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把好貨幣供給閘門 打破剛性兌付實現資源的市場配置

  打破剛性兌付,實現資源的市場配置

  日前,巨集觀經濟政策進行了微調,人民銀行也召開2018年下半年工作會議,強調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加強預調微調,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與此同時,鼓勵金融機構加大支持實體經濟的力度,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

  進入新世紀之後,中國經濟自2003年到2008年面臨過熱問題,主要與全球產業轉移帶動的產業投資以及重工業化加速有關。2008年後,中國經濟面臨依靠投資造成的產能過剩問題,以及經濟增長下行帶來的保增長壓力,因此,出現了周期性的寬鬆貨幣政策。

  每一次政策寬鬆期間,資金主要流向地方政府平台、國企以及房地產業,因為他們都是“安全性投資”,即使限制銀行系統向地方政府平台與房地產提供融資,影子銀行依然是這樣的邏輯。久而久之形成了較大的風險隱患,即地方政府債務規模過大,國企杠杆率較高,地產價格泡沫化。與此同時,因為這三個領域佔用了大量資源,對實體經濟融資構成擠出效應,出現融資難融資貴現象,鋼鐵水泥等傳統產業產能過剩,不斷上漲的高房價對消費產生擠出效應。最終,導致經濟脫實向虛,影響了創新投入,阻礙了結構調整,並通過擴大財富分配差距對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

  為什麽這種扭曲的發展方式很不容易調整呢?主要是一旦對地方債務進行控制並緊縮貨幣,地方經濟就會面臨衝擊,一些項目可能爛尾,導致大量債務違約(威脅金融體系),等等。一個個不斷需要融資生存的“大而不能倒”的實體,對他們而言,央行是他們的“最後貸款人”,始終無法馴服。

  當前巨集觀政策進行微調,但為了防止歷史重演,首先就確定了嚴格控制資金流入地產市場的立場,並要求加速處理僵屍企業,從而確保資金只能流向政府批準的基建項目以及實體經濟領域。但是,即使能夠避免資金流入地方平台、僵屍企業與房地產業,也不一定能夠順暢地流入實體經濟。

  正因為金融機構的資金長期為了避免風險而持續流入剛兌領域,實際上造成了市場資源配置主要不是由風險決定的現狀,也造成了金融機構風險發現的能力大為削弱,除了這三個領域,金融機構為民營經濟與小微企業進行風險定價的能力明顯不足。因此,國有企業與地方債務杠杆率過高,是因為定價體系存在扭曲,如果不打破國企與地方債務的剛兌,資金流向就會偏離實體經濟,很難建立起有效的傳導機制。這種扭曲的體系過長時間積累,必然會進入系統性不穩定狀態。

  央行負責管理流動性,而貨幣流向由市場配置。但是,在我國的系統中,由於政府財政上的投資需求,需要不斷提供融資支持,央行在管理流動性同時還要滿足財政融資需求。當央行周期性地滿足財政刺激的流動性需求時,市場主體也就不關注自身的流動性風險,而是跟著保增長的周期性節奏,等著監管部門放水解救。

  因此,一旦開始調控房地產以及限制政府基建融資需求,市場上所有企業或投資者都會受到影響。每一次,市場都會將這種流動性風險歸因於貨幣政策和監管政策的調整,而不是自身忽視流動性風險管理。也因此,每次市場都會以實體經濟、民營企業、小微企業等受到衝擊為由,指責貨幣政策調整誤傷他們並製造經濟風險。真正的風險部門利用市場的這種聲音,要求政策放鬆,進入一個皆大歡喜的新循環。地方政府債務依然沒有約束,市場主體也不能記住教訓,整個金融市場在資源配置上依然不夠有效,而且缺乏風險與規則意識。

  金融主要為實體經濟融資提供服務,必然要求市場配置資源。市場配置資源要求打破地方平台與國企的剛兌。但是,由於中國經濟過於依賴固定資產投資(基建與地產),資金跟著政府導向走,一旦打破剛兌影響到他們的融資能力,就會經濟下行,從而影響到實體經濟、民營經濟、小微企業等。所以,要實現市場配置資源,必然要經歷一個市場痛苦的過程,這是一個必須要跨越的門檻。

責任編輯:郭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