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我用麻黃,是師父手把手教會的

導讀:麻黃為辛溫解表葯,其味輕揚,可升可散。用麻黃髮散解表,利在速達,但因麻黃性專發散,多服、久服易傷元氣,故用量宜適病情,很多年輕醫師談「麻」色變,不知在臨床上如何控制用量。

黎崇裕大夫在跟診經方大師劉志龍時,就有這樣的疑問,那麼,劉老師是如何回答的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徒:劉老師,我看很多醫生和你不一樣,他們都不愛用麻黃,這是為何?

師:仲景時代獨愛麻黃,因此我們這些經方學子都很喜歡用麻黃類方,但是在金、元時期,劉完素先生為了糾正辛溫發汗的片面性,遵《內經》之旨,闡發火熱病機,自製「雙解」「通聖」辛涼之劑,而不遵仲景用桂枝、麻黃髮表之法,成為反對張仲景用辛溫發汗的翹楚。後來到了明末清初的時候,葉天士、王孟英、吳鞠通等溫病大家相繼出現,辛涼派佔了上風,罷黜辛溫麻桂,獨崇辛涼銀翹,慣用辛涼之銀翹、桑菊等方。從而後人用溫病多,用傷寒少,還有些人提出「南方無傷寒,不得用麻桂」的錯誤觀點。


徒:不過我看很多治療感冒的中成藥也是辛涼解表的多,而辛溫解表的少。


師:是的。因為辛溫解表如果是辨證不正確,使用不當容易出現大的副作用,而辛涼解表辨證不正確,使用錯誤的話亦不會出現太大的副作用,因此大家都喜辛涼而不喜辛溫。


徒:可是如果是用錯辛涼解表,很多人會遺留咳嗽。


師:是的。這個就是寒邪入肺,若再用清肺則遷延難愈。

徒:劉老師,看您用麻黃得心應手,可是我用麻黃總是怕它發汗過頭,所以每次用麻黃都是前怕狼後怕虎的。

師:小裕,不要說你年輕醫生不大敢使用麻黃,就是很多老中醫,其實對於麻黃都有一種懼怕感,一般都是用羌活、防風、荊芥等來代替。麻黃辛溫解表,發汗力量強,過量使用可以導致心慌心悸,汗多不止。但是這個其實是可防可控的。


徒:如何防控呢?


師:年老體弱的、心臟病患者,這些使用麻黃就要慎重,量不可過大,或者用蜜製麻黃。此外,麻黃的發汗作用可以用生石膏、蒼朮等來控制,據黃煌教授的經驗,越婢湯證汗出而腫,麻黃石膏的比例為 6∶8,石膏量大於麻黃,從而麻黃沒有發汗作用,而僅取其退腫的效果;大青龍湯證不汗出而煩躁,煩躁需用石膏,但又需要用麻黃髮汗,如何配比?因此大青龍湯中麻黃與石膏的比例為6∶4,則其發汗作用依然十分強烈。可見石膏有製約麻黃髮汗的效果,在需要發汗時,石膏的量不宜超過麻黃。另據北京名醫許公岩(1903-1994)主任醫師的經驗,許氏臨證尤精於濕證的辨證論治,創製了「蒼麻丸」,臨床收效確切,他認為麻黃和蒼朮兩葯等量使用,臨床常見能發大汗;蒼朮倍於麻黃則發小汗;蒼朮三倍於麻黃常見尿量增多,有利尿之作用;蒼朮四倍、五倍於麻黃,雖無明顯之利汗作用,而濕邪則能自化。

徒:原來麻黃髮汗還是可控的,而且就是我們經常用到的石膏和蒼朮。我學會如何運用麻黃髮汗了。謝謝劉老師。

師:不用客氣,以後臨床中遇到什麼疑惑可以隨時溝通交流。

徒:好的。

本文摘自《三年難得師承錄》。

本文作者黎崇裕先生和他的老師劉志龍先生相識那年,黎崇裕醫生已經是「黃煌經方沙龍」小有名氣的青年才俊。

劉志龍先生對於經方、時方的運用有獨特的見解,靈活運用六經辨證、方證對應、臟腑辨證、氣血陰陽辨證等方法診治,博採古今名醫名方,融匯中西醫,形成自己獨特的診療方法。

後來,黎崇裕醫生放棄了自己的工作,追隨劉先生學習了三年。

在學習三年後,黎崇裕先生不僅學而有思,思而有所獲,並且總結歸納劉先生的學術思想,傳播其學術觀點,撰得《三年難得師承錄》一書,書中師徒常常一問一答,甚為有趣,交流的內容更是臨床常見問題。好書!分享給大家!

好書推薦

內容簡介

本書從師傳、徒承和師徒對話三個方面,真實生動地記錄了作者作為廣東省首批名中醫師承項目繼承人,在3年跟師經方家劉志龍教授學習期間的收穫、成果。

全書視角獨特,形式新穎,內容豐富,文字樸實,較好展現了中醫師帶徒這一傳統師承模式的特色,具有較強的可讀性,實用性。

(掃碼購書)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