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暴風 下一個樂視?

2018年5月29日,暴風集團(300431.SZ)因籌劃非公開發行股票開始停牌。公告稱此次擬采取“小額快速融資”,根據證監會規定上限為5000萬元。

對融資規模動輒數十億的上市公司,5000萬元定向增發實屬“雞肋”。因此“小額快速融資”自2014年5月推出以來“嘗鮮”者寥寥。2015年、2016年、2017年竟然是一片空白。

暴風集團以“小額快速融資”為由停牌,不知真缺這5000萬,還是借停牌爭取“喘息之機”、延緩股價下跌趨勢。

兩天后的5月31日,暴風集團披露控股股東馮鑫名下兩筆股票質押辦理了延期購回(回購期延長到2018年11月下旬)。兩筆質押涉及約750萬股,按停牌前收盤價市值為1.58億。

目前馮鑫已將個人名下95.35%股票質押,佔暴風集團總股本的20.35%。馮鑫與賈躍亭的處境何其相似,後者赴美前將名下99.54%股票質押,佔樂視網總股本的25.56%。

從“軟硬結合”、由少數股東承擔虧損到掌門人瘋狂質押股票,暴風處處給人“樂視學徒”的印象。其實賈躍亭打造的是好萊塢夢幻大片,連他自己都幾乎相信,暴風玩的只是“五毛錢特技”。

“生態化反”與“協同效應”

當年樂視網貴為創業板龍頭、市值飆升到1500億之時,不知有多少公司想借鑒它的布局。如今誰要是被評價像樂視,都會拚命辯白“我不一樣”。

暴風與樂視均從互聯網影片起家,儘管早期發展路徑不同卻殊途同歸地選擇了“軟體硬體一體化布局”。

賈躍亭逢人必說“生態化反”,暴風的說法是“通過DT大數據中心打通各個板塊業務用戶,充分發揮各個板塊業務間的協同效應,提升公司運營效率和商業變現效率。”

樂視以版權內容聚攏人氣,以廣告為流量變現的主要手段。與其他影片網站不同的是,樂視成功地以內容拉動機頂盒、手機、電視等智能終端銷售,進而通過“捆綁會員服務”的方式把硬體買家變成付費用戶。圈住千萬級用戶之後,樂視又試圖向他們兜售多種商品和服務。

“內容-硬體-用戶-電商”,賈躍亭的這套設想在邏輯上說得通。但三大影片網站版權內容投入達百億量級之後,樂視開始力不從心。同時,法拉弟汽車、樂視體育、易到用車、酒類電商等業務一個比一個燒錢。最終,樂視系因戰線太長而崩盤。

暴風集團的提法是“互聯網電視業務為暴風電視硬體和軟體平台一體化運營,是互聯網影片業務在家庭場景下的延伸。”

2016年報中,暴風集團稱“公司已由單一的在線影片企業發展成為包括互聯網影片、互聯網電視、虛擬現實、互聯網體育等多平台產品在內的集團化互聯網企業。”

樂視與暴風的布局思路相近,但樂視的“化反”曾經work,暴風的所謂“協同”或許將永遠停留在紙面上。

“軟硬結合”比樂視慢好幾拍

樂視網比暴風先行一步,2016年達到巔峰,硬體銷售及會員業務收入分別達到101.2億和56億,同比增幅分別為66%和107%。2017年,硬體銷售收入大幅回落到25.2億,會費收入回落到21.3億。

硬體銷售及會員業務實際上是一項業務,樂視雞賊地將其一分為二,比如說3000元賣了台智能電視,其2020元列入“硬體銷售收入”,980元算是兩年的“會員費”。

樂視這是在告訴投資人:我們不是簡單地賣掉一台電視,而是圈到一位付費用戶。付費用戶是有終身價值的,不僅會年複一年地續費,還會買我們的紅酒、海鮮甚至電動汽車。

2015年、2016年、2017年,樂視硬體及會員業務合計分別佔到營收的68%、72%和66%。

回過頭來看暴風。2016年硬體銷售及會員業務收入分別為9.17億和7810萬元,合計佔營收的60%。2017年,兩項業務合計佔營收的73%。收入結構與樂視趨同。

2016年樂視硬體業務如日中天,銷售收入超過100億,暴風集團才開始發力,全年收入9.17億、成本10.57億、毛虧損1.4億。

2017年,暴風硬體銷售收入12.8億元、同比增長40%,毛虧損縮減至9170萬元。但增速已大幅放緩,且金額只有已經衰敗了的樂視的一半。

樂視硬體業務也不賺錢,但確實“圈”到千萬級付費用戶。暴風每年80萬台的硬體銷售,與樂視智能終端對付費業務的拉動不可同日而語。

硬體雖然撐大了營收卻是虧本賣,目前暴風已連續兩年虧損。2016年、2017年分別虧了2.42億和1.75億。但暴風“借鑒”樂視,讓“少數股東承擔虧損”,使上市公司保持“盈利”。2017年,少數股東虧損2.3億,上市公司盈利5514萬。

暴風的VIP會員顯然不是衝硬體來的,享受的“特權”主要是免廣告、片庫、點播折扣等。儘管有“智能提速播放”等“會員特權”,暴風付費業務難逃與愛奇藝、騰訊影片的同質化競爭,最終拚的是版權內容。其實,目前暴風的主要片源來源於愛奇藝。

暴風雖然擺出“軟硬結合”的架勢,但卻比樂視慢了好幾拍。機遇稍縱即逝,暴風大概率無緣“下一個樂視”。

為什麽說暴風是“五毛錢特技”

樂視模式的基石是內容。首先,用優秀、豐富的版權內容為影片網站吸引流量,進而獲得可觀的廣告收入;然後來個“一魚兩吃”,用優質內容去“引誘”用戶購買硬體產品;最後是在產品裡“下了個鉤”——綁定兩年會員服務。

因此樂視在版權內容購置方面傾盡全力,樂視網每年花費數十億(2016年超過30億),樂視體育亦一擲萬金滿世界購買賽事播放權。

暴風以PC端播放工具起家,早期研發圍繞影片播放、壓縮、傳輸、分發展開。暴風好比是“斧頭”製造商,早期用戶在“盜版盛行的原始森林裡亂砍亂伐”。 如今暴風用戶不能到優酷、愛奇藝、騰訊影片的地盤“砍樹”,只能拎著“斧子”瞎轉悠。

而且,在移動互聯網時代,PC端播放、壓縮技術的優勢大打折扣,而暴風在資訊流、推薦算法、APP等方面與巨頭相比毫無優勢。再說您就那麽點內容還用要算法變著法兒推薦,不是笑話嗎?

時至今日,播放工具、智能推薦都是錦上添花,只有版權內容才是搭建“軟硬一體”生態必要條件。體現企業決心的是投資力度。

2016年、2017年,樂視購置版權內容的支出分別為32億和30億,版權內容攤銷分別為19億和28億。

由於2017年計提了23.9億減值準備,年末影視版權账面淨值為29億,較2016年末減少21.8億。

23.9億影視版權減值準備是對以往攤銷不足的一次性修正,亦為潛在接盤者清除一個不大不小的障礙。

暴風基本木有版權內容儲備!

2017年暴風購置影視版權的花費不到6000萬,期末版權账面值僅為7919萬。慢說账大氣粗的優土、愛奇藝、騰訊影片,就連瀕臨絕境的樂視都拿30億購置版權內容,比暴風多50倍。

如果有人說暴風以技術見長,不跟樂視拚版權投入,可研發投入也慘不忍睹。2016年、2017年,暴風研發投入分別為1.97億和1.74億;同期樂視研發投入分別為18.6億和10億,分別相當於暴風的944%和577%(請注意,樂視致新智能電視/手機研發費、法拉弟電動車研發費並不包括其中)。

許多人嘲笑樂視只會放PPT,但樂視網真的花100多億購置版權內容,智能電視、智能手機的累計出貨量達到千萬級,樂視影業也曾經拿出象模象樣的作品,樂視體育一度斥巨資購買獨家轉播權……樂視打造的是“夢工廠”,無數牛人都信以為真。

暴風不捨得“花大錢”購置版權,連搞研發、裝門面的“小錢”都拿得摳摳搜搜,憑“五毛錢特技”就想讓投資者相信暴風是“互聯網綜合性娛樂領域的全球領先者”。

下一個樂視?

暴風援引的艾瑞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末月活用戶達2.5億,其中移動端約5400萬。用戶是所有互聯網公司的根基。具體到娛樂領域,內容是獲得用戶的不二法門。

衡量影片網站內容豐富程度的最佳標準是廣告收入,收入高者內容必定豐富。因為真金白銀的廣告收入載於財報,既客觀又權威,它與流量成正比,而流量是被內容吸引來的。#月活、日活都是“閑白兒”#

暴風從播放工具起家,但未來出路只有綜合娛樂,也就是說躲不過拚內容。

2012年暴風廣告收入是樂視的54%,但主要由播放工具吸引的流量變現而來。2016年,暴風廣告收入僅為樂視的15%,其中仍有相當一部分靠的是播放工具而不是內容。

“暴風會將成為下一個樂視”言過其實,再說暴風也並非一味模仿樂視而是緊盯熱點,隨時準備“蹭上去”,VR、AR、DT、AI竟是一個都沒錯過。2017年末,暴風又開始拚命往“區塊鏈概念”上貼,模仿對象臨時鎖定為迅雷。

2017年12月3日,暴風影音推出暴風“播酷雲”(挖礦機),定價高達5999元。但由於監管收緊,暴風又趕緊與“暴風新影”撇清關係,稱其並非自己的子公司。2017年報中,對“區塊鏈”這個熱詞兒隻字未提。

所有的熱點都蹭了個遍,大家不妨幫暴風想想下一步蹭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