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什麼茶文化是重要的?

茶與茶葉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東西。茶是有文化的,茶葉就差太多。茶葉需要有文化才能成為茶。文化即習慣。茶文化就是飲茶的習慣與習俗。

我在清邁考察時發現,清邁有茶林,但茶林周邊沒有喝茶的人,也沒有會製茶的人。那片茶林邊上就是一座有著1300年歷史的古寺,古寺的僧侶不飲茶,信徒準備的物件裡,也沒有茶!他們的辭彙裡,甚至沒有茶這個詞。我們無法跟蹤到他們發音為「面」(音)的這種植物初始來源,在清邁人的生活裡,茶樹只是像其他樹木一樣的樹木而已,砍來當柴燒、當裝飾品。

確實,在我們吃午飯的地方,就有茶乾圍成的樹樁。這讓我想起《普洱府志》上對雲南古六大茶山茶樹的描述,多瘤,粗大的古茶樹榦,被製作成花瓶。稍微細細一點的被製作成手杖。茶樹不同的部位,有著不同用途,由此帶來完全不同的傳統。

古六山那些種下茶園的先人,估計料不到他們的後人會有依靠賣茶而真正走上富裕之路的一天。假如今天他們依舊延續砍茶樹的傳統,也許就會與我在清邁所見一樣。

廣東人愛民兄僑居清邁多年,近年來不忍心看著古茶樹在山裡自言自語,就想改變這一切。但何其難?沒有人會採摘,沒有人會殺青,沒有人會壓製,他為此專門跑到西雙版納去學習製茶工藝,回到清邁後又發現,本來山裡年輕人就少,要找個願意學製茶技術的還真難。

在《雲南古茶園的9種類型》裡我說「古茶園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奇蹟。大自然的力量,信仰的奇蹟,良知的堅守,物種的強大,手藝的傳承,缺一不可。」清邁有大自然造化,有物種,但沒有手藝,也沒有信仰,更談不上堅守,所以有茶樹的地方不一定是茶園,只有與人類發生密切關聯的茶林才能稱為茶園。

從清邁回到景洪告莊的時候,我從大金塔邊去福元昌,驚訝地發現門口招牌上多一個字,大金塔變成了「大金塔寺」了,這裡以前只是一個觀光建築,現在變成了真正的寺院,早晚都有僧人。

我問聶素娥感覺到什麼變化?她說以前都是聒噪的叫賣聲,現在早晚都可以聽到誦經聲。

茶林要有茶人享用才能成為茶園,寺院要有僧侶唱誦才能成為寺院,不然只是樹林,只是一堆建築而已。西雙版納這個地方,有傳承了上千年的茶園,也有綿延不絕豐富多彩的茶俗。

傳統從來不是一天形成的,它需要很多人很多年不間斷地持有。茶業復興第一次在告莊做活動的時候,幾乎邀請了所有認識的版納朋友,他們從各處趕到,發現我們真的只是喝一杯日常的茶。不免有些感慨,這樣的場面他們還以為有公司開業或結婚。

茶業復興確實是想建另一個傳統,認真喝茶,認真聊天的傳統。

事實上,從我踏入這片土地開始,我就把復興茶文化當做己任。每年參與的易武鬥茶會已經成為易武的傳統,另一個區域的茶會同樣徐徐展開,而當年令人擊節讚歎的「阿卡老博」鬥茶會已經銷聲匿跡了。在技法上,老曼峨至今保存著竹筒酸茶的傳統,而在那卡,這門技藝近乎絕技。現在,藤條茶的採摘與養護工藝,只在張家灣、曼糯極少數地方傳承,但以前,這是遍布雲南全境的工藝。上一次被嘮叨最近的易武茶復興運動,居然是以石磨壓餅為主,這難道不引人深思?(作者: 周重林 ,來源:茶業復興 ,圖來源:南茗佳人)

關於普洱茶沖泡,保存等知識,請加南茗佳人高級評茶員個人微號:6480348 交流學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