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哪些飲食習慣導致濕邪為病?

脾胃同居中焦,在生理功能上密切配合,在病理變化上密切相關。脾胃被稱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正常情況下,胃氣通降,使受納的水谷、食糜通降下行,有助於脾氣的升運。脾氣主升,將運化吸收的水谷精微向上輸布,散佈於全身,有助於胃氣的通降。

脾胃之氣升降相因,保證飲食納運的正常進行,維護消化吸收的功能。「脾胃二氣相為表裡,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氣平調則谷化而能食。」(出自《諸病源候論·脾胃諸病候》)

脾為陰臟,胃為陽腑,胃主通降下行,喜潤惡燥,脾主運化水濕,喜燥惡濕。脾易生濕,得胃陽以製之,使脾不至於濕。胃易生燥,得脾陰以製之,使胃不至於燥。

《臨症指南醫案》說:「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燥土,得陰自安。以脾喜剛燥,胃喜柔潤故也。」太陰濕土指的是脾,陽明燥土指的是胃。

如果飲食上偏食生冷寒涼之品,久則耗傷脾胃陽氣。脾虛運化水液功能障礙,導致水濕痰飲內生,即脾生濕。水濕產生以後,反過來困遏脾氣,脾氣不升,脾陽不振,稱為濕困脾。所以說「治濕不理脾,非其治也。」

如果偏食辛辣飲食,可導致胃腸積熱,傷陰耗液,致胃陰不足。胃為陽明燥土,賴陰液滋潤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胃中津液受損,會影響胃主通降的特性,胃氣不降,則脾氣不升,水濕內停。

良好的飲食習慣,要求寒溫適宜,不宜過寒或者過熱。過寒或者過熱的飲食會引起陰陽失調發生病變。

《靈樞·師傳》說:「食飲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寒溫中適,故氣將持,乃不致邪僻也。」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