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慢性胃炎,治還是不治?

據統計,慢性胃炎佔接受胃鏡檢查病人的80%~90%,幾乎每個人都可能患有這種「病」,即便是無癥狀的「健康人」似乎也難以倖免!

然而,許多人即使沒有接受治療,也還活得好好的。那麼,如果醫生告知你得了慢性胃炎,你是治還是不治呢?

慢性胃炎指多種原因引起的胃粘膜的慢性炎症性病變。男性比女性多見,隨著年齡的增長髮病率增高。

??容易賴上哪些人??

一、不良飲食生活習慣

長期吸煙、飲酒、喝濃茶、濃咖啡;吃辛辣、過冷、過熱、過於粗糙的食物。

二、長期吃藥

口服藥物經口進入胃腸道,難免對胃腸黏膜造成一定的刺激。有些藥物容易損傷胃黏膜,誘發炎症,如阿司匹林、洋地黃等。這種情況尤見於老年人,因其日漸衰老的身體常常吃不消。

三、感染

主要見於「臭名昭著」的幽門螺桿菌(Hp)感染。

四、免疫異常

由於異常自身免疫,人體產生抗胃壁細胞或其產生的內因子抗體。除了損傷自身胃粘膜壁細胞,還可導致維生素B12吸收不良——因為食物中的維生素B12需與內因子結合才能最終被人體吸收。維生素B12缺乏可出現巨幼紅細胞性貧血,也稱為惡性貧血。

五、其他

營養不良;有慢性胃炎家族史;胃腸道活動障礙,使膽汁反流等均可破壞胃粘膜屏障,誘發慢性胃炎。

??常見臨床表現??

慢性胃炎的癥狀常無特異性,約半數患者有中上腹不適、隱痛,餐後可加重,缺乏節律性,一天中發作的時間常無規律可循,不像消化性潰瘍般有規律的疼痛。常見食慾減退、噯氣、反酸、噁心等消化不良癥狀,伴出血者可見黑色大便或血便。此外,萎縮性胃炎患者可有貧血、消瘦、舌炎、腹瀉等。在按壓肚子時,上腹部常有壓痛感。

??怎麼確診??

首先看是否出現上述臨床表現,再結合輔助檢查尋找病因。由於癥狀往往不典型,無特異性,確診需要依賴胃鏡及病理檢查。根據胃鏡及病理檢查結果可將慢性胃炎分為淺表性胃炎和萎縮性胃炎。

??如何防治??

慢性胃炎可防可治,大多數成人胃粘膜均有非活動性、輕度慢性淺表性胃炎,這是胃粘膜組織正常更新、修復過程,為生理性粘膜免疫反應,往往不需要藥物治療。

針對其他病理性慢性胃炎,目前尚無特效治療方法,往往需要藉助藥物來控制。而且,做好預防措施才是關鍵。

一、一般治療

去除致病因素,例如,Hp感染者進行殺Hp治療;戒煙限酒;避免使用對胃黏膜有損傷的藥物;口腔、咽部有慢性炎症者需先進行治療;飲食規律、清淡、細嚼慢咽,避免暴飲暴食及長期食用刺激性食物等。

二、對症治療

若出現明顯癥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或在家備好相關藥物,予適當對症處理,具體用藥需聽從專科醫師指導。例如,出現反酸或胃糜爛、出血,可服用PPI(質子泵抑製劑)抑酸葯和胃粘膜保護葯;腹脹、噁心、嘔吐者,可服用胃腸動力葯;胃痛明顯時可使用解痙葯;惡性貧血患者可適當補充維生素B12及葉酸。

三、手術

慢性萎縮性胃炎伴有化生、萎縮及異型增生等病理改變,常被視為胃癌前狀態,可通過胃鏡和病理活檢發現。若有高危癌變風險,可在內鏡下進行手術切除,如胃鏡下粘膜切除或內鏡下粘膜剝脫術,或是外科手術治療。

(圖片來源於網路)

據統計,萎縮性胃炎每年的癌變率為0.5%~1%。為了預防胃癌發生,建議中老年人群定期到醫院做胃鏡,以及時發現高危癌變風險或早期癌變並採取相應防治措施。若出現不明原因的上腹部疼痛、噁心、嘔吐、消瘦等表現,應及時到醫院就診,排除癌變可能。

總之,慢性胃炎不一定都需要治療,大多數患者只需調節好日常飲食生活習慣便可。若需藥物治療,應聽從專科醫師指導,合理用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