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反覆腹痛噁心,肝的問題:增強CT看見肝內有結節,是什麼?

患者信息

女性,71歲。1年前因反覆發作性右上腹脹痛,向右側腰背部放射伴有噁心、嘔吐,無畏寒、發熱,無黃疸,就診於當地醫院,診斷「肝臟多發佔位、肝臟多發性轉移癌;膽囊結石伴膽囊炎」;給予對症治療後癥狀緩解。體格檢查:右上腹壓痛可疑,余未發現陽性體征。實驗室檢查:肝、腎功能正常,AFP、CEA、CA19-9均在正常值之內。B型超聲:①膽囊結石伴膽囊炎;②肝臟多發性佔位。

影像檢查

小編留言:這些患者是別人的,但這些癥狀你工作中也可能會遇到,學習才是前進的唯一路徑,有思考才有進步哦!

01

最後的結果

肝海綿狀血管瘤(腹腔鏡下取肝臟病灶活檢病理)

02

影像表現

CT增強掃描動脈期見肝內多個結節狀稍低密度灶,部分病灶有明顯強化;

門靜脈期不同層面顯示多發低密度灶不強化,與正常強化的肝實質密度差增加使病灶顯示更加清楚,較大病灶內有點狀鈣化;

平衡期病灶內似有結節樣輕微強化,邊緣強化;

延遲16分鐘掃描肝內部分病灶呈低密度,部分病灶呈等密度

病例要點

1.本例1年前曾因肝臟多發性佔位考慮「轉移瘤」,但臨床沒有其惡性病的癥狀和體征,也沒有發現其他臟器惡性腫瘤徵象。

2.實驗室檢查腫瘤指標均在正常範圍。

3.CT增強掃描肝內多發大小不一的低密度灶,部分灶內鈣化,增強早期無強化,靜脈期和延遲掃描病灶強化程度不一,延遲16分鐘病灶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充填,符合不典型血管瘤的CT表現特徵。

肝海綿狀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 of liver)為肝臟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屍檢率為7.3%,佔肝臟良性腫瘤的84%。本病多發於30?60歲,女性的發病率是男性的4.5?5倍。腫瘤多為單發,多發者少見,病灶膨脹性生長,位於肝臟左葉或右後葉。4.5%?19.7%的瘤體破裂引起急性肝內或腹腔大出血。病灶向肝外生長僅有狹窄的基底或蒂樣與肝臟相連的稱外生型血管瘤。

1.臨床表現:

1)癥狀:瘤體較小者一般無癥狀;瘤體較大者壓迫鄰近器官(肝及胃、十二指腸)導致上腹部飽脹不適、噯氣、腹痛等。

2)體征:多無陽性體征,瘤體較大時可捫及,上腹部腫塊與肝相連,表面光滑,質地柔軟或中等,有囊性感及不同程度壓縮感;極少病例可聞及血流雜音。

2.B型超聲:典型表現為邊緣清晰、均質強回聲佔位灶,後壁聲影增強,中心可有低回聲區。

3.CT表現:

1)CT平掃:肝內圓形、類圓形境界較清晰、稍低密度佔位病灶,大於4 cm的病灶內多見星狀、不規則狀更低密度區,2%的病例瘤內見鈣化,形態不定。

2)增強掃描:

(1)動脈期病灶邊緣圓弧形或結節狀高密度強化,靜脈期強化區進行性向中心填充,平衡期和延遲掃描病灶呈高密度或等密度充填,完全充填時間常大於5分鐘。

(2)較大病灶中心無強化,形態與平掃所見的更低密度區一致。

(3)可顯示粗大的供血動脈和畸形肝靜脈。

(4)多發性血管瘤大小、形態及強化程度多不一致,病灶內可有點狀鈣化。

(5)小於2 cm的病灶中心和邊緣可同時完全強化。

(6)外生性血管瘤:瘤體2/3凸出於肝輪廓之外,僅有狹窄的基底或蒂樣與肝臟相連的稱外生性海綿狀血管瘤,CT增強表現特徵與肝內血管瘤相同。

(7)極少數病灶在增強掃描動脈期、靜脈期均無明顯強化,密度仍低於正常肝組織。

4.MRI檢查:

1)T1WI為均勻低信號,T2WI呈均勻高信號。隨著T2WI回波時間的延長,信號強度增加,稱為「燈泡征」。

2)動態掃描:腫瘤邊緣結節狀對比增強,逐漸向中心充填形成高信號腫塊。

鑒別診斷

1.轉移瘤:①多有消化道惡性腫瘤病史。②實驗室檢查常有陽性結果檢出。③有明顯的惡病質,而本病例沒有上述病史和臨床徵象。④有時單憑影像表現難以鑒別,但延遲掃描,特別是7分鐘以上的延遲掃描對不典型血管瘤的診斷有重要意義。

2.肝上皮樣血管內皮瘤(EHE):是一種罕見的血管源性低度惡性腫瘤,發病可能與過多服用避孕藥或長期服用免疫抑製劑有關。CT表現肝臟多發類圓形低密度,病灶中心密度更低,20%的病灶有鈣化。本例與該病有諸多相似表現,CT增強延遲掃描EHE病灶中心強化較本例明顯,還應結合病史等綜合分析。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

關注醫侃(yikantime)

微博:@醫看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醫看」醫生問答平台!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