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關於皮膚用藥,這些你要知道!

皮膚位於體表,

是機體抵禦外界各種刺激的第一道防線,

然而,皮膚病是生活中十分常見的一種疾病。

大家曾飽受過皮膚病的困擾嗎?

皮膚用藥可不是小事,

關於這些,你可要了解清楚!

其中由微生物感染所致的皮膚病尤為常見。它可以是細菌感染,如膿胞瘡(俗稱黃水瘡),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和 / 或溶血性鏈球菌所致;或是病毒感染,如單純皰疹由單純皰疹病毒引起;或真菌性的,如手、足癬,濕熱環境下是很常見的,或是寄生蟲感染,如疥瘡,由疥蟎引起的接觸性傳染性皮膚病。

注意啦

應針對不同的病原體,

選擇抗細菌葯、抗病毒藥、

抗真菌葯、抗寄生蟲葯等,

當發生淺表的皮膚細菌感染時,

可首選外用抗菌藥物。

在選擇外用抗菌藥物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應該選擇不經常或不作為全身使用的抗菌藥物,如多黏菌素、桿菌肽、新黴素、莫匹羅星等。

要對症下藥:細菌有很多種類,不同細菌造成感染的表現不一樣,所選用的藥物也就不一樣。

不要長時間、大面積外用抗菌藥物,一是因為藥物可以經皮膚吸收,產生全身性的毒性作用,如長期外用慶大黴素,吸收後可能產生耳毒性和腎毒性;二是長期、大面積外用可誘發耐葯菌株的出現,以後使用就不再有效了。

不要長時間、大面積外用抗菌藥物,一是因為藥物可以經皮膚吸收,產生全身性的毒性作用,如長期外用慶大黴素,吸收後可能產生耳毒性和腎毒性;二是長期、大面積外用可誘發耐葯菌株的出現,以後使用就不再有效了。

外用抗菌藥物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

常見不良反應有局部刺激作用,外用藥局部有燒灼感、刺痛等。

其次是過敏反應,外用後局部發生接觸性皮炎,出現境界清楚的皮膚潮紅、有丘疹、水皰滲出,自覺瘙癢。一旦過敏,應立即停葯,清洗患處。

再次,偶可因局部外用後吸收而產生全身性藥物性皮疹。如果在外用藥後全身出現瘙癢性皮疹,應即刻去醫院就診,檢查原因。如果與外用藥有關,亦應及時停葯。

此外,在外用藥前,應認真閱讀說明書。

接觸性皮炎

應如何用藥

凡是因為接觸到物質而引起皮膚產生髮炎過敏的現象,

都可以稱之為接觸性皮炎。

常見的有貼中藥引起的皮炎,

金屬過敏、化妝品過敏所致皮炎等等。

表現為紅斑、腫脹、丘疹、水皰甚至大皰。

出現臨床癥狀,應盡量減少局部刺激,避免搔抓,不宜用熱水燙洗,避免強烈日光或熱風刺激。遠離刺激源後病情能明顯的減輕,具有自限性。去除病因後,塗抹外用藥適當治療約 1~2 周可痊癒;但再次接觸過敏原可以再發。

以紅斑、丘疹為主者,用洗劑、霜劑或油膏。如爐甘石洗劑、振蕩洗劑、氧化鋅的油膏等外塗。紅腫明顯,伴水皰、糜爛和滲液者可做開放性冷濕敷,濕敷溶液有 3% 硼酸溶液、1 ∶ 2 醋酸鋁溶液、1 ∶ 8000 高錳酸鉀溶液。如有膿性分泌物者,用 0.02% 呋喃西林溶液或 0.5% 依沙吖啶溶液濕敷。濕敷不宜過長,通常濕敷 2 ~ 3 天,待滲液停止,腫脹消退後,可停止濕敷,改用霜劑或油膏外塗。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