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別說我沒警告你,給女朋友買防曬霜的錢千萬不能省

即便40度高溫,中國人也可以不擦防曬霜,光著膀子直面烈日驕陽。

先來做個對比,僅有21.3%的中國人有使用防曬霜的習慣,主要是女生,而94%的澳洲人出門會塗抹防曬。尤其在中國男生眼中,擦防曬是娘炮行為,超過70%的中國男性從不防曬,94%從未使用過防曬霜。

這樣奇妙的人群分布背後,其實是中國人把防曬霜簡單理解認知的單一化:防曬被歸為了簡單的美白產品,而不是為了健康。

這樣的理解是錯的。說到底,中國人對防曬霜的認知太少了。防曬霜不止簡單防止曬黑,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抵禦紫外線,保護我們的皮膚,延緩衰老。

要知道中國人為什麼和歐美人不一樣,偏偏不愛防曬,這還要回到幾百年前。

從17世紀開始,佝僂病在歐洲橫行,也就是骨骼畸形和生長障礙,最嚴重的時候英國有約25%的兒童飽受折磨。直到1916年,紐約的兩位醫生艾斯和昂格爾發現,曬太陽可以治癒嬰兒的佝僂病。為了讓歐美人直起腰來,一場全民曬太陽的健康運動轟轟烈烈地開始了。

在佝僂病的陰影下,許多歐洲人都以暴曬為榮,以防曬為恥。英國劍橋開設了專門教孩子如何曬太陽的夏令營,倫敦政府乾脆在市中心建了個公園,讓大家脫光了衣服敞開來曬,進行健康的「曬太陽社交」。

?

?1951年的沙灘時尚 / Pinterest

「每天暴曬一小時,健康幸福一輩子」的理論很快從歐羅巴大陸傳到了美國。1930年,美國醫療協會緊跟英國老大哥,安利全民日光浴。不僅如此,美國人還把「人定勝天」的智慧發揮到了極致,天有陰晴,紫外線燈卻沒有,家用紫外線燈趕緊裝起來。美國康奈爾大學為學生著想,特地設立了專門的「曬太陽室」,以紫外線燈確保大家曬得開心、曬得盡興。

而如此熱愛曬太陽的歐美人用日曬換來了什麼呢?佝僂病發病率是降低了(後來的研究表明,佝僂病發病原因在於缺乏維生素D,其實無需日曬就可以補足),可皮膚癌卻成了新的夢靨,成為當時歐洲地區發病率第一的疾病。

「人類健康之光」的紫外線燈不僅會把皮膚曬傷,還是關鍵的致癌因素,在十八歲前嚴重的一次曬傷會讓皮膚癌的發病率高出一倍。

就這樣,風靡歐美的日光浴風潮戛然而止,如何科學防曬成為了歐美人民新的課題。

1942年,一種叫對氨基苯甲酸的化學成分被發現,能有效屏蔽紫外線,防止曬傷,此時防曬霜的研製才走上正軌。

喜歡光著膀子、癱在沙灘,感受大自然的饋贈歐美人民,對「防曬傷」的防曬霜有著龐大的需求。最終,防曬霜成為了像洗髮精一樣常用的個護用品。

而中國人與防曬霜的命運卻不是如此,命運交錯間包含著各種幸與不幸。

幸運的是,在皮膚癌這件事上,中國人生下來就躲過了一劫。膚色是決定皮膚癌發病率的重要因素,皮膚中的色素可以減緩紫外線的傷害,膚色越深皮膚癌發病率越低,因此以膚色作為皮膚癌發病的比較標準,白人>亞洲人>黑人。

不幸的是,逃過了皮膚癌這一劫,中國一切與防曬有關的腳步都是落後的。

對比歐美從上世紀20年代就開始的防曬劑研究,中國直到2001年才有關於防曬化妝品的專利申請問世,到2009年才進入快速發展期。

雖然關於防曬霜的專利申請總量開始增長,但核心技術防曬劑仍主要靠歐美進口,防曬教育在中國更是完全不見蹤影。在復旦大學針對防曬常識的調研中,只有50%的中國人明白紫外線對皮膚的危害,30%的人知道在室內和冬季依然需要防曬,55%的人在填寫問卷前從來沒有過任何防曬措施。

低發病率的皮膚癌、落後的防曬生產水準、貧瘠的防紫外線健康知識,一環扣著一環,中國人不愛擦防曬霜的習慣就這麼養成了。

儘管我們不愛擦防曬,但是中國人或者說中國女性,對「白」是有執念的。

在全國整體護膚品消費者中,30.3%的消費者傾向於選擇美白功能的護膚品,僅次於補水功能。消費者平均每周使用8次美白類產品,消費群體以20-40歲的女性為主。在美白化妝品這項事業上,中國女性敢花錢願花錢。

這種執念與膚色背後的隱含意義息息相關。在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的漫長過程中,膚色一度成為對人先入為主的判斷標準。膚色黑代表需要長時間從事室外體力勞動,理所應當地被認為是社會中下層,而膚色白則象徵著在室內從事輕鬆的腦力勞動,是社會上層。

於是乎,「白富美」成了值得艷羨的女性形象,「白瘦幼」成為了中國男性的擇偶標準。

可偏偏中國人天生就容易黑。根據皮膚的日光反應,也就是從曬黑和曬傷兩個維度衡量,皮膚被分成六種類型。根據日本化妝工業聯合會調查,亞洲人多為第三型和第四型皮膚,也就是不容易曬得渾身發紅,卻很容易出現皮膚黑化的特殊體質。

「以白為美」的審美觀念和「一曬就黑」的殘酷現實,讓中國女人從未停止過追逐美白產品的腳步,無數次跌倒,又無數次站起。

在古代,美白的手段還比較直接,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往臉上鋪上兩斤粉。如今直接塗白行不通,有些愛美人士已經率先邁出了第二步——漂白。

簡單地說就是在化妝品中添加具有腐蝕、剝落表皮角質細胞的物質來達到美白效果。常聽到的「果酸換膚」就屬於溫和版的漂白。「刷一層白一度」,只可惜皮也會被越刷越薄,皮膚屏障被破壞,造成敏感肌,是治標不治本的典型手段。

事實上,這些姑娘的美白之路都走歪了,防曬才是美白的第一要義。

要了解防曬,首先要了解紫外線。紫外線按波長分為長中短三個波段,也就是UVA、UVB和UVC。最後一個UVC在努力進入地球前就被臭氧層拒之門外,基本不用考慮了。

剩下的兩個裡,中段的UVB能直達皮膚表面,是曬傷、曬紅、曬出水泡等一切皮膚問題的罪魁禍首,可以稱為「曬傷段」。傷痕纍纍的歐美人研發防曬霜的時候,最先瞄準的就是「曬傷段」UVB。因此隔絕UVB在很早前達成了全球共識,在防曬霜標示為「SPF」,SPF越高則防曬傷能力越強。

而長波長的UVA則是亞洲姑娘的修羅場,它能夠直接傷害真皮層,也就是皮膚最底端,引起黑色素沉澱,可以稱為「曬黑段」,對亞洲女人來說,傷不傷無所謂,關鍵是不能黑。

更懂亞洲女人的日本人首先推出了「曬黑段」UVA防護標準,在防曬霜中顯示為「PA」。標準是用防曬霜後幾個小時變黑,加號越多防曬黑能力越強。

因此,日系防曬霜也得以稱霸中國姑娘的梳妝台。說白了,中國女人塗防曬的目的只是為了美白。但不可否認的是,對亞洲女人來說,不塗防曬,會老得更快。

很多人認為,亞洲人老得慢,不用像歐美人一樣天天擦防曬。但早有研究表明,長期暴露在紫外線下的人群比較少暴露的人皮膚老化速度加快十年。

法國婦女確實比中國婦女早十年出現了第一根皺紋,但在皺紋的增長速度上,中國婦女在40-50歲階段實現了彎道超越,達成了「老得比法國人快」的新成就。

先來簡單地了解一下皮膚的結構。皮膚分兩層,表皮和真皮。真皮中的膠原蛋白、彈性蛋白和提供結構支撐的纖維外基質就像是緊密排列的小氣球,「嘭嘭」地撐起了你的臉。而紫外線就是那根曬哪兒戳哪兒的針,隨時要把這些小氣球戳爆。

到達地球的紫外線主要是UVA和UVB。UVA穿透能力強,直達真皮,這道光一照射,本來飽滿的纖維細胞就會皺成一團,細胞縮小了,活動太空也就大了,原來緊密排列的纖維細胞瞬間潰不成軍。

表皮承受不住這突如其來的空虛,就會出現皮膚的鬆弛,向下走的臉部線條等等。UVB更狠,不僅會刺破你的膠原蛋白,還會讓你長出異常纖維細胞。想像一下,原本長得都一樣的細胞裡突然混入了不規則的外來客,表皮便會出現褶皺,也就是長皺紋。

紫外線還有個大殺器,產生「自由基」,它能直接影響基因,基因表達裡控制皮膚老化的部分被縮短,細胞增殖減慢,簡單的說,你「天生不顯老」的優勢被砍斷了,從根源上重回年輕態的美夢破滅了。

因此,紫外線不僅讓人變醜,還在貨真價實地加速你的衰老。

既然紫外線如此可怕,那防曬霜到底該怎麼塗?

首先得塗夠。比起放飛自我的中國男性,中國年輕女性逐漸有了塗防曬的意識,但問題是她們塗抹的厚度每平方厘米都不足0.5mg。

上文我們已經提到代表防曬傷指數的SPF值,在產品測定時,防曬霜的用量是2mg/c㎡,大概一塊錢硬幣那麼大。要達到SPF數值的防曬效果,至少也要用到這個量。

做點簡單的計算,如果你買了一隻SPF50的防曬,以大多數中國人摳門的用量看,你每次隻使用0.5mg/c㎡,那麼實際的防曬指數只有SPF2.5,基本等於白費。

其次,陰天和室內也得塗防曬。雖然雲層與玻璃阻擋了大部分的UVB,不至於發生走在陽光下被曬出紅斑的慘劇。但UVA憑藉著過人的穿透力,依然可以越過雲層和玻璃來到你的身邊,達到晴天約95%的量級。

最重要的是要發揚不怕煩的精神。出門前15分鐘擦上防曬,使其儘快形成保護膜,並且不要相信任何「長效」「防水」的廣告語。

2011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管局(FDA)就明確規定防曬產品不得標註「防水」、「防汗」,而要標「抗水」,免得消費者誤以為它們提供100%保護。

同樣,FDA也沒批準過在防曬霜上打長效的標籤。對於那些「防水抗汗」、「12小時不脫妝」的防曬產品,信不信由你,黑不黑也由你。

除了薛定諤的防曬霜,最便宜有效的防護措施其實是打傘、穿長袖、躲在家裡不出門。遺傳學家薩拉·蒂什科夫早就告訴我們:如果把黑猩猩濃密的毛髮颳了,你會發現它們的皮膚顏色非常白嫩。

參考文獻:

[1]Albert, M. R., & Ostheimer, K. G. (2003). The evolution of current medical and popular attitudes toward ultraviolet light exposure: part 2.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48(6), 909-918.

[2]Albert, M. R., & Ostheimer, K. G. (2002). The evolution of current medical and popular attitudes toward ultraviolet light exposure: part 1.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47(6), 930-937.

[3]Li, E. P., Min, H. J., & Belk, R. W. (2008). Skin lightening and beauty in four Asian cultures. ACR North American Advances.

[4]Pan, E. (2013). Beautiful white: An illumination of Asian skin-whitening culture.

[5]Gloster, H. M., & Neal, K. (2006). Skin cancer in skin of color.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55(5), 741-760.

[6]Yan, S., Xu, F., Yang, C., Li, F., Fan, J., Wang, L., ... & Xu, J. (2015). Demographic differences in sun protection beliefs and behavior: A community-based study in Shanghai,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2(3), 3232-3245.

[7]Dobbinson, S. J., Jamsen, K., Dixon, H. G., Spittal, M. J., Lagerlund, M., Lipscomb, J. E., ... & Hill, D. J. (2014). Assessing population-wide behaviour change: concordance of 10-year trends in self-reported and observed sun prote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59(1), 157-166.

[8]Albert, M. R., & Ostheimer, K. G. (2003). The evolution of current medical and popular attitudes toward ultraviolet light exposure: part 3.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49(6), 1096-1106.

[9]劉瑋. (2003). 日光反應性皮膚分型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臨床皮膚科雜誌, 32(3), 174-176.

[10]柴記紅, 王懷友, 汪成, 夏翊騰, 陳志從, 黃仁慧, ... & 詹華強. (2017). 中國美白化妝品的發展歷程. 廣東化工, 21, 054.

[11]張麗巨集, & 張寧. (2009). 紫外線誘導皮膚光老化的形成機制. 中國美容醫學, 18(3), 416-419.

[12]塗國榮, & 王旭輝. (2002). 紫外線對皮膚的光輻射損傷與防護研究. 日用化學工業, 32(1), 55-58.

[13]張潔塵. (2010). 中國女性面部皺紋分級方法的建立及應用研究.

[14]果殼網.防曬霜,用量不足等於浪費.2011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