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醫對胃腸病的認識,中醫認為什麼是胃腸病

中醫對胃腸病的認識,中醫認為什麼是胃腸病,中醫認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註:「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即許多疾病的根源,都在於飲食不利,損傷脾胃之氣,使之不能運化水谷精微來營養經脈,滋養臟腑和護身抗病。)

脾胃為後天之根本,氣血生化之源泉。(註:飲食入胃後的消化吸收,實際上是在胃和小腸內進行的,但必須依賴於脾的運化功能,才能把水谷化為精微,也依賴於脾的轉輸和散精作用,才能布散全身。因此,脾主運化水谷的生理功能,實際上就是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轉輸作用。脾的這種功能強健,則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為化生氣、血、津液等提供充足的養料,才能使全身臟腑組織得到充分的營養,以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所以前人有「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的說法。)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中醫對胃腸病的認識

(註:「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這是古人用以觀察病人病勢輕重進退、生死存亡的辨別方法。也就是說人在生病時,只要還能吃飯,表明胃氣尚存,氣血化源未絕,謂之「有胃氣則生」,病勢可望由重轉輕,預後良好。若病到已不能進食,標誌胃氣已絕,氣血生化無源,便是「無胃氣則死」,病熱將由輕轉重,逐漸惡化。)

胃腸病屬於中醫「胃脘(註:中醫指胃的內腔。其上口叫上脘﹐中部叫中脘﹐下口叫下脘。)痛」、「嘔吐」、「呃逆(註:呃逆:俗名「打嗝」,系胃氣上逆,從喉部發出的一種不自主的衝擊聲,其聲音短而頻。)」、「泄瀉」、「腹痛」、「食積」、「便秘」等病症的範疇。

中醫,養生,脾胃

中醫對脾、胃、大小腸的生理病理有系統的認識與理論,對胃腸系統疾病的防治具有豐富的經驗和獨到之處。這些理論和經驗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胃腸病的理論基礎,其中列有《太陰陽明論》、《陽明脈解》、《腸胃》等專篇論述脾、胃、大小腸的生理、病理及其證治等。

現代中醫學的胃腸,主要屬於中醫「脾胃」的範疇。中醫認為,脾主運化,(註:脾主運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為精微,並將精微物質轉輸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脾主運化的功能包括兩方面,即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液。運化水谷,即是指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運化水液,也稱運化水濕,是指脾對體內水液的吸收、轉輸和布散,起著促進的作用,在肺、腎、三焦、膀胱的配合下,共同維持人體水液正常的代謝。)具有把水谷化為精微,將精微物質吸收轉輸至全身的功能。

中醫,養生,脾胃

也就是說,飲食進入人體後,通過脾胃的運化功能,對飲食進行消化吸收,將吸收的營養物質充養全身,保持人體的健康。正因為脾胃具有消化飲食、化生、吸收和轉輸水谷精微(註:水谷精微,又稱谷氣、食氣,泛指各種飲食所提供的精微物質。)的生理功能,而水谷精微又是人自出生後維持生命活動所需營養物質的主要來源,也是生成氣血的主要物質基礎,所以說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胃是機體對飲食物進行消化、吸收的重要臟器。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受納、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為和。受納是接受、容納飲食物的意思。腐熟水谷是飲食物經過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意思。胃為水谷之海,飲食物入胃,經胃腐熟後,必須下行小腸,才能將飲食物作進一步消化,所以說胃主通降,以降為和。

中醫,養生,脾胃

脾與胃互為表裡,密切聯繫,若脾胃升降失常,則水谷的受納腐熟、消化吸收和轉輸等功能發生障礙,就會產生嘔吐、呃逆、泄瀉、腹痛腹脹等病證。凡飲食不節、饑飽失常,或冷熱不適,都能影響胃的功能,發生病變,產生噁心、嘔吐,胃脘脹痛,便秘等病證。

中醫認為胃腸病是如何發生的,中醫認為,胃腸疾病的發生發展,與其飲食、情緒、七情六淫(註:「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一般情況下,七情是人體對客觀事物的反應,並不致病。不良的精神刺激。超過機體的耐受限度,可導致機體的陰陽失調,臟腑功能紊亂而發病。風、寒、暑、濕、燥、火是四季六種氣候變化,簡稱「六氣」。六氣並不引起人體發病。當氣候異常變化時或人體抵抗力低下而成為致病條件時,則稱為「六淫」。)

中醫,養生,脾胃

外感內傷(註:中醫指外感風邪,內有淤積而致病。)、勞逸不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如飲食不當或不潔可直接損傷脾胃氣機,使脾胃氣機阻滯而發病。情緒波動可導致肝鬱氣滯,橫逆克犯脾胃。),導致胃腸疾病。外感寒邪,凝聚於中焦(註:三焦分為上焦﹑中焦﹑下焦。上焦為膈以上的部位,包括心、肺;中焦為膈以下、臍以上的部位,包括脾、胃;下焦為臍以下部位,包括腎、膀胱、大小腸、女子胞等。

上焦主氣司呼吸,主血脈,其特點是主宣發,將飲食物所化生的水谷精氣敷布周身,如霧露一樣可以滋養全身臟腑組織。中焦主運,即腐熟水谷,運化精微,以化氣血。下焦主分別清濁、排泄尿液與大便,其具有向下、向外排泄的特點。)、使脾胃功能受阻而發病等等,均足以證明脾胃病的發生、發展的具體原因。

中醫,養生,脾胃

胃腸主飲食物的受納,最易被飲食損傷,如傷食胃痛,就有胃脘脹痛、噯腐吐酸、嘔惡厭食各種表現。此外,還有脘腹脹滿,按之痛甚,或嘔吐不消化食物、吐後脹痛得減,大便溏爛(註:大便不成形。)、惡臭難聞,或大便秘結等。舌苔多厚膩,脈象多滑實(註:滑脈是指脈往來流利,如盤走珠。)

胃主受納水谷,但一次的攝入量很有限,假如飲食不節,暴飲暴食,超過了胃的承受能力,便會導致飲食停積難化,阻塞氣機,出現脹悶、疼痛。由於胃中有飲食停積,氣機壅滯(註:氣機被堵塞。),病證屬實,所以,其疼痛往往按之更加厲害。

脾胃是指脾經和胃經。中醫認為:脾胃五行屬土,屬於中焦,同為「氣血生化之源」,共同承擔著化生氣血的重任,是後天之本。人從出生之後成長需要大量的能量,而這些能量都是要通過飲食而來,但是飲食必須要由脾胃共同工作才能轉化為氣血能量。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