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阿里516億納稅額背後:軟糖還是硬核?

2019年年初以來,阿里集團幾乎每個單元的年度活動、業務似乎都做了前置,定了基調。2020新財年第一天,我以為它會釋放業務層面的信息,結果它發了一個與螞蟻金服綜合的2018年納稅數據:516億。

我想,除了突出經營誠信、社會責任及形象塑造——一種軟性的糖果之外,它應該還有更多間接的價值渲染意圖,涉及成長性、發展路徑以及變革中的商業模式等。而後者,更像是硬核,很大程度上,能回擊許多爭議與質疑,有利於更大範圍的探索,並吸引資本市場關注。

就讓我們從納稅數字開始說。阿里集團、螞蟻金服納稅516億。這是2018年一個自然年數據。

阿里創立時,馬雲當年喊出未來每天納稅100萬的目標。而2003年,阿里日入100萬,2004年每日利潤100萬,2006年實現了目標,納稅100萬。而從2013年70億開始,它更是成了中國互聯網業納稅龍頭:2014年109億,2015年178億,2016年238億,2017年366億。

2018年,阿里集團納稅較2017年增加150億。

納稅額通常主要包括兩大部分:服務業的基本稅負(基於收入);所得稅(基於利潤)。其他雜稅佔比較小。過去幾季,阿里集團有效稅率(不含股權獎勵支出,投資收益/損失和投資減值),大致在20%-24%之間。

顯然,因涉及營收、毛利,納稅額的提升,首先能反映一個公司業務面的成長性。

重新貼兩組自然年的舊數據,能看到一個如此體量的企業,還保持著一種速度:連續四季,營收分別為619.32億、809.2億、851.48億、1172.78億;淨利為66.4億、 75.6億、200.33億、330.52億。

能看出,除去年Q3(自然年)營收增幅回落明顯外,另外三季都非常強悍,尤其單季營收首度過千億的一季;淨利變化略有參差。但後兩季明顯加速。再結合營收,內在一定有結構性變化。是的,若純看營收與利潤,電商類平台通常更多體現為綜合的人口紅利優勢,雖也能分解為多個指標,終歸還是很粗放的。

當外部宏觀環境發生變化後。就要更多看納稅額、營收及利潤背後的一些結構性變化。

一種動向來自阿里內部業務版圖的升級與重構。

電商仍是大頭,但本地生活服務、阿里雲智能、娛樂、菜鳥們都開始有明顯的規模化。阿里營收來源日益多元。而毛利貢獻雖然同樣是淘系,其他單元還有不少虧損,但代表著未來利潤高地的2B業務綜合平台阿里雲智能,虧損已大幅收窄。2019年以後,會更明顯。

當然不能忽視新零售驅動。同樣的營收與毛利之下,順應消費升級有生產方式變革趨勢而融入線下且不斷下沉的淘系,才是整個阿里結構性變化的內在力量。阿里已不是傳統電商了。考察它,C端需要看新增用戶空間分布、日活、時長,B端需看品類與品質變化、新增商家分布,同時還要看用戶與商家的溝通方式及頻率。

更不要忽視組織架構的變化。它是各種要素發揮效能的關鍵,屬於底層的結構性力量。2018年以來,阿里這方面調整頻次越來越高。它已進入組織管理驅動變革、驅動發展的階段,這將是它未來較長周期的一大特徵。

二是阿里集團的商業模式變化。

這重變化比上面的維度更容易被人遺忘。

516億納稅額,出現在阿里面臨巨大挑戰的周期,殊為可貴。2018年,用“高速換胎”形容阿里一點不為過。最直接的壓力就是電商主業增幅放緩,變現方式面臨重塑。阿里需要在城市之外以及國際化維度重新激活成長性。這涉及到整個淘系平台的改造,以及阿里集團在整個產業中的定位。

過去說阿里是B2B2C或者S2B2C的模式,今天從入口看,C2B的形態更濃。這得益於淘系一個階段的成功改造。當然,整體來說,它仍需要內部淘寶、天貓的進一步協同甚至融合。

6年前,馬雲還提過“雲+端”戰略。它其實是阿里整個架構產業定位的描述。今日所謂作業系統,更多是它的明晰化。當然,隨著2019年年初ONE商業大會上A100計劃的落地,阿里已經變成一個高度積木化的商業組織。當許多公司不斷強化2B或者2C的時候,阿里其實已經先人一步完成了兩者的一體化改造。

但若進一步歸約,巨頭的真實競爭力,仍在於技術與數據層面。前幾年,提到這倆要素,雖有“一切數據業務化、一切業務數據化”實踐,仍還有比較模糊的地方。2018年,阿里最大的產業功勞就是,它終於讓整個行業真正感知到這底層要素的魅力。本地多家同業的表達,似乎都在複製它的語言。

這也是整個數字轉型深化的基礎。阿里已成為靈活的新型基礎設施力量。雖然“基礎設施”這個詞多少有些敏感。

剛才提到了變現方式的壓力。2018年,在分析淘寶變革時,我曾斷言,它會對阿里變現方式尤其基於搜索的數字廣告帶來衝擊。此刻它正轉換為基於商品運營的信息流服務。但這仍還不過現階段的形態。阿里未來更穩定、更普適的獲利途徑,將會依賴它不斷依托自身場景沉澱下來的技術、數據化產品以及面向諸多行業乃至社會的解決方案。阿里的技術公司特質將進一步凸顯。未來的數字行銷服務,將只是它的一種變現方式而已。這裡有阿里集團變革的勇氣。它確實正在走出舒適區。

這是2018年阿里給我最深的印象之一。這種模式的變化,也是阿里從粗放的規模化走向複雜經濟學,然後又從複雜走向簡潔模式的體現,整個組織由此變得更專注,也更有效能。

三是生態體系日益豐富。

516億只是阿里與螞蟻的實繳稅額,平台的部分規模更大。2017年,阿里直接貢獻稅收366億,而生態上下遊納稅額度超過2900億。而2017年全國稅收收入為144360億。

這背後,顯然有阿里生態帶來的納稅群體與納稅額的提升。

說到納稅群體的變化,這裡有一個例子。ONE商業大會上,有人問逍遙子,說淘寶平台上的商家,跟過去的小微企業似乎不一樣了。逍遙子說這是非常好的事情,因為他也看到了不同的創新主體,包括各種達人、普通民眾的參與。

這個視角裡的阿里,不獨創造了無數的就業,甚至創造新的行業,更是解構了過去死板的社會階層結構。古代社會,舉孝廉、科舉、行伍屬於普通人打破社會天花板的通路,但門檻、成本其實很高,而且有太多不確定性,商人群體雖然屬於常態,一直就有,但它整體備受歧視。阿里的價值,在於持續打破這種結構,形成新的機制。無數的普通人,獲得了尊嚴,整個社會的變得更民主、平等了。

這背後,得益於阿里開放的生態,以及日益歸約為技術與數據的力量。相比19年前甚至IPO前,阿里擁有更大的產業賦能、社會賦能、協同全社會的價值。作為全球最大的數字經濟平台,它關聯著幾乎所有行業,而每個行業又都有獨立的價值鏈。阿里看去體量已大,相比整個商業社會,它更像是一個“四兩撥千斤”的舞台。過去談到阿里,我還習慣將它當成商業組織,現在我更願意將它視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力量。而阿里的競爭力,確實也在於它的文化。

此外,納稅額背後,阿里生態價值還有數字經濟的綠色特徵。與那種壟斷行業相比,它的納稅額並不高,但更符合新商業文明的訴求。這裡面,不是因為它不從事製造,而是它的超級協同力量。相比那種環保型的綠色改造,我更看重它大幅降低社會總交易成本的能力。2016年雙十一,我寫過這麽一段: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還從來沒有哪個單一組織具有阿里這種統籌全球商業要素的能力。雙11,它讓整個社會各種資源流動起來,高效撮合了需求。”雖然說的是雙十一,但我認為,它同樣適合常態的平台運作。許多同業,垂直或者綜合性的,可能局部比它有效率,但若考量整體,我以為沒有一家能匹敵它此刻的價值。

這正是我們對於516億納稅額背後的阿里價值的解讀。

當然,我們開頭也提到它能回擊許多爭議與質疑,撩撥到資本市場關注,並有利於全球化布局。

你應該看到,最近很多人借王興言論談阿里誠信話題,拚多多與阿里的博弈也開始被進一步被放大。這種話語體系裡的阿里,有被動一面。好像它已成為諸多同業OTT的對象。

516納稅額,這數字有什麽作用呢?除了在一個經濟波動周期凸顯企業經營誠信度、擔負社會責任外,它間接傳遞了阿里穩健經營的自信。納稅數字高企,本身也是一種綜合實力的象徵。別說納稅516億,就說營收,中國有多少企業能達到呢?

說到競爭話題,儘管京東、美團、拚多多與阿里多有博弈,但在我接觸的阿里內部人士口中,他們真正對標的公司,至少目前沒有這三個名字。它們與阿里日常的博弈,於阿里自身看來,更像戰術的事,而不是戰略的事。阿里真正對標的應是亞馬遜、微軟、華為、騰訊這類公司。這是去年以來我了解的真實一面。516億裡,也有阿里站在全球看待競爭的視野。

為什麽說,516億,可以撩撥資本市場,並有利於全球化布局?那是因為,它不但可以讓人覺察到數字背後的結構性變化、商業模式、生態的競爭力,更是可以從中看到阿里不斷對自己施壓、創造變化的精神,高企的納稅額也是一種鞭策與自驅動。至於全球化助益,我想,除了迫使自己不斷強化覆蓋外,在海外主流市場,納稅本就是一種誠信經營的符號,足可建立一種長遠的信任,有利於業務的持續落地。

516億,一個數字,既是軟糖,也是硬核。它標誌著,2019財年的阿里,注定迎來一個風雲變幻的節點。

誇克,最小的粒子,微末的洞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