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投稿軼事 | 黃柏生

000000.jpg

張香還先生在他的《音容宛在漫思憶》一文(《文匯讀書周報》5月28日)中,憶及沈從文當時對素昧平生的他的來稿中書寫及個別措辭問題給予誠摯精闢的點撥,以及文章發表後又進一步幫扶的身受,令我唏噓不已!

然而,往昔年月的編輯,除沈從文般循循善誘、「溢出」指導外,還真不缺氣定神閑、敬業盡職者。一例:六十多年前,我讀小學五年級時,發覺讀一年級的胞妹殊有才華——所有她能吟唱的歌曲中的字詞,不論出處,均可立即指哪認哪;間或打疙愣,一復唱,立即復活搶答。這一稟賦讓我大感意外和佩服!那時,住家弄口有《大公報》貼報欄。我路過常瞅上幾眼。於是,「去投稿」的念頭油然生髮。

真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一來勁,不掂斤兩,不揣深淺,把《大公報》與弄口居委的黑板報等量齊觀了:人家駱賓王七虛歲就寫出色彩、音響、動靜俱佳的 《詠鵝》,我都讀五年級了,還畏葸收手?於是,裁下幾頁練習本,擬了個堪作碩博論文的彈眼落睛的標題: 「論歌唱識字教學法」。一起筆,即信馬由韁、滔滔不絕、「文思泉湧」:由介紹家庭成員而就讀學校和師長,而胞妹才藝及伯樂者我的發現始末,而我對此法的功利效應的預期。我在悶熱的小閣樓上亢奮疾書,寫了滿滿五大頁!「雄文」寄出後,每天凝神於大名以鉛印形式 「笑傲」。

一周許收到一封肥碩的印有報名的信。急急拆閱,抽出便箋,是一封毛筆書寫,字跡工整的信,雖寥寥幾行,因為那是人生首獲之魚雁,因而歷久如鮮:

黃柏生小朋友:你的來稿,我們看了,謝謝惠賜,你來稿中提到的歌唱識字教學法很新鮮。如果你有實際教學經驗,歡迎整理後再寄來。我們再議。此復。……

讀完,立即被這溫文和氣、綿裡藏針、滴水不漏的「商榷」噎住了!我抓耳撓腮:天涯海角僅此一珍聞,我素無樂感、五音不全、小學尚未破繭,何來教學經驗?豈非強人所難?——我當時全未參透有關編輯平和禮貌、幽默調侃的真諦,隻耿耿於對方的 「推諉」:我這不僅僅缺些  「實際經驗」嗎?既然「新鮮」,你不可以補充修潤?——何謂「愣頭青」?兒時的我即鮮活一例!

如今每憶及我這「豪邁、霸氣」的投稿就好笑。不過,繼而又想,那位編輯哪來這麼好心態:面對稚拙的「小八臘子」的手稿,非但沒有立即塞入廢紙簍,居然又「鳴謝」又「璧還」又「翰墨」,以VIP待之呢?受此感召,日後我還真有實際經驗了:我初中畢業時一門心思考師範,當了四十多年的語文教師,在批改學生作文時潛移默化地有樣學樣了!

又一例:上世紀80年代時的王安憶,亦曾為我的「稿師」。那時我常去發行量達百萬份的《兒童時代》雜誌社送稿串門。去時,常見王安憶小姐伏案筆耕。我在外地發了兩篇兒童小說後,想上「等級」,一次順便捎上一篇自己的近作。不久,責編王安憶退了稿,還附她寫的便箋,在「黃老師,你好,原稿奉上」之後,即「建議您讀讀《馬列耶夫在學校和家裡》,您會理解的」。年齒已長的我,鑒於茹志鵑的盛名和王安憶作品的旺發,老老實實去讀了蘇聯著名兒童文學家諾索夫的多篇兒童小說。

這一讀,令我完全泄氣。理想很豐滿,現實太殘酷,差距太大了!怪不得王小姐不予置評,我那篇近作不是又一篇《論歌唱識字教學法》?老子說「自勝者強」,我還算有自知之明,後來在兒童文學創作上偃旗息鼓了,沒有硬著頭皮寫下去。

和張香還先生一樣,我也從投稿中得師之「傳道」點撥,豁然開朗,受益匪淺。

作者:黃柏生

編輯:王秋童

責任編輯:舒明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