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味有五種:可以養人,亦可傷人

「酸、苦、甘、辛、鹹」是食物或藥物的五種味道,稱為五味,也是中醫五行學說的組成部分。在選擇食物時,五味調和,才有利於健康;若五味過偏,會引發疾病。

五味,各歸所喜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副研究員尹麗穎說:「五味有其獨特的特性和治療價值,又相互牽製、相互補充,為人體的陰陽平衡發揮重要的作用。」

no.1

酸味

酸味擅長收斂,比較有代表性的中藥有山茱萸。說到這味葯,您一定想到「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不過詩中的茱萸被有的專家認為是吳茱萸,與酸味代表的山茱萸功用可大不相同。

山茱萸有滋肝補腎、固腎澀精的作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集歷代醫家應用山茱萸的經驗,把山茱萸列為補血固精、補益肝腎、調氣、補虛、明目和強身之葯。另外,五味子、烏梅等都是酸味葯的代表。

no.2

苦味

說到苦味葯,大家一定會想到黃連。它與黃芩、黃柏等都屬於大苦大寒之葯,分別針對三焦的「火」和濕熱,具有清熱、燥濕之效。

no.3

甘味

甘味性緩,有補益脾氣、平衡暑濕之功效。四大升葯(升提氣機)之首(四大升葯:黃芪、柴胡、升麻、葛根)黃芪,養血活血的婦科要葯當歸等是甘味葯的代表。

no.4

辛味

麻黃、桂枝是辛味葯的代表,《傷寒論》中重要的解表方劑——麻黃湯,其中最重要的兩味葯就是麻黃、桂枝。

no.5

鹹味

此類葯主要有瀉下通便,軟化堅結等作用,可用來治療大便燥結不通等。牡蠣、鹿茸、肉蓯蓉、芒硝等是鹹味葯的代表。

五味之「過」

  • 「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是說酸味太過容易造成肝氣旺而剋製脾胃功能,耗損脾氣;

  • 「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是說苦味過則甘為勝,甘過則脾有濕、胃有熱,所以苦味影響脾和胃;

  • 「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是說甘味太過會造成脾胃過旺而剋製腎氣;

  • 「味過於辛,筋脈沮馳,精神乃央」,是說辛味過則克酸,酸不足則肝陰不足,肝陽上亢,上擾心神,所以辛味太過影響肝、腎、心;

  • 「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是說鹹味過多會造成腎氣過盛而剋製心氣引起心火盛,另外,過鹹則脾虛,影響肌肉力量。

本在五味,傷在五味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是指五臟之所生,根在五味。五行理論中五味與五髒的關係:酸先走肝、苦先走心、辛先走肺、甘先走脾、鹹先走腎。

酸味收斂,防止肝氣生髮過度而耗損肝精。如果肝陽上亢,有頭暈、煩躁易怒、口苦、胸脅脹滿等症,可以適量食用酸味藥物或食物,達到清肝熱的作用。

苦味可防止心氣旺盛形成火。如果心火盛,表現為頭痛、失眠、心煩意亂等,可適量多吃點苦味的食物,達到清熱的目的。

辛味性散,擅長行走、發散。冬日吃火鍋或者麻辣燙,有人會一邊吃一邊大汗淋漓,這就是辛味發散很典型的例子。辛味五行屬金,金在天之氣為燥,燥形成原因是肺氣收斂,化氣的功能減弱,辛味可調節這種功能,防治肺氣寒涼。如果有肺陽氣不足,氣短、四肢怕冷等症,可適量多食辛味食物,驅寒溫肺。

五味的調和以及平衡,不僅是中國歷代廚師和中醫師不斷尋求的完美狀態,也是國人在為人處世、甚至治國經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甘味屬土,性緩,可促進消化,補脾益氣。脾氣不足,有腹瀉、氣短乏力、舌有齒痕等症,可適量吃一些甘甜食物補氣。

日常飲食中,不能沒有鹹。五行屬水,可防止腎精凝滯或者下泄。當腎陽不足,小便多、腰酸腿軟、失精不育等,可適量多食鹹味食物。

在選擇食物方面,不能盲目跟風。

「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指五味可滋養五臟,亦可傷害五臟。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五味與五臟

1、酸生肝:酸味食物有增強消化功能和保護肝臟的作用。常吃不僅可以幫助消化,殺滅胃腸道內的餓病菌,還有防感冒、降血壓、軟化血管之功效。以酸味為主的酸梅、石榴、西紅柿、山楂、橙子,均含有維生素C,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動脈硬化。

2、苦生心:古有良藥苦口之說,中醫認為苦味食物能泄、能燥、能堅陰,具有除濕和利尿的作用。像橘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常吃能防止毒素的積累,防治各種瘡症。

3、甘入脾:性甘的食物可以補養氣血、補充熱量、解除疲勞、調胃解毒,還具有緩解痙攣等作用。如紅糖、桂圓肉、蜂蜜、米麵食品等,都是補甘食物的不錯選選擇。

4、辛入肺:中醫認為辛味食物有發汗、理氣之功效。人們常吃的蔥、薑、蒜、辣椒、胡椒,均是以辛味為主的食物,這些食物既能保護血管,有可調理氣血、疏通經絡的作用,經常食用,可預防風寒感冒,但患有痔瘡便秘、腎經衰弱者不可食用。

5、鹹入腎:鹹為五味之冠,百吃不厭。中醫認為鹹味食物有調節人體細胞和血液滲透、保持正常代謝的功效。鹹味有泄下、軟堅、散結和補益陰血等作用。如鹽、海帶、紫菜、海蜇等屬於優質的鹹味食品。

五行 金 木 水 火 土
五色 白 青 黑 赤 黃
五位 西 東 北 南 中
五時 秋 春 冬 夏 長夏
五氣 燥 風 寒 熱 濕
五味 辛 酸 鹹 苦 甘
五臟 肺 肝 腎 心 脾
五賊 怒 喜 哀 樂 欲
五德 義 仁 智 禮 信
五竅 鼻 目 耳 舌 口
五志 魄 魂 志 神 意
五養 臭 色 聲 味 飲食
五欲 欲臭 欲色 欲聲 欲味 欲飲食
五音 商 角 羽 徵 宮
五聲 哭 呼 呻 笑 歌
五液 涕 淚 唾 汗 涎
五元 元情 元性 元精 元神 元信
五物 鬼魄 遊魂 濁精 識神 妄意
五牲 犬 雞 豕 羊 牛
五星 太白 歲星 辰星 熒惑 鎮星

下面這些知識,對您也非常有用:

平均年齡89歲!全國最會養生的老中醫告訴你:8個鮮為人知的養生秘訣!

一張腹部地圖,讓你終身受益!

圖文來源:中醫健康養生官方號、易筋堂中醫,特此感謝,侵權刪。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