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經方臨床醫案練習【658期】

藍色字

播放GIF

「醫承有道」關注我們

今日練習、

徐某某,男,32歲。思者耳鳴3月余,曾服小柴胡湯、龍膽瀉肝湯、黃連溫膽湯、耳聾左慈丸、補中益氣湯等60餘劑皆乏效。

到診:兩耳內有蟬鳴之聲,時或如風入耳,聽音不清。查體質壯實,飲食、大便正常,小便日數次,色淡不黃,舌質淡紅、苔白,脈浮,兩耳內未發現異常變化。

處方:——。

答案下期公布

上期答案:麻黃附子細辛湯

上期原醫案

李××,女,十八歲。因感寒後發熱四十餘日不退,曾經中西醫治療,癥狀如故,前來就診。症見:胸滿、食少,日晡發熱,惡寒踡臥,不思水飲,二便自利。面色晦暗而黑,舌潤滑,脈沉細如絲。

查閱所服中醫處方,有按陽虛治者,曾用四逆湯、白通湯;有按陰虛治者,曾用青蒿、地骨皮、鱉甲之類及甘露飲等,均無效。

按脈症分析,顯系不足之陰症。滋陰固非所宜,但為何用扶陽之四逆、白通亦無效?反覆思之,此症之發熱,系太陽氣機被寒邪鬱閉,未能及時解散。太陽之裡為少陰(足太陽膀胱與足少陰腎相表裡),寒邪入裡,真陽失運,此為傷寒太陽、少陰兩感之重症。

四逆湯雖能扶陽,但不能驅邪外出;白通湯亦交陰陽之方,但所交者繫心腎之陰陽(蔥白引心中之陰下交於腎,附子引腎中之陽上交於心),不能交表裡之陰陽,故無效。

此症之治,全在交表裡之陰陽,溫經解表,乃用《傷寒論》麻黃附子細辛湯:

處方:黑附片60克 麻絨6克 北細辛3克

此方,據清代醫家鄭欽安雲:「乃交陰陽之方,亦溫經散寒之方也。夫附子辛熱,能助太陽之陽而內交於少陰。麻黃苦溫,細辛辛溫,能啟少陰之精而外交於太陽。仲景取微發汗以散邪,實以交陰陽也。陰陽相交,邪自立解。」

翌日複診:服藥一劑,發熱竟退,余症亦減。宜扶陽抑陰,交通心腎陰陽,處以下二方:

第一方,四逆湯:黑附片60克 乾薑12克 甘草6克

第二方,白通湯:黑附片60克 乾薑15克 蔥白3個

上二方,交叉各服三劑後,精神大佳,飲食增進而愈。

按語

《內經》謂:「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素問·熱論》)所謂「兩感」,指陽經與陰經同時感受寒邪而致病,亦有表裡同病之意。在《內經》時代.尚無完善治法,故列為「死症」。至仲景時代,則發展了《內經》理論,豐富了臨床治療方法。這是一大進步。

《傷寒論》就說:「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而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發熱為太陽經感受寒邪,脈沉為少陰陽氣不足,兩感症也,故創麻黃附子細辛湯,交表裡之陰陽,溫經散寒,扶正祛邪,使邪祛而正不傷,扶正而不礙邪。葯僅三味,配伍周詳,效采很好。

本例即典型之兩感症,若不急扶少陰之陽,開太陽氣機,則兩感之邪難有出路,煩不易治。用脈黃附子細辛湯,實屬有是症,立是法,用是方,故危重之症亦愈。寄語學者:凡治外感諸症,必須熟悉六經錯綜複雜變化之機制,則病情自無遁形,而施治始可中的。

學習經典

《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並治第二十》:婦人懷娠腹中?痛,當歸芍藥散主之。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婦人腹中諸疾痛,當歸芍藥散主之。

各家論述

《傷寒論》第301條: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

各家論述

《註解傷寒論》:麻黃之甘以解少陰之寒,細辛、附子之辛以溫少陰之經。

《醫方集解》:以附子溫少陰之經,以麻黃散太陽之寒而發汗,以細辛腎經表葯聯屬其間,是汗劑之重者。

《古方選注》:用麻黃髮太陽之表汗,細辛散少陰之浮熱,相須為用。欲其引麻黃入於少陰,以出太陽陷入之邪,尤借熟附合表裡以溫經,外護太陽之剛氣,內固少陰之腎根,則津液內守,而微陽不致外亡,此從裡達表,由陰出陽之劑也。

——END——

推薦閱讀

?版權申明:轉載僅作觀點分享使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