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你真會塗防曬霜嗎?不會塗抹防曬霜等於白塗

曬紅、曬傷、光老化,外加皮膚癌,這都是紫外線惹的禍,而且它還無處不在。除非宅在家裡拉上遮光窗簾,不然只要出門,不管陰天還是下雨,你總會受到紫外線的威脅。又有多少人記得要小心夜店裡的黑光燈與商場裡的鹵素燈?雖然你可以打傘、戴帽、戴墨鏡(有防曬功能的)、穿長袖,外加走在背陰處,可盛夏渾身不透風、陰天撐陽傘、夜店裡戴墨鏡之類的舉動,總會慘遭眾人非議吧。所以防護於無形的防曬霜可謂居家必備之良品了。不過,怎麼正確使用卻更值得注意。

紫外線與防護指數

紫外線按波長可被分為長波紫外線(ultraviolet radiation A, UVA) (320~400nm)、中波紫外線(ultraviolet radiation B, UVB) (280~320nm)、短波紫外線 (ultraviolet radiation C, UVC)(100~280nm)3種類型。由於臭氧層阻礙UVC到達地表,所以日常生活中能夠對人體造成影響的是UVA與UVB。這二者對皮膚的傷害包括立刻出現的紅熱、不知不覺影響你一生的光老化、還有非常嚴重的皮膚癌。所以一支好的防曬霜,應該對整個UVA與UVB波段都有良好的防護作用。

衡量防曬霜防護能力的指標,最為常用的是陽光防護指數(sun protect factor,SPF), SPF是使用防曬霜之後與之前最小紅斑量(minimal erythema dose, MED)的比值。簡單地說,最小紅斑量是引起皮膚紅斑所需的紫外線劑量。日光中UVB和UVA引起紅斑的比率分別為80%與20%,所以SPF衡量的基本是產品對UVB的防護能力。

顯然,還得再制定評價UVA防護力的方法。但因為各國直到現在也沒有將防護UVA的指標統一起來,故而產品上標註也是五花八門。已有的UVA防護指數(UVA protect factor,UVA-PF)包括PA(又稱PAF,protection factor of UVA,日本用)、PPD(persistent pigment darkening,法國提出)、星級(star,英國使用)等,經常需要購買進口化妝品的姑娘們可以多留意這些指標。

時間:至少提前10min使用

要記得在提前10~20min擦好防曬再出門哦,千萬別臨時抱佛腳。防曬霜要在皮膚上形成一層均勻的膜,才能給所有部位同樣的防護。不等防曬霜乾燥並牢牢附著在皮膚上就著急出門,汗水會輕易把它們沖走,無論你用的產品是否防水抗汗。即使是那些宣稱「立即起效」的產品,也最好提前使用。

用量:不足=浪費

據調查,絕大多數人的防曬霜用量都只有標準用量的一半乃至1/4,這可能導致防護能力從標註數值諸如SPF50驟然跌落到2.5。我們可以從防曬指數來理解一下這個「跌落」。防護指數包括SPF與UVA-PF兩部分,一項人體實驗的結果是,SPF與用量關係符合指數形式,即y = ax。

其中a為與產品標註SPF有關的常數,x為使用量。舉例來說,如果你有一支SPF 50的產品,使用標準用量一半時你將只能得到SPF 7;若真的隻用到0.5mg/cm2,它的SPF將下滑到2.5。咬牙掏腰包買了支SPF 50的高倍防曬,卻被自己用成SPF 2.5,這難道不是浪費嗎?

所以用量也是使用效果的決定因素,直觀地說,臉部防曬霜用量要達到1枚1元硬幣才行,這指的還是歐美那種厚重的產品。如果你的產品是日系需要搖一搖的「塗改液」,則要加量到兩個硬幣的量。防曬噴霧的用量難以形象化,只能通過經驗去控制。

順序:防曬與隔離,到底先用誰

化妝水、乳液、防曬、隔離、BB霜、粉底,外加眼影、胭脂之類,你有沒有糾結過「到底該用哪幾個」和「按什麼順序用」?

毋庸置疑,要先用化妝水和乳液。除了基礎的保濕作用以外,某些產品還能夠提供美白、抗氧化等功能。直接接觸皮膚才能讓它們功能最大化。

緊接著,要使用防曬霜,而非隔離霜。首先應該明確的是,隔離霜能夠「隔離臟空氣、防曬霜、彩妝、電磁異塵餘生」的說法是毫無根據的,完全不必為了「隔離」而把它用在防曬霜之前。中國消費者協會最新發布的《防曬類護膚品消費指引》中說,「隔離霜除具有防曬功能外,成分中還會添加抗氧化、美白或其他維他命成分」。但這並不全面。隔離霜最大的作用是在化妝前「打底」,使皮膚表面更光滑,讓粉底更容易延展開而讓底妝顯得均勻輕透,往往還修正膚色,其英文名make-up base或日文名「化粧下地」更加直觀地描述了這一點。一個底妝輔助產品,為什麼要用在防曬霜之前呢?

在隔離之後,可以用BB霜或是粉底,外加其他彩妝品,完成整個化妝過程。由於液體粉底會稀釋已經塗好的防曬霜,從而破壞防曬膜,所以若不考慮妝效,粉餅之類質地乾燥的產品更為可靠。

塗好防曬霜之後,也不是萬事大吉了。比如不能繼續塗乳液類特別稀的產品,否則會破壞已經乾燥的防曬膜。出於同樣原因,也不能在防曬霜未乾時就出現各種摩擦,比如擦汗或者用海綿擦粉。

也有人曾說「防曬霜之後不能用粉底」,不過這句話已經過時了,它指的是一種很早以前的防曬劑。多年前的防曬霜(尤其是美國產品)主要靠阿伏苯宗(avobenzone,又名parsol 1789、巴松1789)防護UVA。因為它本身容易在光的作用下分解,二氧化鈦又會使其加劇,所以一定要避開含有二氧化鈦的粉底才能保證其有效性。幸好,如今日益精細的工藝已經能使二者共處。「防曬霜後不用粉底」只是20年前的明智選擇。

還要強調的是,盡量不要用有防曬功能的隔離霜或BB霜、粉底來代替常規防曬霜。這些產品是有顏色的,要是用到足夠多,臉色就該慘不忍睹了。但它們可以用在防曬霜之後,稍遮蓋一下某些防曬造成的慘白。

副作用:上粉底,搓泥怎麼辦?

塗完防曬霜塗粉底,一不小心就會發生一件頂頂討厭的事情——搓泥。怎麼弄都有無數髒兮兮小屑屑冒出來,越著急擦掉反而越多。即使能夠清理乾淨,之前防曬霜形成的均勻膜也幾乎被破壞殆盡,起不到什麼保護作用。這可怎麼辦?

偷偷告訴你幾個小竅門:在用過防曬霜之後留出一段時間等待它乾燥,然後再塗粉;時間長短要根據所用產品和個人經驗來掌握。在塗粉底時棄用摩擦比較大的海綿,改用粉底刷或者手指輕拍之類更輕柔的方式。在接下來的一整天都盡量避免摩擦有防曬的部位,擦嘴擦汗吸油之類的都要用紙輕壓而非蹭來蹭去。當然,最有效的方法,還是直接換防曬霜。(私人經驗:日系產品一般不搓,膏狀的有可能搓,凝膠狀的比較容易搓。)

周期:及時補擦最保險

所有官方機構的防曬指南上,都指出防曬霜應該每2小時補擦一次。這的確是個不出錯的建議。可頻繁使用實在讓人煩不勝煩,於是長效防曬應運而生,據稱有些甚至可以提供長達12小時的保護。在溫度不高、沒有流汗的情況下,選擇這樣的產品的確方便。配方師與化妝品專家們對此頗為樂觀,但FDA要謹慎得多,表示一定要先看到實驗數據才允許產品標註「長效」。截至現在FDA還沒有批準過哪款防曬霜標註「長效」。

另外,對於補擦防曬,很多人害怕補上的防曬霜會破壞妝面,所以一般隻願使用有防曬值的粉餅來代替。為此,本人親自嘗試補擦防曬乳,發現臉上原本的粉底並沒有花掉。或許你也可以這樣試試。

新功能:防水產品=安心游泳?

2011年,FDA明確規定防曬產品不得標註「waterproof(防水)」、「sweatproof(防汗)」,而要標「water resistant(抗水)」,免得消費者誤以為它們提供100%保護。同時,商品還應該標註「抗水40min」 或「抗水80min」(分別對應歐洲產品標註的「抗水」或「超級抗水」)。中國消費者見到 「防水防汗」的產品時,一定要記得它們實際是「抗」而不是「防」。

各國對抗水產品防護值的測定大致相同,流程基本如下:

塗抹產品並乾燥——入水活動20min——出水乾燥(不擦拭)——再次入水20min——出水乾燥(不擦拭)——測SPF。以上是「抗水40min」產品的測定,而「抗水80min」產品則要入水4次。所以,想得到抗水產品的保護,要等它們完全乾燥再入水,運動一段時間就要補塗一次,擦身後更應當立即重塗。

防曬這件事,雖然看起來程序比較複雜,要求也高,但是只要養成習慣,就只是出門前順手一塗了。

以上內容來自清華社《過日子要有技術含量》

衣食住行是我們最日常的生活,看似平淡,但如果你想要更好的生活質量,那麼多了解其中的技術信息,消除一些技術方面的誤會,就很必要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