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孩子中耳炎發病率高達83%家長須警惕

中耳炎是嬰兒最常見的一種耳部疾病。有些嬰兒得了中耳炎後,經常會複發,從耳朵裡流出膿來,令家長們焦慮不安。

01

什麼是中耳炎

中耳感染又叫中耳炎,是影響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竇及乳突氣房)全部或部分結構的炎性病變,好發於兒童。可分為非化膿性及化膿性兩大類。

非化膿性者包括分泌性中耳炎、氣壓損傷性中耳炎等,化膿性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特異性炎症太少見,如結核性中耳炎等。

耳朵的炎症往往是由於感冒或者其他呼吸道感染而發生的,最新調查顯示,3歲以內的比例竟達到了83%。

02

中耳炎為何喜歡盯上小寶寶

人的耳、鼻、咽、喉各器官以咽部為中心彼此相通的。咽鼓管是中耳通氣引流的唯一通道,平時閉合,僅在吞咽或呵欠時開放,以維持鼓膜兩側壓力平衡。

寶寶的咽鼓管寬、短而平直,寶寶免疫力較差,遇到傷風感冒,炎症會沿著咽鼓管黏膜侵犯中耳;如果鼻腔內壓力增加,比如不恰當的擤鼻動作等,鼻內分泌物容易經咽鼓管進入中耳炎;躺著餵奶或洗澡時,不能及時將水清理,也很容易誘發中耳炎。

03

早期如何識別寶寶的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典型表現為耳痛、聽力下降和耳道流膿等,但早期往往不典型,家長誤以為是感冒或涼了肚子,不容易察覺寶寶的耳部。

如果寶貝有了以下這些表現,那麼就可能患上中耳炎了。

【發燒】寶寶連續3天發燒37.5℃以上,吃了葯燒卻持續不退時。

【哭鬧、搖頭】寶寶躁動不安、愛哭、夜裡總是睡不好覺,搖頭。

【撓耳朵、耳朵積水】如果寶寶不斷地摸、撓、揪耳朵,當發現有黃色分泌物流出的時候。

【聽力不好】鼓膜裡有滲出液會導致聽力下降,對你的召喚反應遲鈍,就要注意了。

急性中耳炎治療不徹底或遷延不愈,可轉換為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阻塞導致中耳積液),它的病程較長,耳痛較輕或無耳痛表現。多以耳悶為主要癥狀,出現聽覺障礙,跟寶寶說話時,反應明顯遲鈍,為小兒常見的致聾原因之一。

04

引起孩子中耳炎的主要因素

1

呼吸道及鼻咽部疾病

在中耳腔內,有一條細管子通往鼻咽部,醫學上稱為咽鼓管。由於小兒的咽鼓管比較短、寬且直,呈水準位,加上小兒機體抵抗力較弱,容易患急性鼻炎、扁桃體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而某些傳染病如麻疹、猩紅熱、流感等常常會引起鼻咽部的分泌物增多,或由於嬰兒吐奶、嗆咳及擰鼻涕用力太猛時,細菌便很容易從咽鼓管進入到中耳而成為引起化膿性中耳炎最常見的原因。此外,給小兒掏挖耳朵,不小心損傷了外耳道粘膜或鼓膜導致了感染,也有可能蔓延到中耳發生炎症。

2

游泳

游泳時,水會從外耳道進入耳朵,但如果鼓膜沒有孔的話,水是不會從外耳進入中耳的。不過,如果游泳池裡人較多,清潔衛生又做得不是很到位的時候,水中的細菌或消毒劑會通過孩子的鼻、口進入體內,導致感冒,進而引起中耳炎。

3

躺著喝奶

來自美國的研究報告稱:嬰兒平躺著喝水、喝奶,水或奶會向鼻咽方向流入,有導致中耳炎的危險。所以,寶寶喝奶或其他飲料時,要將他的頭抬高一些,並隨時給他擦掉流出來的水或奶。

4

疲勞

睡眠不足或體力消耗過大,是免疫力下降的主要原因。生活有規律、飲食營養均衡再加上適量運動對於保持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不要讓孩子玩得太累,而且一定要讓他得到充分的休息。

5

吸煙

歐洲的研究報告表明:家裡有人吸煙,容易誘發中耳炎。即使你把那個吸煙者趕到陽台上吸煙,他的頭髮和衣服上也會沾有香煙的有害物質。他再去抱寶寶時,這些有害物質就會吸附在寶寶的鼻咽黏膜上,容易引起炎症。

6

集體生活

在幼兒園裡,孩子接觸感冒病菌或病毒的機會大大增加,從而增加患中耳炎的可能性。

7

外出

在密閉的火車或飛機等公共交通工具上,或者在通風不好、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很容易感染上感冒病毒,也很容易讓寶寶患上中耳炎。所以,帶孩子外出,要儘可能避開人群擁擠的場所。

05

寶寶中耳炎正確的護理方法

寶寶的中耳骨壁非常薄,有些部位骨縫還沒有閉合。當TA感冒時,外界的病毒或細菌容易趁虛而入,進而誘發中耳炎。

1、家長需保持冷靜。要知道中耳炎不過和感冒一樣,是一種很普通的疾病,有它的自然病程。

2、讓寶寶有充分的安靜與休息。睡覺時,儘可能墊高頭頸部,減少其充血腫脹,以免炎症更厲害而疼痛加劇。

3、避免讓寶寶躺著喝奶。躺著喝奶有時會倒溢入中耳腔,將鼻咽部的病原菌帶入。

4、發燒時,應給予寶寶充足的水分。因為發燒會使體熱散失而致脫水,使寶寶更虛弱,抵抗力更差,影響中耳炎的復原。

5、隨時注意寶寶全身狀況。經過兩三天的治療,炎症都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如情況未改善,反而惡化,寶寶甚至有嗜睡、頸僵硬現象,則可能已有併發症,你應趕快與診治醫師聯繫。

6、不要以為耳痛、發燒等短暫的表面癥狀緩解,就表示中耳炎已經痊癒。家長還需繼續觀察寶寶耳朵內的積液問題,這是必須要有的基本概念。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