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東方式贖罪券:唐宋時期的佛教經濟學

所謂“度牒”,就是僧人的出家憑證,相當於僧尼的專屬身份證。至今仍然在宗教界內實行。自唐朝草創度牒制度以來,至今約有1300多年的歷史。而度牒也經常作為商品或貨幣,流通於市場。以增加朝廷的財政收入。

南北朝時的寺院經濟繁榮

佛教在發源地印度和中亞等地都不存在度牒制度

在佛教的發源地印度,本身並沒有度牒的說法。也沒有諸如僧籍、寺籍一類的嚴格制度。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國得到了迅速地發展。所謂“南朝四百八十寺”便是當時社會風氣的一個縮影。

但對於帝王和任何統治者而言,這絕不是他們希望看到的事情。按照佛教從印度和中亞帶入的傳統,寺院和僧尼不必繳納賦稅,也不必服徭役。這麽一來,就勢必吸引廣大百姓剃度出家,進而導致寺院和僧尼的數量急劇膨脹。

中世紀早期的西域佛像 依然比較偏向印度和中亞風格

對此,南北朝時代的統治者都采取了一些必要的手段進行限制。比如說北魏孝文帝時期,對於那些“假稱入道,以避輸課”的冒牌僧人進行了整頓,並淘汰了一批無籍僧尼。

此處的“籍”指的便是僧籍,說明在當時已經有了比較嚴格的僧籍管理制度。而東晉的桓玄也曾移文地方州府索求“沙門名籍”,將僧籍名冊上交官府以供查驗。由這兩點可見,在至少在東晉南北朝時期,朝廷便已經對僧人進行嚴格地登記管理。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的限制了僧尼和寺院的發展。

開啟北魏毀滅之路的魏孝文帝

南北朝隋唐時期的寺院和僧尼,除了擁有不服徭役、不用繳納賦稅等特權外,還有獨特的寺院經濟收入。這也是寺院數量和規模在當時發展到巔峰的重要原因。

寺院莊田的來源主要分為三種。一是統治階級、官僚貴族和普通百姓的施捨。由於當時的統治者由於思想上極度傾向佛教,不可避免地出現主動營建寺院莊田的情況。根據當時的《南朝佛寺志》統計,除去創建者不詳的寺廟外,屬於皇帝主持修建的就有33座 。

對佛教異常篤信的梁武帝

其次就是寺院地主所有者,在寺院內以莊園的形式經營地產。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的手段,獲得了相當於封建領地的收入形式。

但寺院除了從事墾殖田圃外,也有從事商業、手工業、占卜等事業的。這些經濟活動並不是為了必要的寺院生活開銷,而是以營利為目的經營行為。在統治者看來,已經發展到與自己爭利的地步。因為此類活動不但不用繳稅賦役,還減少了國家財政收入。到了唐代甚至有“天下十分財,而佛有七八”的詭異說法。

莫高窟壁畫上的附會之作 漢武帝拜佛

唐朝的財政節流

興建於南北時期的龍門石窟

既然寺院能斂財,那麽朝廷自然也要想法子把錢從宗教僧侶嘴裡摳出來。在這種情況下,頒發“度牒”以限制宗教僧侶數量,正好符合了統治者的需求。

度牒產生的確切年份略有爭議,但可以確定的是北朝已有了最初的萌芽。到唐朝建立後,正式產生度牒制度。在唐玄宗天寶年間,度牒的發行變得更加嚴格化、制度化。

唐玄宗是第一個大規模利用度牒的皇帝

度牒在唐代由尚書省祠部發行,因此又稱祠部牒。度賺上詳載僧尼的本籍、俗名、年齡、所屬寺院、師名等內容,大致相當於今天的身份證。有了這份度牒便可隨意行走,還獲得了免除賦稅徭役等特權。這在限制農民自由遷徙的時代,還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既然度牒如此重要,那麽其發行自然也要嚴格控制。在申請度牒的文書上面,需要三省諸位高官連署才行。首先需要地方官府、名僧、大臣上奏申請,並提供剃度者的個人簡要資訊。隨後經過皇帝批準,再由中書門下向祠部發出敕牒。再由祠部向表奏者轉發敕牒並頒發實名敕牒。

莫高窟中的文殊菩薩形象

所謂的實名敕牒是與空名敕牒相對而言的。通常情況下,祠部頒發的都是已記錄剃度者資訊的實名度牒。而空名敕牒是指未填剃度者資訊的空白度牒,這種度牒就可以由買主隨便填寫。後世朝廷為增加財政收入而大肆販賣的度牒,也多為這種“空名度牒”。

除了限制性地頒發度牒外,唐朝還一反隋朝的宗教寬容政策,嚴格限制寺院建造的政策。在隋朝時期,有僧行處皆為立寺。因此隋代寺院數量增加很快。唐高祖在位時期,卻並未如隋代統治者那樣大力推崇佛教,反而淘汰了不少寺院僧尼。但在武則天繼位後,由於其崇信佛教,因此又對佛寺的發展選擇網開一面。

武則天時代的網開一面 實際上也增加了度牒的收入來源

但需要注意的是,唐開元年間的有敕額佛寺數量與貞觀年間相比並未增長多少。從武則天當國到會場滅佛之前這段期間,主要增長的是“無敕額佛寺”。

這裡說的有敕額佛寺,也就是國家官方認可的寺院。而民間私自建築的佛寺在當時嚴格來講並不能稱之為“寺”、“院”,只能冠為“招提”或“蘭若”。

唐武裝的會昌滅佛 有巨大的經濟考量

根據後來會昌滅佛時期的統計,這段期間共拆寺4600多所,拆“招提”或“蘭若”有40000多所。還俗僧尼260500人,解放寺院的奴婢150000人。佛教寺院在唐代的發展可見一斑。如此多的寺院對朝廷的財政來說,無疑是一股極大的有害勢力。但限制佛寺發展只是節流,要想開源就必須從作為源頭的度牒下手。

安史之亂爆發後,宰相楊國忠獻策,不用耗費正庫之物便能籌錢。於是讓禦史崔眾去河東收錢度僧尼道士。結果,很快就得錢百萬。後來唐肅宗在彭原郡時因“軍興用度不足”,也通過販賣度牒的方式來籌錢。

儘管朝廷開始逐漸濫發度牒,但此時度牒發行手續仍然比較複雜。跟後來宋朝時的度牒經濟規模相比,實在是小巫見大巫。

安史之亂的爆發 迫使唐朝販賣度牒換錢

宋朝的開源經濟

北宋時期的佛像

北宋初期,為保證中央的財政收入,對出家有著較為嚴格的限制。當時的宋朝財政,還是收大與支的,故而度牒價格還很正常。每張隻收一百,也沒有出現販賣度牒籌錢的現象。對於僧人來說限制並不算嚴格,可以說是相當寬鬆的。

但到了宋英宗年代,情況則大不相同。北宋中央財政已經產生了較為嚴重的資金困難,出現了收不抵支的現象。既然出現了財政困難,那就要想法子籌錢。便開始學習到了唐人販賣度牒籌錢的方法。

宋英宗時代的經濟困難 讓度牒有了重要價值

於是,宋朝政府對度牒開始極為看重。在官方編纂的《皇宋中興兩朝聖政》中,就明確把“度牒”歸入在了“財用門”和錢幣並列。這也讓宋朝成為了中國歷史上鬻牒最為濫觴的時代。

至於宋朝正式采取鬻牒政策的時間,也有不同說法。通常認為,在治平四年以前,朝廷買賣度牒的行為還算不上濫觴。但從治平四年開始,每年所賣度牒總額一直在不斷上漲。到宋神宗時期,每年發行度牒數量已超過10000。發展到末世的宋徽宗階段,每年已發行超過30000。這個進程一直到南宋孝宗在位時期,每年度牒發行量更是突破100000大關。

大搞改革和對外作戰的宋神宗 非常需要度牒收入

宋朝發行的度牒,用途也非常之廣,把物盡其用的理念發揮得淋漓盡致。總得來說,宋朝的度牒能有以下幾點功能:

賑災救荒

比如說熙寧七年,宋廷就降度牒千道給予環慶安撫司,以備賑濟漢番饑民。

充作軍費

南宋初年的四大中興名將裡,名聲最差的張浚和後世評價最高的嶽飛,都曾獲賜度牒,作為贍軍修城之用。

工程建設

元豐五年,朝廷給予河北東路提舉司度僧牒千余道,作為整修黃河的經費。西湖上大名鼎鼎的蘇堤,便是蘇軾向朝廷請求賜予度牒而成功修築的。

蘇軾主持的蘇堤工程 就是用度牒收入作為經費

農業開發

南宋紹興四年,高宗賜予兩浙路空名度牒二百道,讓其購買耕牛,借貸民戶開墾荒地。

充當貨幣

度牒也能直接進入市場,作為貨幣購買一些商品。宣和年間,河北真定、高陽等路缺馬,朝廷特賜度牒若乾,令地方長官在市場買馬。

放債息利與經商牟利

元豐七年,廣西經略安撫司曾乞求發行度牒若乾作為本錢,在當地置轉買務,以便番漢通商。

作為獎賞

比如大觀元年,明州育王山寺掌管仁宗禦容僧行可獲賜師號、度牒各二道,用為酬獎。

由以上可見,度牒在宋代社會經濟方面的用途極廣,可用於各種財政開支。因此度牒的使用在當時的史料中也隨處可見,數不勝數。一份小小的度牒,就可以對宋朝的財政穩定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也是由於度牒的重要性,其發行權一直控制在朝廷手中。張浚此前也一度造綾紙度牒在其所轄地域內發行,以資軍用。但很快朝廷便下了嚴令不準地方私自發行。

中興四大名將的軍費 直接或間接來自於度牒收入

觸底反彈與消亡

景泰帝時期的國力衰退 讓明朝也開始販賣度牒

明朝建立後,官方仍然嚴禁民間私自出家。通過限定全國僧道人數、設定度僧考試、限制出家年齡等措施去嚴格控制宗教發展,並一度免費發放度牒。

但由於財政困難,明朝卻也難免走上唐宋兩朝的鬻牒老路。明朝鬻牒之風,始於土木堡戰敗後的景泰二年,到成化年間開始大行其道。比如早成化二十年,宣大總督余子俊就曾建議度僧、道60000人。每人各給當地官府納銀12兩,類解轉運,以備邊用。整個成化時期,度牒總發行量超過250000張。

一張保存至今的明朝度牒

但有意思的是,明朝的情況還與宋朝時候的相反。宋代的僧侶數量並沒有隨著度牒的大肆發行而大規模上漲,反而呈現出下降的趨勢。北宋前期全國僧侶大概是40萬,,到了熙寧十年的總數則下降至20多萬。至南宋紹興年間,僧尼總數也在20萬左右徘徊。

這可能是因為宋朝時期的城市經濟有所發展,對於普通人遷徙的限制也做了降低處理。所以,度牒所具有的自由活動功能,在當時被大大弱化了。而明朝立國後,非常重視對民眾人生自由的限制。度牒的自由活動價值,便在這一時期有了重大提升。

清朝取消了人頭稅 讓度牒的價值也隨之降低

清朝建立後,度牒制度才走向消亡。當時已經推行的攤丁入畝制度,可能是乾隆準備廢除度牒制度的重大外力因素。簡單來講,就是廢除了之前一直存在的人頭稅,隻以土地作為征稅依據。這樣一來農民就擺脫了千百年來加在身上的丁役負擔。同時抑製了土地兼並,這使得百姓通過遁入寺廟道觀方式躲避賦稅的方式不再是那麽必要。

古代的度牒制度在乾隆時代便戛然而止

同時,佛教已經很大程度成為朝廷的統治工具。佛教管理體系也已基本定型,不再必須通過度牒管理僧眾。鑒於這幾個原因,在乾隆三十九年,清政府正式廢除了有著一千多年歷史的度牒制度。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