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上市公司23.4億買到手的,到底是怎樣的“自媒體”?

文|西坡

又見上市公司巨資收購“自媒體”的新聞。

9月11日,上市公司利歐集團披露,擬以現金收購蘇州夢嘉75%股權,交易金額23.40 億元。蘇州夢嘉的主營業務為微信自媒體內容行銷。深交所為此下發了問詢函。

高產量、低原創的公司化“自媒體”

23億多買公眾號——對於這類交易,媒體常冠以“天價”之類的形容詞。而且新聞還會溢出投資圈、股民圈,成為大眾話題。

不就是一些公眾號嗎,怎麽會值這麽多錢?公眾之所以會有錯愕感,某種程度上是被“自媒體”這個詞給騙了。這些公司化運營的公眾號,其實是“自媒體”本義的異化。我們姑且稱之為公司化自媒體。

自媒體,顧名思義,自己就是媒體。一個喜歡寫東西的人,自己注冊個公號,寫給志趣相投的人。但這種“原教旨自媒體”大多只是個人愛好,偶爾有能做大的,也普遍跟資本市場無緣。資本市場看上的,是去人格化的自媒體。這些自媒體的背後不是一個個有強烈自我意識的寫作者,而是一個個面目模糊、可被替換的“小編”。這些小編也不同於傳統媒體的編輯,應該視為普通的公司職員。這麽比較,並不是厚此薄彼,而是說這是兩種物種。

就拿蘇州夢嘉來說,官網顯示,蘇州夢嘉擁有自營媒體账號4000多個。4000多個账號,多少小編打理呢?公告資訊並沒有透露,這也是深交所問詢函的內容之一。但公開資訊顯示,這家公司成立時間不足3年,“從2015年成立初期的10名員工,增長到了目前的近700人”。這700人不可能都是小編,也就是說,一個人手上肯定有好多個號。夢嘉傳媒曾透露,通過使用獨立研發的排版工具以及團隊作戰的運營方式,一個編輯組運營100個公眾號。由此看來,這些所謂的自媒體,既不“自”,也非“媒體”。

這種“團隊作戰”能保證內容品質嗎?有媒體記者統計發現,9月1日—9月11日,夢嘉傳媒旗下粉絲規模最大的公眾號“伴讀書房”共計發布45篇文章,僅有5篇為原創文章,其中一篇因內容違規被刪除,原創比例僅為11.11%。而這,是傳統寫作者最看不上公司化自媒體的地方。

公司化自媒體站在了大眾閱讀的風口上

不得不承認,市面上那些粗製濫造、標題黨、嘩眾取寵的內容,許多都出自公司化自媒體之手。

但是以傳統媒體之間的同行評議來要求這些公司化自媒體,其實有點驢唇不對馬嘴。你批評傳統媒體的某一篇文章,總能找到對應的作者和編輯,被批評的人也願意出來文責自負。

公司化自媒體的小編雖然也有花名,但這個花名不是筆名,只是一個馬甲。今天是你,明天是他,鐵打的公司,流水的小編。

對於公司化自媒體來講,文章不是文章,而是產品。你如果還有文責自負的思維,說明你不適應這個體系。

你跟他談寫作,他跟你談十萬+。你跟他談知識產權,他跟你談十萬+。你跟他談社會責任感,他跟你談十萬+。

從目前的形勢來看,公司化自媒體還是風生水起的,他們趕上了中國的第一次大眾閱讀時代。歐美國家的大眾閱讀是由報紙、雜誌開啟的,我們的報紙、雜誌還在小眾階段就被“自媒體”強行革命了。

我敢說,80%以上的讀者從朋友圈裡看到一篇文章不會管作者是誰,機構是哪家。不都是字嗎?不都是小編嗎?

在注意力經濟時代,既然讀者買账,廣告主買账,就很難說資本天價收購自媒體是不理性的。我甚至不忍苛責永遠分不清媒體、自媒體與所謂自媒體的讀者,一群剛吃上飯的人哪裡會管這是什麽菜系。這不是他們的錯。

我只是希望,人們在精神食糧的消費上,能夠早點“脫離溫飽,奔向小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