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每天認識一味中藥:吳茱萸——散寒止痛

吳茱萸下氣最速,腸虛人服之愈甚。

——《本草衍義》吳茱萸篇

今天

給大家介紹一味中藥藥材

吳茱萸

吳茱萸又名 「越椒」、「艾子」,主產長江以南地區,氣芳香濃鬱,味辛辣而苦,有小毒。吳茱萸作用很廣泛,其果實能溫中、止痛、理氣、燥濕,治療嘔逆吞酸、腹痛吐瀉、口瘡齒痛、濕疹潰瘍等;其枝葉能除瀉痢、殺害蟲;其根也可入葯。

除了藥用,吳茱萸還有另外一個作用,那就是除蟲防蛀。在南方,過了重陽節就是十月小陽春,氣象有一段時間回暖;而在重陽之前的一段時間內,秋雨潮濕,秋熱也還沒退盡,衣物容易霉變,這時必須防蟲。吳茱萸有小毒,就有除蟲作用。

性味歸經

味辛、苦,性熱。

歸肝、脾、胃、腎經。

免費諮詢微信

功效

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的功效。

主治病症

用於厥陰頭痛,寒疝腹痛,寒濕腳氣,經行腹痛,脘腹脹痛,嘔吐吞酸,五更泄瀉。

用法用量 2~5g。外用適量。

本品辛熱燥烈,易耗津氣動火,故不宜多用、久服。陰虛有熱者忌用。孕婦慎用。

免費諮詢微信

中藥配伍

1、《傷寒論》吳茱萸湯:與生薑、人蔘等同用,治厥陰頭痛,乾嘔吐涎沬,苔白脈遲等。

2、《醫方簡義》導氣湯:與小茴香、川楝子、木香等配伍治寒疝腹痛。

3、《類編朱氏集驗醫方》雞鳴散:與木瓜、蘇葉、檳榔等配伍,治寒濕腳氣痛,或上沖入腹。

關於吳茱萸,民間有一個這樣的傳說。春秋戰國時代,吳茱萸原生長在吳國,稱為吳萸。有一年,吳國派大臣將吳萸作為貢品進獻給楚國,但是楚國國王見了吳國進獻的貢品大為不悅,不聽吳國大臣的解釋,將其趕了出去。幸虧楚國有位精通醫道的朱大夫追到吳臣並婉言留下了吳萸。後來這位大夫就把吳萸種在自家的院子裡。

一日,楚王受寒而舊病複發,胃疼難忍,諸葯無效。這時,朱大夫將吳萸煎湯讓楚王喝,喝了幾次就治好了楚王的病。當楚王得知此事後,立即派人前往吳國道歉,並號召楚國廣為種植吳萸。為了讓人們永遠記住朱大夫的功勞,楚王把吳萸更名為吳茱萸。

-END-

長按關注了解更多中藥知識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