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食療」欺騙了多少中國父母

簡短總結版請移步文末

我的朋友圈:何以解憂,唯有吃喝。

我媽的朋友圈:何以治病,唯有食療。

相較於直男的萬能神器「多喝熱水」,在我們生病時,爸媽總能想出各式各樣千奇百怪明明八竿子打不著但硬生生拐個彎非說能治好你的病的食療方法,簡直神奇。我們姑且將之稱為「民間飲食療法」。

無所不能的飲食療法

「冬吃蘿蔔夏吃薑,不要醫生開處方。」

在「養生專家」們的介紹中,蘿蔔「無所不能」,既是美味食物,又是治病良藥,功效堪比人蔘。

然而,分析一下蘿蔔的成份,就會發現,和其他蔬菜相比,蘿蔔並無什麼過人之處。和綠花椰菜比起來,綠花椰菜在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和維生素方面基本完爆蘿蔔。

100克的白蘿蔔中,僅含蛋白質1.1克,碳水化合物2.63克,膳食纖維1.4克,鈣27克,鋅0.13克,維生素C為29克。

有種說法叫「蘿蔔賽人蔘」/ 視覺中國

在各種養生食療觀點中,蘿蔔還被賦予「抗癌」的使命,因其含有「抗癌物質」、「痛風勊星」——蘿蔔硫素。

然而在加熱烹煮過後,能被人體攝取的蘿蔔硫素微乎其微,況且其抗癌和治療痛風的效果也有待驗證。

除了蘿蔔,薑也是當之無愧的食療「明星」之一。

在中國民間傳統食療理論中,薑成了「治百病」的神器。生薑熬水,或生薑混搭紅糖、大蒜、蔥、酒、雞蛋等熬製成的湯水,服了就有奇效!小到健胃消食大到防癌抗癌,幾乎無所不能。

但事實是,目前的研究僅能證明,薑在治療原發性痛經、緩解孕吐以及化療引起的嘔吐方面可能存在有效性。

一言以蔽之,薑可能可以緩解孕吐,至於其他功效,有!待!商!榷!

在日常的烹飪方式和飲食結構背景下,薑的營養成分對人體每日攝入量的貢獻,少到可以忽略不計。 所以,這位「食療明星」,也許應該褪去光環,乖乖地回到廚房,做個辟味除腥的烹調配料。

天然的,一定是安全的嗎?

食物為我們提供營養物質,營養物質能夠維持我們日常的生理活動,對疾病也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注意這裡指的是「預防」而不是「治病」,食療最大的罪過在於這個「療」字,這讓很多不明所以的人以為食物真的能夠治病,讓很多養生大師、商家有機可乘。吃著沒事也就是浪費點錢的事,但是有些食療還對健康有害。

不少人生病時選擇「食療」,而不選擇吃藥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堅信著,是葯三分毒,而「食療」要安全得多。

然而,事實是,天然食材裡也可能含有對人體健康存在潛在危害的藥理活性分子。

蟲草花燉甲魚,這種煲湯被認為最是大補 / 視覺中國

在過去的20?年裡,已有大量病例報告記錄了民間「食療藥材」與處方葯相互作用後引起的不良反應。

一篇來自《英國臨床藥理學雜誌》的論文記錄了甘草可能引發低鉀血症和高血壓等不良反應,而這些不良反應在與常規藥物的相互作用下,還會變得更加嚴重。

圖片來源:李翠蘭等,青島市第二人民醫院,《甘草引起的低鉀血症》.

有些食物在和常規藥物的共同服用時,不良反應還會變得更加嚴重

銀杏會降低服用奧美拉唑洛賽克(治療消化道潰瘍)或甲糖寧後的血葯濃度,影響療效。

高麗參(紅參)與治療抑鬱和緩解心絞痛的藥物苯乙肼互相作用,引起失眠、震顫和頭痛;

家喻戶曉的「補品」人蔘,亦有相關的副作用案例報導,包括服用後出現緊張、震顫,複發性抑鬱症患者躁狂發作,崩漏和過敏反應,包括全身蕁麻疹和呼吸困難。

耽誤治療

食物不可能成為標準醫療療法的重要替代品。

所謂食療,目前只能是作為一種效果尚未明確的「疾病預防」措施,或是嚴格監控下的一種輔助性治療手段。

自行選擇「食療」而放棄正規的治療,將很可能造成致命的後果。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雜誌(JNCI)的一項研究發現,隻接受了替代醫學治療的癌症患者,比手術、化療、放療、內分泌治療等常規癌症療法的患者的整體死亡率增加了1.5倍。

2017年,長沙首屆葯食同源功能性食品成果展 / 視覺中國

相比標準的醫療療法,替代療法使乳腺癌死亡風險增加4.68倍,肺癌死亡風險增加1.17倍,結直腸癌死亡風險增加3.57倍。

堅信「食療」者,反被「食療」所害,這可能是一些患者沒有預料到的後果。

民間食療大多是口口相傳的「偏方」,胡亂搭配些食物熬了一碗湯,喝完後病好了。

為了治病,已故患癌女博士於娟和其他兩位病友滿懷希望來到所謂「楊神醫」家中,「神醫」宣稱「飢餓療法」有治療癌症的奇效,三位病人每天隻吃芋艿和葡萄,而這種神奇療法最終卻導致他們病情惡化,想要救治時已經為時已晚。

所謂的「食療」,在沒有經過臨床試驗(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統計驗證等)研究的情況下,並沒有關於最大安全劑量、適當的治療持續時間、過量的後果和藥物相互作用等方面的指導,其有效性仍然存在不少疑問。

很多慢性病都是吃出來的,這讓很多人以為慢性病是不是也可以吃回去?吃藥是不是意味自己就沒救了?

所以這類《高血壓吃點宣稱能「降壓」的蔬菜就能好》、《糖尿病吃點「玉米須」就能降血壓》這類食療有奇效的文章就頻頻出現在爸媽的朋友圈裡。

告訴爸媽,食物終究不是葯,食物不能治病,不及時治療病情反而會加重。

如何判斷這類文章?

1.吃了就能好的文章不要信;

2.在下面宣傳產品文章的不要信;

3.作者部門、頭銜看上去很玄乎的要小心。

全面性飲食、均衡營養才是王道。讓食物回歸食物本身,飽腹充饑、解饞發胖,就不要賦予它額外的重任了。

編輯:林雪夢

一個小總結:

1.食物只是食物,飽腹之餘不要想著它還能治病。

2.食物中同樣含有對人體健康起潛在危害的藥理活性分子,某些「食療藥材」與處方葯相互作用後可能會引起不良反應。

3.食療,目前只能是效果尚未明確的「疾病預防」措施,或是嚴格監控下的輔助性治療手段。有病,還是要採取正規治療方法進行治療。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