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量乾細胞療法或為騙局?《自然》:MSCs不具備乾細胞主要功能!

「創業最前線」旗下「科技最前線」原創出品

作者 | Ian

乾細胞,又被稱為「種子細胞」,是一類具有自我複製能力的多潛能細胞。

在一定條件下,它可以分化發育成多種不同功能的細胞,實現人體組織再生。

因為這種特性,使其在臨床醫學領域具有極高的使用價值。

然而就在昨天,眾多乾細胞臨床治療中最熱門的間充質乾細胞(MSCs),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身份質疑!

(電子顯微鏡下的間充質乾細胞,圖片來源:《nature》官網/Steve Gschmeissner/SPL)

北京時間9月27日凌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在線發表評論文章,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研究員和慶應義塾大學項目教授 Douglas Sipp、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高級研究員 Pamela G.Robey、明尼蘇達大學生物倫理學中心副教授 Leigh Turner 三人聯名警告:

間充質乾細胞(MSCs)的概念混淆,使那些未經證明的乾細胞療法,更易於推銷給患者。

(原文截圖,圖片來源:《nature》官網)

從命名的那天起,間充質乾細胞(以下統稱MSCs)可能就是一場誤會。

我們都知道,乾細胞最讓人著迷的地方就是它的「乾性」,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分化成需要的組織細胞,然後重建組織」,因此在醫學界中,乾細胞也稱為「萬用細胞」。

(電子顯微鏡下的胚胎乾細胞,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而在臨床醫學領域,目前已知可以被臨床使用的乾細胞有以下幾種:

胚胎乾細胞:

特徵:它最年輕,分化能力最強,可分化成一個完整的組織,安全無免疫排斥,但分化不穩定,目前還沒有直接在臨床使用。

提取方式:第6天到第4周前的受精卵提取。

早期成體乾細胞:

特徵:由胚胎乾細胞發育而來,不能分化成完整組織,但能分化成200多種其他類型的細胞,無免疫排斥、分化穩定,是目前臨床可用的分化能力最強,最安全的乾細胞。

提取方式:胎兒發育的第20周後提取。

成體乾細胞:

特徵:保留一定的乾細胞特性,可發育成對應組織中的功能細胞,分化能力相對較弱,但能為組織再生提供新鮮細胞,精準修復器官,有一定的免疫排斥反應。

提取方式:胎兒出生後提取,不同組織分別提取不同的乾細胞。

而在早期成體乾細胞和成體乾細胞之間,27年前還發現了另一種細胞,也就是今天的主角,

間充質乾細胞(MSCs):

這種細胞是美國生物學家 Arnold Caplan 於1991年在骨髓中分離得到的,並以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命名。

MSCs的發現,以及其特性所產生的巨大商業潛能,挑動了當時整個世界醫學界的G點。

截止目前,美國醫學文獻資料庫中已經發表了超過32000篇和「MSCs」相關的論文。

(1991年以來關於間充質乾細胞每年發表論文數量,圖片來源:《nature》官網)

然而奇怪的是直到今天,醫學領域內對 MSCs 的定義依舊混亂不堪,並且已經被大量企業作為噱頭,虛假宣傳著某些從未被驗證的「乾細胞療法」。

醫學領域對 MSCs 的混亂認知,從1999年發表在《科學》(Science)的一篇文章就開始了,當時它給出了 MSCs 最早的一次權威定義:

這種存在於骨髓基質中的細胞可以分化成軟骨細胞、成骨細胞和脂肪細胞。

而從這以後的19年裡,MSCs 的細胞來源、細胞功能以及分化結果,都遭到大量研究結果的質疑。

播放GIF

1.細胞來源

1999年後10年的文獻指出,MSCs 的提取位置除了常見的骨髓和脂肪組織,還可以在圍產期組織(臍帶、羊膜、胎盤、Wharton"s jelly 組織)、嬰兒牙齒、經血這些地方提取。

對MSCs的來源,不同的科研組織和團隊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非常罕見,有的卻認為存量豐富。

2.細胞功能

間充質乾細胞的命名者,美國生物學家 Arnold Caplan 在後來的文獻中指出:間充質乾細胞最顯而易見的功能,是可以刺激局部組織在損傷或者疾病的情況下去進行自我修復,而不是重建組織。

而上文中已經提到過的,只有具備重建組織這一功能的細胞,才可以稱為乾細胞。

3.分化結果

除了刺激組織自我修復外,間充質乾細胞最終也可以分化成不同的組織細胞,這一特點與乾細胞相同,但不同的是目前可用於臨床的乾細胞,都可以通過引導讓它分化成我們需要的組織細胞,繼而達到重建組織的作用。

而間充質乾細胞,分化的結果基本靠隨機,無法準確預測,也就無法去引導和控制。

除了1999年的研究結果認為 MSCs 可以分化為軟骨、骨骼和脂肪細胞外,也有報告說它們可以分化成肌肉、內皮細胞和各種心臟、肝臟和腎臟細胞,以及神經和生殖系統。

甚至有的研究人員和臨床機構認為 MSCs 是萬能的,可以分化成所有的細胞類型。

而這種說法即使只是聽上去,也非常扯。

我們都知道,一個醫學發現從實驗室到臨床應用,其間要經過無數次的科學實驗,

並且最終需要得到統一,有效,可複製的實驗結果。

而 MSCs 明顯還沒走完這一步,就被快速推向了臨床醫學的範疇,其中原因也顯而易見:

「提取來源豐富」、「可刺激組織自我修復」以及「可分化為多種組織」,

這三個特點無一例外地克服了傳統乾細胞治療的弱點。

(醫生提取病人脂肪組織,圖片來源:《nature》官網)

但不幸的是,除了「刺激組織自我修復」外,另外兩個特徵至今沒有在科學領域達成共識並經過反覆驗證,也沒有統一的實驗結果。

也就意味著,目前對於一些需要乾細胞特徵來治療的疾病來說,基於 MSCs 的治療,效果基本上是無法保證的。

而學術界對於MSCs的質疑,這並不是第一次。

2014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研究人員的一項研究發現,在向 FDA 遞交的新葯臨床試驗申請中:MSCs的分子特性幾乎沒有一致性。

2016年的一項研究發現發現,同樣被歸類為MSCs的不同組織中,多種不同的細胞群,實際上在基因表達和分化能力方面截然不同。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

也有權威機構甚至MSCs命名者出面,建議更改這種細胞的命名:

2006年,國際細胞治療學會(ISCT)的一個工作組認為:所謂的MSCs有「不一致性和歧義」。同時建議了一個新的命名:多能間充質細胞(乾細胞標籤被去掉了)。

2017年,MSCs的命名者Arnold發表文章稱,他開始後悔早先的命名方式,「當初命名的時候,我猜測讀者不會將它們稱作乾細胞。」而現在他不再相信MSCs是乾細胞。同時也建議全世界的科學團體採用另一個名字:藥用信號細胞。(也不再稱為乾細胞了)。

但對於某個科學發現的名字,卻不是那麼容易改的,因為 MSCs 強大的醫療價值和商業潛能,讓這個名字在20多年的爭議中任然被大量使用,沿用至今。

與百度搜索結果的競價排名相同,越具備商業價值的關鍵詞,就越值錢。

正是由於這種商業價值的驅使,以及全球大量關於 MSCs 研究論文的鋪墊,讓這種細胞變得像醫學神話一樣無所不能。

目前,MSCs已經在全世界範圍,成為了很多乾細胞乾預治療(未經驗證的)的首選細胞類型。

若想鑒別這些所謂「乾細胞療法」的真偽其實也不難,他們通常會以 MSCs 目前在學術界的模糊概念為切入點,混淆視聽,過度行銷基於 MSCs 的治療方法,套路基本是:

先放出一個專家,再有選擇性地強調一些利於行銷的論文,指出 MSCs 容易獲取、可自由產生其他細胞類型、甚至可以分泌各種「治療因子」,忽略這種細胞本身的不確定性。

過去的5年裡,在美國、澳大利亞和日本,直接面向消費者但未經批準用於醫療的乾細胞治療,已經發生了爆髮式的增長。

2016年的一份報告記錄了351家美國公司向消費者銷售所謂的乾細胞療法,幾乎一半的公司在他們的行銷材料中提到了MSCs。

而在這種學術和監管的雙重混亂中,一些國家監管機構也已經批準了很多基於MSCs的藥物。

甚至還被無良企業應用到了許多毫不相關的疾病治療中,比如:關節炎、糖尿病甚至帕金森和自閉症。

諷刺的是,目前為止的MSCs,卻連乾細胞三個字都稱不上。

也正是因此,這次在《自然》發表學術警告的 Douglas 等人認為,這種混亂必須要被終結。

1.關於乾細胞研究的一切科學期刊,需要制定和實施嚴格的方法去約束文章的發布。

2.科學團體需要停止將多種細胞類型置於一個籠統的術語之下。

學術論文監管機構也應對MSCs的用詞和定義進行精準排查。

3.常規媒體記者在對臨床機構銷售「MSCs治療」或其他所謂的乾細胞療法報導時,盡一切可能告訴讀者科學家目前對MSCs是否是乾細胞,仍存在爭議。

4.要解決MSCs的身份危機,需要乾細胞生物學家集中攻克,如:利用組學方法做更可靠的細胞鑒定,通過嚴格的實驗確定細胞分化的結果,並開展人類細胞圖譜研究等。

最重要的是家人及患者本身,還應具備一些基本的科學素養,尤其在面對一種臨床應用還不夠完善的前沿療法時,盡量多做功課。

如查詢權威機構文獻,了解該技術在全球範圍臨床應用的效果數據,最新進展,或加入病友群共享資訊等。

而不是輕信官方簡介或銷售人員的兜售話術。

即使有一天我們眼前的人,超越了生命之重;

即使不幸,他們患上了危及生命的病;

即使有限的治療措施只是杯水車薪;

即使最後,我們能做的事情不多了;

也請一定,不要在生命這件事上,走一條沒人走過的路。

參考資料:

1.Clear up this stem-cell mess - Nature

2.澎湃新聞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