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醫之美』州都&決瀆之官——膀胱&三焦

中醫之美(17)


上期提到小腸與小便有關,這是一種間接的關係,大家可能不好理解,而本期要講的一個臟器與小便直接有關,即膀胱。

古人雲:「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此「膀胱」與西醫學中所指基本相同,位於小腹中央,為貯存小便的臟器,有貯留、排泄尿液的功能。

人體攝入的水液,經小腸分清泌濁後,多餘的水液下輸至膀胱,貯留於膀胱,當達到一定量後才排出體外。排尿功能在正常情況下完全受主觀意識的控制,即人能夠自主地排尿或不排尿,中醫稱前者為「」,後者為「」,總屬「膀胱氣化」。

膀胱當合不合,會出現尿頻、尿急、尿多、遺尿、小便失禁等癥狀;當開不開,則出現小便不暢(不利)、尿澀痛、點滴而下、尿閉等癥狀。

膀胱功能失常統稱為「開合失司」。

膀胱與腎相表裡,膀胱的這種氣化功能,受腎氣、腎陽的控制,尿液得以貯留和排泄,需要腎氣的充足。

如剛出生的嬰兒,小便都不能自控;老年人多有夜尿頻多甚或遺尿等癥狀,中醫認為都與腎有關,嬰兒是因腎氣未充,老年人是因腎氣已衰。

膀胱發炎時會出現尿頻、尿急、尿痛、尿黃赤等癥狀,中醫稱為「淋證」,這多因濕熱之邪下注膀胱所致。治以清熱利濕的方法,上期介紹的「車前草」、中成藥「三金片」等都是治療膀胱濕熱證的有效藥物。

除此以外,中醫認為膀胱還與皮膚毫毛有對應關係,如有些陽氣不旺的人,當小便結束時會不由自主地汗毛一豎,渾身一激靈的現象。

又如,我曾遇到這樣一個病例:


一位50多歲的婦女,因甲狀腺腫瘤手術後感冒,自服速效感冒膠囊,結果不但感冒發熱未愈,又新增汗出怕風怕冷,面浮肢腫,小便不通,周身軟弱無力,由家人攙扶前來就診。

經仔細診察,認為與東漢時期張仲景《傷寒論》中所描述的「太陽表虛證」和「膀胱蓄水證」非常相似,遂處方三劑,一劑後發熱即退,小便暢行,浮腫消退,出汗減少,體力稍增,三劑後諸症盡消。

中醫認為外邪侵犯人體時,腠理毫毛首當其衝,所以大多數感冒初期有惡寒(毛孔收縮),周身肌肉酸痛等癥狀。如果影響到膀胱的氣化功能,則同時會出現小便不利、浮腫的癥狀。所以,對這類發熱、惡寒與浮腫、小便不利同時並見的疾病,中醫的治法與具體用藥常常與治療感冒的用藥相同或相似。

「三焦」是中醫學中特有的名稱,很難與西醫所講的任何臟器對應。其主要概念有二:

一是指六腑之一。古人雖然不能藉助儀器看到身體中的細微組織與物質,但憑藉對生理功能和病變的分析推測及體會,也會推論身體中存在著某些組織器官及其功能。

比如:通過口攝入的水液為什麼可以輸送到體表,形成汗液,滋潤五官九竅?由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為什麼能溫煦體表?臟腑之間正常情況下為什麼相互資生,異常情況下會相互影響?

其中必然存在一個輸送氣和運行水液的通道,古人將其稱為「三焦」。其功能就是將源於腎的原氣,以及攝入的水液均衡地輸布到全身,這一過程稱為「三焦氣化」。如果感受外邪,影響到三焦的氣化功能,主要表現為小便不利、全身或局部的水腫、口乾、出汗異常等氣不布散,水液代謝與分布異常的一系列癥狀。

所以說:「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治療的方法是通利三焦。

二是指部位。古人將人體軀乾劃分為三個部位:橫膈以上稱為「上焦」,膈以下臍以上稱為「中焦」,臍以下稱為「下焦」,統稱為「三焦」。並發現上、中、下三焦各有特點:


上焦內藏心肺,故心肺屬上焦。

胸中充滿宗氣,所以說「上焦如霧」;

中焦內藏脾胃,故脾胃屬中焦。

脾胃熟腐水谷,所以說「中焦如漚」;

下焦內藏肝腎,故肝腎屬下焦。

腎主管身體多餘水液的排泄,所以說「下焦如瀆」。

三焦的這種部位劃分,在診斷與治療上均有很重要的價值。心與肺、脾與胃、肝與腎都是相鄰的臟器,病變之時,往往相互影響,共同為患。

所以中醫常用三焦之名來概括表達某一部位的疾病:


出現心悸、口舌生瘡、失眠、心煩、咳血等癥狀會診斷為「熱在上焦」;

消谷善飢、口臭、腹痛、瀉下膿血便、或大便乾結等稱「熱在中焦」;

少腹痛、帶下色黃臭穢、尿血、小便澀痛等稱「熱在下焦」。

如果發熱、煩躁、咳血、口中臭穢、小便黃赤、大便秘結不通等同時並見,則為「火熱充斥三焦」。

中成藥「三黃片」或「一清膠囊」就是治療這種三焦火熱證的有效藥物,因方中黃連、黃芩能清上、中兩焦之火,大黃能瀉下焦之火。

到今天為止,中醫的臟腑學說基本講完了。

下面我用一張圖表作個匯總: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