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國劇跨年深思錄:爽劇當道,正劇回歸,短劇漸起

回顧2018年,影視劇市場被提及最多的關鍵詞是“寒冬”。稅政千層浪,大劇延後開機,橫店趨於清冷。

提及內容,則是先挫後揚的趨勢。上半年只見萎靡,暑假過後,《延禧攻略》為代表,爽劇開始在網絡當道,年末《大江大河》的熱播,則意味著優質正劇在衛視播出平台回歸,且不完全是因為政策市場需求。

219年,“強情節、快節奏”的爽劇也許會爆發性增長,正劇品類則會有著前所未有的播放需求。這是冬天中的好兆頭,但不一定是寒冬已去。

健全的影視內容市場應該多元化,要有快餐,也要有正餐。但是,那大部分快餐不過是“強情節、快節奏”換了個新概念,主基調不再強調“虐”了而已,新商業模式下更精品化、類型化的付費劇並沒有真正發展起來。《大江大河》也是稀罕物,大部分“正劇”還是沒味道。

很期望新一年裡,爽劇可以沒營養,但請多一點追求,多一點健康,多一點智商;正劇只能也必須是主旋律,但請多一點人話,多一點文藝,多一些社會資訊。

溫故2018

衛視播出劇:正劇回歸

隨著年中“郭靖宇”對收視造假的炮轟,暗流之下的市場潛規則再次浮現水面。“打假”之後有震懾嗎?當然。行業脫胎換骨了嗎?未必。有收斂,但未見根除。最被打臉的反而是不見得參與造假的大數據信仰者,因為隻他們會痛苦地發現自己信奉的“大數據”,大多是假的。

年度收視排行榜的數據當然還是要看,不見得所有劇目都被逼良為娼犯了“原罪”,也還是可以作參考。總結2018,全國網只有1部央視8套播出的劇《娘親舅大》收視率破2,與前年多部劇破2甚至破3的整體表現有明顯的區別。省級衛視收視率最高的劇目是湖南衛視的《談判官》。

一如既往,全國網收視率前15劇目,基本只有央視播出劇和湖南衛視播出劇。但有不同,此次全國網榜單可以說基本都是央視劇,省級衛視集體下滑。北京衛視和江蘇衛視只有聯播的《娘道》分列29、30;湖南衛視上榜劇目比往年少了一半,只有《談判官》、《甜蜜暴擊》、《我的青春遇見你》上榜前30。

CSM52城,2018年沒有一部劇平均收視率破2,年度收視率前3的劇目是《風箏》、《娘道》、《戀愛先生》。《香蜜沉沉燼如霜》只能在省級衛視播出榜單中排第4,在含央視的榜單中難進前10。

當然,就整體而言,城市網數據也明顯不如2017年。例如跨年播出的劇王《風箏》放在2017年,就算不跟雙網收視率都破3的《人民的名義》相比,也整體排不進前5。最後,如果不計算央視播出劇,跨年播出的《大江大河》也進入了年度前10。這部劇獲得了8.9的豆瓣評分,是近三年豆瓣評分最高的國產衛視播出劇。

豆瓣評分不一定代表高口碑,因為豆瓣也不是清淨地,水軍依舊橫行。豆瓣網友的戾氣也是甚囂塵上。隻論衛視播出劇的內容品質,筆者認為2018年水準最高的電視劇應該是北京衛視和東方衛視跨年播出的兩部:《風箏》和《大江大河》。

《風箏》與其說是諜戰劇,還不如說是結合了諜戰類型手法的年代劇。《大江大河》則代表著這幾年來“獻禮劇”的最高藝術水準。所謂“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這2部電視劇都算達到了均衡。

218年衛視播出的偶像劇,內容綜合水準最高的則應該是湖南衛視播出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儘管台詞文本存在一定的問題,但故事脈絡清晰、製作精良、演員演技在線。在《琅琊榜2》《歡樂頌2》接連受挫之後,正午陽光這2部劇以綜合實力重新為自己“國劇擔當”的招牌正了名。

儘管筆者也在孵化一個總局“百部重點劇”之一的同類題材《山河之間》,主要人物年齡層也從60後變為75後,故事上更套用了“一山二虎、瑜亮相爭”的商戰類型戲劇手段。但看看《大江大河》的畫面和製作,就會意識到正劇只有文本的更類型化、更戲劇化遠遠不夠,你得談論值得談論的話題,並有好的製作加持。可以說,2018年也是正午陽光的“回歸年”。

衛視競爭:日漸與觀眾、收入無關的樣本戶遊戲

單論省級衛視尤其黃金時段的競爭,全國網和城市網的前6都是湖南、北京、東方、浙江、江蘇、山東,只是排名不同。在全國網,無論全天還是黃金時段,省級衛視老大依然是湖南衛視,但山東衛視成了黃金時段第二,江蘇、北京、東方、浙江分列其後。

從城市網全年晚間收視來說,北京衛視上升明顯,湖南衛視和東方衛視都有排名的下降。北京衛視的綜藝,無論話題還是收視當然不在省級衛視前3之列,排名第1主要靠劇場。當然,就劇場和劇目而言,分列2、3的湖南衛視和東方衛視比起2017年的自己是有所下滑,但對比競爭對手則並沒有那麽明顯的不如。

這兩家衛視在2018年都遭遇了“非戰之罪”的競爭。湖南衛視是其他衛視都只需播出2部獻禮劇,它必須連播3部獻禮劇,而且是毫無準備的突發安排,只能臨時去各大衛視過了一輪的劇目中選劇,然後將黃金檔的《涼生,我們可不可以不憂傷》改檔周播。東方衛視劇場的“王牌”《如懿傳》,則是反覆定檔、反覆改期,最後只能網播了之。

《人民的名義》的“爆款”當然不能年年複製,湖南衛視領先優勢有所縮水在意料之中,如果沒有上述擾動因素,2018衛視全天收視率的霸主是誰仍然難說。

當然,芒果台的問題也不能忽視。重大宣傳期的趨勢如此明顯,不管是平台與市場頂級團隊的合作儲備,還是自製公司對市場創作資源的掌握,都有明顯的準備不足。同時,影片網站以年輕觀眾為主,其崛起最大的分流觀眾衝擊也必是湖南衛視,其次是浙江衛視。當然,這也意味著台網聯動效應強帶來機會,是加碼台內製作公司的製作,還是加快芒果TV的平台建設,就看他們的戰略選擇。

即使原計劃與江蘇衛視聯播的《如懿傳》上不了星,東方衛視整體劇目的品質其實不亞於北京衛視。近年來,東方衛視主要大劇大多跟北京衛視聯播,這是戰略選擇,因為北京衛視之前是“老五”,不像浙江衛視、江蘇衛視可以形成競爭威脅。因此,也可以說北京衛視播出效果好的劇目,大部分東方衛視也在播。

2018年,北京衛視有一部不與東方聯播的《娘道》,但東方衛視也有一部不與北京聯播的《戀愛先生》。往常只有中老年觀眾為主的劇才會在北京衛視收視高,然第三季度以來無論播什麽劇,基本上都是北京衛視收視高。

這一變化跟索福瑞樣本戶的調整不無關係,北京樣本戶的數量以及所佔的比重比2017年幾乎增加了一倍,這使得北京衛視在播出上會有一定的收視優勢。這一點也可以體現在央視劇的表現上。但實際上,東方衛視劇場的橫向競爭並沒有那麽明顯的對比下滑。

各省級衛視在本地的收視都會偏高,這無可厚非。但如果離開本省市,在全國其他範圍都沒有明顯的領先表現,那麽不論行政意義還是實際影響力,就都只能真是“省級衛視”。對於志在全國進行宣傳的廣告商來說,認知上難免有所保留。

當下直接使用全國電視觀眾的海量數據已早不是技術難題,也可以使收買樣本戶的收視汙染手段毫無作用,卻仍在試運行之中,這才是一個問題。在收視率或播放量換廣告的TO C商業模式下,容易汙染的收視率既不能代表觀眾,也不能代表廣告和市場,這是一種不小的尷尬。

網劇市場:爽劇當道

整個網劇市場,年年換新類型。2016年,“盜墓劇”流行,頭部不是天下霸唱就是南派三叔的IP劇。2017年,大導演來拍盜墓劇也不頂用,最紅火的是“刑偵劇”:《白夜追凶》《無證之罪》。2018年,“宮鬥劇”從《延禧攻略》到《如懿傳》全面佔了上風,網劇市場也變為“虐不如爽,男性向不如女性向”。

觀眾如此“喜新厭舊”,原因很多。從內容來說,網劇不管盜墓劇、宮鬥劇,還是玄幻劇、權謀劇、青春劇,我們可以看到,儘管不一定是偶像劇,也可能是類型劇,區別只是男性向還是女性向,但一定都是追求讓觀眾最大程度代入、意淫、獵奇的“爽劇”。為什麽稱之為“爽劇”?就是合審查且觀眾爽就夠了。類型品質和製作品質雖然不斷更新,但本質上跟“思想精深”扯不上半毛錢的關係。

這種劇很容易批量複製,所以需要換湯不換藥來保持觀眾的新鮮感。或者說,需要換題材不換風格、換故事不換人設,來避免第二年觀眾“審美疲勞”。“爽劇”換句話說就是“快餐劇”。好萊塢的“爆米花”超級英雄大片可以年年不衰,但那是因為一年也就那麽十幾頓,而且有視覺奇觀。影視劇意味著月月、天天、頓頓吃,即使還是喜歡快餐,也還是得換個口味、換個菜吧。

2018年網劇播出市場,最火的是愛奇藝播出的《延禧攻略》,其次是騰訊影片的《如懿傳》和《扶搖》。當然,還有一些表現不錯的劇。愛奇藝在《延禧攻略》之外,還有豎屏短劇《生活對我下手了》,可能會引領碎片化的市場新潮流。

騰訊影片播出的《將夜》、《古董局中局》、《沙海》都可以算製作不錯,但爆發力有待提升。《將夜》配角出彩,主演的演技嫩稚。《古董局中局》、《沙海》還是往年網劇爆款的延續,依然大IP,明星大咖的演技以及製作有提升,也有一定的觀眾和口碑。但是,題材、人物、故事都沒有創新,爽感不夠。

優酷的《北京女子圖鑒》算是話題十足,作為話題劇是成功的,但體量還不足以撐起其頭部市場競爭。大IP劇《回到明朝當王爺》、《天意》依然是大IP+小鮮肉+平庸製作,無聲無息地播完毫不意外。《媚者無疆》等都只能算中規中矩。優酷應該是2018年三大影片網站優質劇目最少的一家。

2018年最大的網劇競爭,是兩大“宮鬥劇”《延禧攻略》和《如懿傳》的較量。這兩部劇製作都精良,但從敘事來說正好代表兩個極端,《延禧攻略》不在乎邏輯,一浪高過一浪“爽點密集”,女主如開掛,幾集一次“反殺”。其實這並沒有反宮鬥劇傳統套路,還是打怪更新模式,只是更強調“快節奏”。

《如懿傳》的主創在創作表達上有追求,這挺好,但一虐到底,也就沒有了觀眾期待的“爽點”和代入感。

傳統宮鬥劇例如《甄嬛傳》《羋月傳》《武媚娘傳奇》,大女主在不同階段會換不同款的“情人”,以便女性觀眾們代入和意淫,也會先虐後揚最後成為“女皇”來形成“高潮爽點”。《如懿傳》違背了觀眾對宮鬥劇的首要定位和需求,那就是“爽”。但是,不可否認它依然是網劇中僅次於《延禧攻略》的爆款,且藝術品質高於《延禧攻略》。

展望2019

未來三年,衛視劇場的關鍵詞應該是“重大宣傳期”。新中國成立70周年(2019),小康社會建成之年(2020),以及建黨100周年(2021),必然帶來節點劇、獻禮劇的“衛視一片紅”。作為逆反需求,影片網站的“爽劇”也會有更大市場,只是最流行的題材類型可能又得換,不一定是宮鬥劇。

當然,影片網劇最大的趨勢應該是短劇當興。這一短劇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單集時長短,這是填充碎片化時間和移動互聯網趨勢的市場需求,講究善抓話題,善造段子,善玩形式;

另一個方面是集數少,但時長會加長,多是時長60分鐘一集,但集數見好就收,不會注水來解決集數,集數來消化成本。

正劇需更強調創作

正劇回歸、現實主義回流這一趨勢下,因應而生的影視劇創作,最可能出現的典型問題是:所謂的“現實主義電視劇”掛羊頭賣狗肉,屬於披著現實主義“外衣”的懸浮劇,即劉和平老師所批評的“商業上的投機”和“內容上的虛無”;其次,就是主旋律劇的“低級紅、高級黑”,不尊重戲劇規律,創作手段低劣,將正能量基調的電視劇拍成傳播效果不佳的圖解劇,最後卻歸因為主旋律題材的審查限制。

現實主義缺佳作,鐐銬不一定來自審查制度。影視劇的工業化、產品化,這些年被反覆提及,連編劇工種都如此。但是,連編劇都公司化,真是創作需要,還是商業所致?

電視劇當然是工業化的產品,但從劇本變為拍攝台本之前,筆者一直相信作品屬性必須大於產品屬性。

團隊化作業或許可以應付偶像劇、類型劇的劇本生產,可以批量複製出良品。但尤需思考和沉澱的現實題材和歷史正劇,就越不能適用。

好萊塢的工業化,也主要是生產機制和製作流程。試播集依然會給製作人、編劇足夠的創作空間,只要證明觀眾買單,可以說既給創作最大空間又最市場化。

相反,國產劇多是一錘子買賣,一方面迎合觀眾,卻又全都是揣測。另一方面,因為創作帶來不確定性,所以大數據推導出了大IP加大流量加大製作等於成功大劇的模式,但是,影視劇卻不是賣給過去的市場,是拍給兩年後的市場。

在正劇和現實主義作品創作中,被提及最多的問題是尺度和力度。文藝作品不是獻言獻策,不需承擔“解決問題”的功能。也正因如此,因其傳播,也就尤其需要講究尺度和分寸。輕了,一地雞毛不痛不癢。重了,曲高和寡,乃至沉重暗黑。

筆者認為要獲得最廣闊的創作空間,可能最討好的方式是“於無聲處聽驚雷”:其一,“無聲處”指的是避開大人物,“大”是陷阱,政府都不知道如何給某些歷史人物下公開定論呢,這不是戲劇該做的事。從小切口、小人物、小事件入,但一葉知秋。“聽驚雷”是指深度和力度,但不一定擊穿。例如《我不是藥神》直指“看不起病”的問題,但又始終保持克制。現實主義要有深度,但濃度需要恰當。

短劇化必然成為影片網站的趨勢

傳統電視台播劇一直是TO B即收視率或流量換廣告的商業模式,這種模式下一旦播出效果好,平台方、製作方、廣告方會想辦法一起拉長集數。同樣,因為無法對劇本有專業判斷,在預售的基礎上,廣告商會更多看重主創的大眾知名度,例如大IP+流量明星。儘管這兩點可能都會傷害內容本身,卻是難以根除的死結。

如果讓一個觀眾為之付費,要求會不同。影片網站付費劇探索已經很長一段時間,但一度只是跟一線衛視周播劇場一樣,變為衛視黃金時段消化庫存大劇的“後晚間劇場”。2017年的《琅琊榜2》、《軍師聯盟》、《九州海上牧雲記》,包括2018年的《如懿傳》、《延禧攻略》,雖品質不錯,但依然是傳統“流量劇”的套路。

還有一個不那麽起眼的新創作趨勢:5集《東方華爾街》、12集《無證之罪》,這種美劇式的季播劇開始風起雲湧。這種集數和時長是傳統電視台不敢嘗試的,卻是影片網站可以隨意容納的。當然,隨著移動互聯網、觀看碎片化的趨勢,《生活對我下手了》這種時長較短的短劇、豎屏劇也會蓬勃發展。

筆者一直相信:國產付費劇的方向應該是高度類型化的美劇,而流量劇的對標應該是韓劇、日劇。同時在中國,正劇的播出平台必然會以衛視平台為主,因為電視台是國有部門,但也因為如此,政府也遲早需要承擔起給予衛視傾斜性扶持的責任。當然,現實主義話題劇在網絡播出市場還是會作為一種類型更好地存在。

國產科幻劇“破冰”應該很快會來

雖然都是出自斯皮爾伯格之手,雖然都有世界觀,但《人工智能》、《頭號玩家》明顯代表科幻題材兩種方向。《頭號玩家》即使放在好萊塢,也屬於隻該電影做的“硬科幻”。而《人工智能》很明顯可以適用於電視劇,科幻只是一個世界觀設定和故事大背景,它最終的故事核是具有社會倫理和人性探討的情感。

反例,美劇《西部世界》以機器人覺醒並逐漸有了“主觀能動性”為核心設定,但它情感只是浮於表面,最終在騰訊影片的播出效果是只有高口碑,觀眾並不廣譜。

國內沒有成功的科幻劇,當然問題不在“不言情”,恰恰相反,備受推崇的“軟科幻”通篇只是在談情。

這裡頭問題很大:其一,作為科幻劇,也許可以不需要科幻世界觀作時代、人物、故事的基礎背景,但連最基本的科學邏輯和常識都沒有,與其說科幻題材還不如說異能題材;

其二,通篇只有很“懸浮的愛情”,這種情不但不可信,而且不是科幻題材所最需要去探討的具有社會倫理人性思考的情感。故事從一開始、人物從一出場,觀眾就不但不信服、不代入、不感同身受,先入為主地產生這是“爛劇”的定論和“排斥”的觀感,那麽,如何言情都不會有好效果,還不如純粹去做一個偶像劇,起碼觀眾不會先天排斥。

當然,政策鼓勵,市場有需求,科幻劇這塊空白遲早會被佔領,但“雅俗共賞”的成功科幻劇應該來自於扎實的科幻基礎背景設定與有社會倫理探討的情感相結合。

影片網站肯定利用自身的審查優勢,做上不了星的題材去進行“台網競爭”,台網互動也還是要分清誰為主導。即使審查標準統一了,網劇也是等於後晚間的播出尺度,還是比“古裝有限額、許多題材受限、節點必須播獻禮劇”的衛視黃金檔劇場寬鬆許多。

【文/老鄧】

The End

出品 | 北京獨舌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監 製 | 李星文

主 編|楊文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