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古人艾灸養生經驗你應該懂

古人經驗一:多灸背部,少灸胸膈

一般來說頭部、面部、胸膈以上的部位不宜多灸,而背部、下肢等肉厚部位則多灸無妨,尤其是背部腧穴多灸長灸無妨,任何灸法均可使用。

背部有很多重要的腧穴,如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氣海俞穴、關元俞穴、三焦俞穴等,常灸大腸俞能夠行氣導滯、清腸排便;常灸關元俞穴可調經氣,控精關等。這些穴位與五臟六腑一一對應,所以多灸背部可祛病緩疾、延年益壽。

古人經驗二:先陽後陰,先左後右

古代著作中關於艾灸的順序都有詳細的論述,被後人譽為「藥王」的孫思邈在其著作中就清楚記載:艾灸應當遵循先陽後陰,先左後右的原則。

中國古代先民多以農耕為作,面朝黃土背朝天,因此中醫將背部、上身歸之於陽;腹部,下身歸之於陰。在陰陽學說中,頭為陽、足為陰。所以按照傳統的中醫理論,施行灸療的順序,一般是先灸上部,後灸下部;先灸背部,後灸四肢;先灸左側,後灸右側。

古人經驗三:文火為補,武火為瀉

明朝楊繼洲《針灸大成》的記載,凡火力由小到大,不需要吹滅而使其慢慢燃盡者為補法,能起到溫陽補虛的作用;如果將火吹旺使病人有燙的感覺,則為瀉法,能起到驅寒散結的作用。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文火為補,武火為瀉」。

大醫堂古法專業艾灸培訓,從艾灸小白變專業灸師。每月準時開課
艾灸百科網:www.aijiubaike.com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