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性善論or性惡論?生成的“性”無所謂善惡

潘菽先生為中國著名心理學家,首任南京大學校長,是中國心理學工作的主要領導者,中國現代心理學的奠基人之一。他與高覺敷教授一起,創建了心理學史的新分支——中國心理學史,在研究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的意義和方法論上起到了開拓的作用。

在這本《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中,潘先生對中國古代思想中的人貴論、天人論、性習論、知行論等方面進行了細致的辨析。

在中國古代思想中,關於性善還是性惡的問題,有過長久的爭論和思考,在以下這段節選自書中《對兩千年來爭論的性惡性善問題的辯證分析與評釋》一節的內容,可以看到潘菽先生對這一問題的看法。

(1897年-1988年)

心理學家,南京大學首任校長。從事記憶、錯覺、漢字知覺等實驗研究,後來主要致力於心理學基本理論的研究,為中國心理學的建立與發展做了大量基礎性工作。代表作有:《社會的心理基礎》《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研究》《心理學的過去與將來》《心理學的應用》等。

— 書摘 —

性善性惡這個有關心理學尤其是發展心理學的問題,在兩千多年長期的中國思想史上一直是爭論著的一個突出的問題。……絕大多數人,對於所談的“性”總是本著剝削階級的錯誤觀點,采取一種直觀的方式,把它當作一種自明的原理……他們幾乎一致采取的一個基本理解是“生之謂性”或“天命謂之性”。這原是“性”這個詞的本義,也是過去對於“性”的善惡問題的紛紛爭論的一個共同出發點。現在一個首要的問題就是要搞清楚一下什麽叫作“性”。……“生之謂性”的說法有它對的一面,但更有它不對的一面。就是它對的一面也需要分辨一下。如果把“生”理解為“生長”的意思,那才具有合理性。……從心理學方面具體分析考察起來,就可以看到,人所有的特性或“性”可以大概分為兩大類。一類主要是由於身體的生長髮展而形成的,可以說是“生成的”,也就是荀況所說“形具而神生”的結果。這類“性”可以稱為“生性”。……第二類的“性”主要是在生活、實踐中由於學習或受到社會的影響或其他的影響的習染而形成的,也就是一般所說“獲得的”特性。

無論第一類的“生性”還是第二類的“習性”,都是一定的或簡單或複雜的發展過程的產物,絕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既然都是一定發展過程的產物,也就能因一定的發展過程而改變或消失或繼續前進發展,絕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果搞清楚的這些狀況,對性的善惡問題也就可以取得較明確的理解。顯然,生成的“性”無所謂善惡,除非有發展上的缺陷,但說不上惡。這種生成的“性”都隻提供一種可能性來予以進一步的發展以獲得或多或少這樣或那樣的具體實現。這就需要在生活、實踐中的學習、教育或習染。它們所得到的具體實現是怎樣,也就主要取決於學習、教育或習染得怎樣。

不過這時候的具體實現仍可能通過學習、教育或習染來使之繼續產生發展變化,使不好的變好,使好的更好,或者相反。所以,就一般來說,已有的具體實現也並不就成為不可移的“本性”。這是就“生性”而論的。至於習得的“習性”……一般說來也都是可以轉化的。但是,轉化可以有難易的不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