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助力期市開放 是機遇更是歷史使命

  如果說上世紀90年代期貨行業一度盛行的“外盤代理”業務代表著我國期貨市場短暫的單向開放,那麽如今期貨品種國際化、期貨經營機構“走出去”及外商投資期貨公司持股比例放寬等,則宣告了我國期貨市場雙向開放時代的到來。當前,在我國引領新一輪全球化進程的背景下,期貨市場的雙向對外開放意義非凡。

  當我國成為能源化工、金屬、農產品等領域多種大宗商品的最大生產、消費及進口國,打造能夠更好反映中國乃至亞太市場供需關係的定價基準,提升定價話語權,成了維護實體經濟發展的迫切需求。為實現這樣的目標,監管層明確表示,未來國內“所有條件成熟的期貨品種都要國際化”。同時,隨著我國大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並在全球化進程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越來越多實施“走出去”戰略的實體企業也急需通過參與境外期貨及衍生品市場進行風險管理,實現行穩致遠。

  對每個企業和行業而言,最大的機遇莫過於在經濟社會的歷史性跨越中找準自身定位並充分發揮價值。期貨經營機構如果做到了這一點,就將把握住稍縱即逝的重大歷史機遇。在期貨市場新一輪的對外開放進程中,國內期貨行業既要做“中國價格”“中國標準”的傳播推廣者,也要做值得實體企業托付與信賴的國際大宗商品風險管理專家。要實現這樣的定位,期貨行業需要從強化“內功”著手。

  首先,了解客戶真實需求是提供高品質服務的前提。所有成功的商業模式都建立在滿足或引領客戶需求的基礎上,期貨經營機構在服務境內客戶參與境內市場方面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而對於服務跨境客戶以及對接境外經紀機構卻大多經驗不足。在資訊系統、交割、資金匯兌、研究谘詢等各方面,客戶的具體化、個性化需求值得期貨經營機構持續深入溝通與挖掘。

  其次,豐富服務手段和克服地域障礙,是提升跨境服務能力的關鍵。單純的經紀業務難以為繼,這在期貨行業已基本達成共識,為此,風險管理、資產管理等創新業務如雨後春筍般地發展起來。而期貨經營機構在“走出去”和“請進來”過程中,由於地域、語言、人才、牌照、成本等限制,原本日益豐富和成熟的服務手段卻受到限制。為避免這一矛盾,期貨經營機構需要提高跨境業務的起步標準,提升人才的吸引力和培育能力,並探索與境外成熟金融團隊的合作機制,完善機構功能設定和業務牌照。在政策允許的情況下,在跨境業務中增加基差貿易、場外衍生品等風險管理業務及資產管理等能夠抓住客戶“痛點”的服務,條件成熟後進一步探索混業經營,實現更高層次的市場競爭。

  最後,防控金融風險的“弦”需時刻繃緊。在20余年發展中,我國期貨市場在監管法規及交易制度等建設上形成了較為鮮明的中國特色。而有著上百年歷史的發達國家期貨市場,其法律法規和制度規則體系細致入微。我國境內期貨經營機構不僅需要使境外客戶盡快了解和適應境內市場規則,自身也需全面細致掌握境外各主要市場的法律法規和市場規則,防範因投資者教育不到位和制度法規理解不透徹而產生的風險。此外,在與境外經紀機構合作過程中,IT系統對接、風險控制、客戶資金管理、合規等方面的制度和技術準備也需做到滴水不漏。

  除了積極發揮中介機構的作用外,頂層設計對於期貨市場對外開放的成效同樣至關重要。建議監管層為期市開放進一步創造有利條件,例如為“請進來”的境外投資者提供便利的匯兌政策,打消其在資金進出方面的顧慮;加強監管,減少管制,並通過相應的制度安排,提升相關期貨品種的流動性和市場容量,以增強對境外投資者的吸引力,從而增強“中國價格”的國際認可度;推出匯率期貨品種,為境內外客戶提供匯率風險規避的途徑;同時,適時放開QFII等機構參與境內期貨市場,並有步驟地放開更多的境內實體企業及相關客戶參與特定的境外市場,並提供匯兌等方面的政策保障,滿足其風險管理及資產配置等需求。

  如今,我國正持續深入參與和引領經濟全球化進程,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並逐步開放國內資本市場,提高金融業國際化水準,這些舉措順應了國際潮流,也是歷史發展到當前階段的必然選擇。期貨經營機構應懷著崇高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學習、實踐和創新,不斷豐富服務實體經濟的手段,提升服務能力和品質,為資本市場的國際化發展添磚加瓦,為振興實體經濟和打造金融強國作出更大貢獻。

責任編輯:吳化章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