸煮竹麻遺留的大片燒土區、樁打竹麻與拌灰的工作台、以及漚竹麻坑的尾砂坑、礪石等遺跡。

在這些存留的遺跡中,最上層一組明代造紙作坊遺跡保存較為完好,共同組成了將毛竹加工成竹麻-紙漿-成紙的一整套加工程序所留下的遺跡。可以再現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殺青”篇所載“造竹紙”有關原料加工的一整套工序。除此在外,還有一些擋土牆、排水溝和柱洞、柱礎等棚屋遺跡,應屬明代紙槽房遺跡。

出土文物跨越四個朝代

經過發掘,這些水碓、造紙作坊發掘區不僅遺跡眾多,而且出土文物也非常豐富。按時代來分,有晚唐五代、宋代、元代、明代四個時代的文物;按質地來分,有陶器、瓷器、銅器、鐵器等。這些器物的出土,不僅證明了華林造紙作坊遺址始於宋代,從造紙技術工藝來看,它記錄著宋、元、明時期造紙的科學技術手段,無疑是中國造紙技術史的一個組成部分。

其次,水碓、漚竹麻杭、蒸煮篁桶、燒灰坑、拌灰台等作坊建築的選址布局和堤堰、引水渠動力資源設施的修建方式,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利用水力資源、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意識和方法,在水利學和環境生態學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也就是說,通過對周嶺水碓遺址的考古發掘的證實,華林造紙作坊遺址始於宋代,廢棄在明代,它是目前國內發現時代最早、延續生產時間最長、遺跡最多且最全的造紙遺址,對研究中國造紙術發展意義重大。

華林古時是重要造紙中心

有專家表示,華林造紙遺址的發掘,也為華林造紙的規模與商貿路線的研究提供了大量依據。華林生產毛竹,為造紙提供了豐富原料,而為了探究華林古代造紙的規模,考古隊擴大了調查的範圍,結果在周嶺村西面相距8公里的西溪村又尋找到了一批古代造紙用的水碓遺址。

除此之外,在華林山的西北面、屬於奉新縣域的百丈山、柳溪、甘坊、石溪、澡溪、仰山等鄉鎮,這種造紙型水碓遺址更是隨處可見,甚至還有一些仍在用於造土紙。

據高安明正德十年乙亥三月《瑞州府志》記載:“竹紙,即古之陡伢厘(明代高安對周嶺丫口石一帶地名的名稱),有老大、中大、羅端、曬紙等名。青紙,三縣(即今高安、上高、宜豐三縣)皆能染豔而青者出高安。火紙,人多貨為櫧幣故名俱出新昌(今宜豐縣)。”華林造紙作坊遺跡的明代部分印證了《瑞州府志》所記載的造竹紙的相關內容。

(本文相關資料由高安市博物館提供)

轉載自 晨讀江西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