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舌尖上的中醫:五味雜陳,養生各不同!

中藥有五味的區別,我們日常食品中也有五味:甜味、酸味、苦味、辣味、鹹味,其實可以對應中醫的甘、酸、苦、辛、鹹。

每種味道都有其特性,有對身體的作用規律,古人做了很多總結,其中甘味能補,甘味入脾,也就是說甜味的食品具有補養脾胃、補養身體、補養氣血的作用,甘味能緩,還能夠緩解疼痛,中醫有個經典的藥方小建中湯就是甘味的典型代表,能夠補養脾胃、補養中氣、緩解疼痛,日常很多食品也有甘味的特性,比如我們經常使用的大棗、阿膠、龍眼肉、黨參、黃芪、蜂蜜、糖類等等。



酸味有收斂的特性,酸甘化陰,還能夠生津止渴,促進胃液的分泌、幫助消化、健脾開胃,典型的食物代表:比如李子、酸梅、菠蘿、橙子等,有個飲品酸梅湯就是有這個特性,適合於夏天口乾舌燥飲用;酸味的中藥,比如有白芍、烏梅、五味子,也是大概有上面的這些特性。

苦味入心,能夠清熱解毒降火,比如很多苦味的中藥黃連、蓮子心等,都有清心安神、寧心降火、清熱解毒的作用,苦味的食品以苦瓜為代表,也是有上面這些性質,苦味寒涼的食品不能過多服用,容易傷人體的陽氣傷脾胃。



辛味的食品很多,大多數都兼有辛辣的特性,比如生薑、大蒜、茴香、八角、桂皮、陳皮等等,辛味能發散,比如能治療風寒感冒發汗解表,大多數都能理氣止痛,能夠促進氣血的運行,促進氣機的運暢,兼有有疏肝理氣、調節脾胃的作用。

鹹味能軟堅散結,入腎臟,如很多中藥用鹽製了之後能夠加強其歸腎經的作用,引葯入腎臟;鹹味還有軟堅散結的特性,比如我們經常使用的海藻海帶等,能夠促進腫塊腫物結節消散,也是比較常用的中藥。



關注我,獲取更多中醫養生文章;文章作者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