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如何本金不虧損年化收益4%-5%?銀行理財且買且珍惜

  厭惡風險的投資者如何理財,盡可能本金不虧損的條件下,獲得4%~5%的年化收益?究竟有哪些產品可供選擇?近兩年,選擇範圍大多集中在銀行理財、貨幣基金,但巨集觀、市場、監管等新環境下,穩健型的理財產品,哪類更有競爭力?資管新規將至,什麽產品才是較好的投資工具?

  銀行理財且買且珍惜

  據了解,目前穩健型理財的投資工具,包括公募基金(如貨幣基金、債券基金、短期理財基金)、銀行理財產品、固定收益產品(如國債等)、存款類產品等。設定持有期限為兩年,究竟該選擇哪些產品呢?

  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高雲鵬表示,首先,存款類產品和持有到期的國債是無風險產品,以銀行和國家信用做背書,但是收益率較低,往往不能跑贏通脹;再者,債券基金分為純債基金、普通債基、轉債基金等,雖然是較低風險產品,但並不能保證本金的安全;還有,貨幣基金和銀行理財產品因流動性好、兼顧收益性和安全性,成為普及程度較高的金融產品。“因此,對於虧損零容忍且對收益有一定要求(年化收益率4%~5%)的投資者而言,可以選擇的範圍較窄,比如貨幣基金和銀行理財產品。”

  記者也發現,從收益情況來看,目前國債裡面只有3年、5年期的能達到4%左右的收益,時間長,性價比不高,並不吸引投資者。而債市剛經歷熊市,雖然債券基金類型較多,但收益有波動,而且這兩年是加息周期,未必能達到要求。現階段想要賺取“穩穩的幸福”,關注貨幣基金、銀行理財的投資者相對較多,投資期限長的投資者,可以選擇短期理財等封閉性產品。

  北京某國有商業銀行私行人士稱,銀行理財的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目前收益比較有競爭力,但是存在兩個問題:一方面這類產品期限較長的才收益較高,卻不如貨幣基金靈活;另一方面儘管沒有出過太大問題,但確實不保本、有風險。

  “我覺得從資產配置角度來說,現金類的資產排第一位,所以活期存款、貨幣基金肯定要有,可根據個人需求來定;然後,定期類的理財產品,如果資金量不是很大,可以看銀行的非保本浮動理財,雖然未來規模可能縮減,但現在還可以買;另外,如果資金量達到上百萬,可以考慮信託產品;當然如果還有一小部分資金願意博取高收益,可以適當配置權益類資產。”該私行人士表示。

  剛兌消失後

  買哪些產品更好

  隨著資管新規新時代的到來,理財將向淨值化產品轉化,保本保收益逐步消失,在這種情況下,該如何挑選穩健類的產品?

  高雲鵬認為,資管新規要求金融機構對資產管理產品實行淨值化管理,打破剛兌,且按照“新老劃斷”原則對已設立產品設定過渡期,逐漸平穩過渡。資管新規對信託和銀行理財產品產生較大影響,信託和銀行理財將不再“保本”,面對投資者的“保本”需求,短期或將有其它金融產品替代,但長期來看,投資者還需調整投資習慣及思路。

  “資管新規中規定過渡期後將不得再發行或續期違反規定的資產管理產品。銀行未來不能發行保本型的理財產品,理財產品將和公募基金產品一樣,每日淨值出現一定幅度的波動。

  但前述北京私行人士則坦言,現在保本理財的收益率很低,屬於銀行表內理財,非保本理財在銀行表外運行,收益較高,“未來這些銀行理財要規範,但相信規模也是慢慢縮減,對投資者影響不大。目前一些銀行都在申請設立資管子公司,以後可能將銀行理財產品、客戶轉移過去。”

  近期市場上有種說法,資管新規以後,銀行結構性存款或將代替保本理財。據記者了解,結構性存款是在普通存款基礎上,運用金融衍生工具(比如遠期、掉期、期權或期貨等),將投資與利率、匯率、股票價格(股票籃子價格)、商品價格(石油、黃金等)、信用、指數(股價指數、商品價格指數)及其他金融類或非金融類標的物掛鉤的金融產品。其基本結構是“存款+期權”,一部分是存款產生的固定收益,另一部分是與標的資產的價格波動掛鉤的浮動收益,就是在基礎收益之上有望獲得更高收益的可能。

  高雲鵬解釋,為防止存款流失(由原偏保本型的理財產品吸納的部分存款),各家銀行紛紛采取措施挽留存款,銀行結構性存款是其中一種。“根據資管新規,金融機構新發產品需采取淨值化管理,因此當前銀行在售偏保本型的理財產品減少,結構性存款成為新寵。但結構性存款仍面臨較多問題,如其本質是存款還是理財,儘管銀行給出了自己的劃分,但監管尚未表態,因此銀行結構性存款未來是否會成為替代產品,仍有待進一步觀察尤其應關注監管機構的意見。此外,結構性存款的‘結構’是否真的存在,掛鉤衍生品的風險如何判定並控制等,都影響著未來該產品的發展。”

  前述北京私行人士也表示,一方面,結構化存款要付出衍生品的成本,比如期權的保證金等,所以收益不一定有那麽高;另一方面,還需要判斷掛鉤標的的未來走勢,如果看對了,才可能獲得較高的收益。

  另外,需要提醒投資者的是,儘管貨幣市場基金風險很小,在各大銀行都列為低風險投資者的首選,但實際上,今年以來,監管機構對貨幣市場基金的估值方法提出新的要求,新的估值法或將加大貨幣基金淨值波動,因此,買入貨幣市場基金同樣存在風險。

責任編輯:楊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