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外感不治,何以治急危重症

播放GIF

小編導讀:

我們說張仲景是大家,因為他發明了六經辨證,明晰了疾病的傳變規律,為我們辨證論治提供思路。疾病是動態發展的漸變過程,我們的先輩提出醫者要「善治者治皮毛」,「上工治未病」,並非字面上的意思那麼簡單,其實還有更深刻的含義。

我們思考一下,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一直在同疾病進行鬥爭,在鬥爭中總結經驗,逐漸形成了醫學。請問:哪一類疾病最常見?發熱類、感染類疾病最常見。《傷寒論》序言中,仲景說:「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可見外感類疾病對人類的威脅有多大。中醫學也一直高度重視外感類疾病的治療,如傷寒、溫病都是如此。在明末清初溫疫流行,大批的醫學家投身於此,吳又可在實踐中著成《溫疫論》。

對於發熱類、感染類疾病,西醫強調的是抗感染治療。中醫對於發熱類疾病,強調首辨外感內傷,外感內傷就是經方的表和裡。中醫診斷需要審症求因,要根據疾病的癥狀表現,從而反推患者感受的是六淫中的哪一種外感邪氣。中醫病因學的外因是外感六淫學說,邪氣侵襲人體,由外而來,首先侵犯的是人體肌表。邪氣從外侵襲人體,首先表現為表證,也就是邪在皮毛腠理這一層次。

扁鵲見桓公的故事我們都很熟悉,扁鵲說: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侯不信,疾病逐漸深入,最終病入膏肓,不治身亡。

這個寓言,其實也深刻地反映了兩層意思:第一,疾病的發病過程是由表入裡、由輕到重,由淺入深的。第二,扁鵲說:「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說明不同病位的治法是不同的。

所以,《漢書·藝文誌》中,關於經方定義,有這樣一句:「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辨疾病病位的淺深,就是這個道理。疾病病位比較淺,外邪初起時以表證為主,溫病學派稱之為衛分。如果邪在表,不能妥善地治療,等到邪氣日漸深入,回天乏力,扁鵲也無可奈何。這也是《黃帝內經》所謂:「善治者治皮毛……治五臟者,半生半死也。」

因此,醫者要「善治者治皮毛」,要善於治療感冒發熱這類表證,只有外感疾病應手取效,在遇到複雜疾病的時候,我們才會更加胸有成竹,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外感不治,何以治急危重症?

學六經辨證、求解經方疑惑,這本書或許能幫到你~~

播放GIF

《胡希恕經方醫學:六經入門講記》

(點擊封面,立即購買)

六經,是《傷寒論》的思想精華,如何更好地理解與應用,是當代中醫人的追求目標。

本書作者學習「胡希恕經方醫學」十餘年,致力於胡希恕經方醫學體系研究,堅持六經辨證,並與業內同道不懈努力探討經方六經實質,有所得,有所悟,整理成冊。

播放GIF

▼ 往期精彩回顧 ▼ 史上最全的《傷寒論》葯對大集合!按功效分好類了,快收藏!如何辨明六經病?秘而不宣的人迎氣口診脈法,學會了必有大用處

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歡迎轉發給更多的人。您的轉發、點贊和評論是我們前進的動力。

版 權 聲 明

播放GIF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