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三焦堪稱臟腑間的通道

「三焦」一詞最早出現於《黃帝內經》。《靈樞·本輸》記載,「三焦者,中瀆之府也,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府」,認為三焦為六腑之一,其分布從頭至腳,無處不管。

《難經》明確提出三焦的分布為「上焦者,在心下,下隔,在胃上口……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下焦者,當膀胱上口。」

現代中醫學認為,三焦是中醫藏象學說中的一個特有名詞,主要有以下三種含義:

一是六腑三焦,指分布於胸腹腔的一個大腑,為六腑之一,體內唯三焦最大,與五臟無表裡配合關係,故有「孤府」之稱,通常可以理解為臟腑之間的空隙,為人體物質代謝的通道。

二是部位三焦,指人體上中下區域的劃分,即膈以上為上焦,包括心、肺以及頭面官竅;膈至臍為中焦,包括脾、胃、肝、膽;臍以下為下焦,包括腎、大小腸、膀胱等。

三是辨證三焦,指溫病發生髮展過程中由淺及深的三個不同病理階段,代表了溫病病理傳變的病勢情況。

關於三焦的功能,《靈樞·營衛生會》言簡意賅地概括為:「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即上焦宣發衛氣,從而敷布精血津液等,以濡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中焦消化與吸收飲食水谷,從而化生氣血,為人體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與動力;下焦的功能與六腑十分接近,主排泄糟粕,以保證六腑「實而不能滿」,還可以通過排泄二便,保證全身氣機的正常運行,從而助五臟「藏精氣」。

由此可見,上焦、中焦、下焦部位不同,功能也各異,但皆是全身氣機與津液運行的通道,恰如《難經》和《黃帝內經》所雲:「三焦者,有原氣之別焉,主持諸氣」;「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病理上,若三焦出現異常,氣機運行的通路被堵塞,無以推動津液運行,津液便可停留於身體各部位,進而表現為浮腫、小便不利等病症。張景嶽所雲「上焦不治則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則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則水亂二便」,即是此意。

此外,三焦是「原氣之別使」,若三焦不通,會影響氣血的化生,從而損傷正氣,招致外邪。三焦對人體的生命活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決定著人體的正氣充盈與否,邪氣能否致病。

《黃帝內經》指出,老者與壯者的主要區別在於氣道是否通暢,血氣能否循氣道正常運行,此處的「氣道」便是三焦。因此,調理三焦在中醫養生中大有可為,可選擇正規氣功進行練習。比如,八段錦口訣「雙手托天理三焦」,主張通過特定的姿勢拉伸三焦,使氣血正常運行,以達到延緩衰老,改善睡眠的作用。

還可以按摩膻中、中脘、氣海以調理上、中、下三焦,配以外關穴通調三焦,佐以足三裡補益後天,血海穴調血和血,從而達到延緩腦老化和骨老化的目的。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防止七情內傷擾亂人體氣機,影響三焦正常的氣化功能。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