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五台奇聞軼事邊家莊

在與建安相鄰的神西鄉境內有一個村叫邊家莊村,位於神西鄉西南部,地處五台縣最南端,與定襄縣、盂縣(屬於陽泉市)接壤,傳說中的“雞鳴三縣”之地。

邊家莊村緊挨劉家寨村、蘇家莊村、紅山崖村,人傑地靈,風景宜人,物華天寶,歷史悠久。

滹沱河在鄰村坪上與清水河交匯後,流經邊家莊村之北,然後進入定襄縣河邊鎮閻家莊村。邊家莊村氣候乾燥,年平均氣溫15攝氏度,無霜期160天左右,國土面積7.1平方公里,是五台縣地勢最低處,海拔僅624米,峰巒重疊,山高坡陡,風力小,氣候溫和,適宜花椒、柿子生長。

五台邊氏

清中葉時,約1750年間邊成謀創修《五台邊氏宗譜》,1840年由成謀孫邊藩吳第二次續修,1951年由邊奏聯、邊奏鏞第三次續修。

據載:明朝洪武年間,邊氏始祖邊敬由河曲遷至五台,這裡有山有水,適宜居住,祖宗邊敬便在此地定居,取名邊家莊。

自4世起至現在23世字輩排行:(括號中為一輩多字情況)景廷堯永,崇維學如(崇一四章),成來藩關(業文國彥),奏起遠功,定開錫命。2005年由邊新文主編新修家譜擬定24世至39世字輩派語:秉承禹貢,鼎泰璽銘,忠善鴻儒,萬世韶華。本家譜所收錄包括始祖邊敬所有後人,本支及繁衍到五台神西村、耿家會村、定襄縣河南坪村以及山西榆次市、介休縣等村落族人,目前已超過3000人。始祖邊敬的長兄邊勇遷居河北任丘市,至今沒有音訊。次兄邊寧遷居朔州全武營,支系超過3500人。邊家莊支系與全武營支系合起來佔山西省全省約三分之一。設此族譜希望凝聚族人,聯絡兄弟支系,共同繁榮興旺。

五台縣坪上支系《五台坪上邊氏家譜》,1960年邊安棨修譜作序,2003年邊憲章主編續修。傳該支系自洪武年間志亮志寬二兄弟由洪洞圪針溝大槐樹下移至五台縣坪上村。該支系除五台坪上村外,還包括移居於五台雷村、官莊、南北澗等村,山西介休、忻州、岢嵐、右玉,以及山東、河南、河北族人,已繁衍20余世,超過1000人。山西省五台縣坪上邊氏支系字輩:自坪上支系邊氏始祖志寬志亮起至34世字輩派語:志上,玉下,國上,下,朝上,維上,洪上,下,廷上,德上,守上,進上,國下,安上,廣或達上,積上,智上,祥下,增上,掌上,培上,育上,新上,啟下,發上,福上,貴下,旺下,生上,定下,成上,永上,宏上,興上。(符號表示無固定字。)

曹家寨風雲

邊家莊村的正北面,有一座山,名叫曹家寨。隔滹沱河與邊家莊村相望,早年屬於邊家莊村,後劃入定襄縣閻家莊村。邊家莊村居民區與曹家寨之間的距離不過100 米。

曹家寨高出河面約七、八百米,三面環水,另一面伸向閻家莊村。從遠處看,曹家寨上臥虎藏龍,有點像金字塔,又好像一個大肚彌勒佛,頭小肚大,頭部鑲嵌在身體的正上方,看上去十分端正,頭部是一、二百米見方的石崖,全是懸崖峭壁,刀劈斧削,但峭壁上也有許多天然的凹陷之處,可容很多人。頭部以下的山體、土石混合在一起,坡度約為70 度,坡上長滿了樹木、荊棘和雜草,還有農人開墾的狹窄梯田。

從近處看,山勢雄偉險峻,易守難攻,如果站在山頂往下滾石頭,可以一滾到底,勢不可擋,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摧之勢。清朝初年爆發的張還初、高山農民起義,是五台縣歷史上規模最大、歷時最長、影響最大的農民起義,起義軍攻打五台縣城失敗後,其中一支起義軍隊伍就由高山率領退守到曹家寨。

高山,今五台縣東雷鄉西雷村人,西雷村距五台縣城8 公里。據《五台新志·高山傳》載,高山自幼凶悍好鬥、英勇善戰、多謀善斷、智力過人,本為村中無賴,常糾集一班惡少滋事鬥毆,刁鑽耍潑。順治五年(公元1648 年),大同總兵薑鑲叛清起事,各地農民紛紛起義響應,聲勢浩大,太原有50 多個縣城被薑鑲軍隊佔領。當此之時,代州劉遷、郎枋亦聚眾響應,“破凡(繁)峙,圍代州,據五台豆村為巢穴”(《五台新志·李延壽傳》),對五台產生了巨大影響。張還初、高山領導的農民起義,正是在劉遷起義的直接影響下爆發的。當代州劉遷、郎枋的起義隊伍駐扎在五台豆村為營後,張還初終於率眾起義了。同時,高山也率眾起義,與張還初一起投入了轟轟烈烈的反對清朝統治的鬥爭。

張還初、高山起義後,起義軍先後攻下了東建安、槐陰堡、東山、石盆口、柏蘭等很多村寨、堡壘。接著,攻打五台縣城。由於五台縣城地處高垣,三面懸崖,崖下護城河又寬又深,起義軍幾經攻打,不能破城,使“台之受圍期年不解”,但由於起義軍的強烈攻擊,五台縣城“城雖未破,而磚石坍卸,土垣大半傾圮”。由上記述,可以看出當時起義軍的聲勢之大。

當代州劉遷、郎枋及五台張還初、高山起義軍圍攻五台縣城“期年不解”之時,宣府總兵漢軍鑲蘭旗人李延壽奉朝廷之命,前來征剿。

張還初、高山領導的農民起義軍與清兵展開殊死搏鬥,終因寡不敵眾,不得不撤退,“縣城之圍始解”。順治六年(1649年),張還初領導的起義軍撤回到五台縣耿鎮附近的高山摩天寨。高山率領的起義軍選擇了偏遠山區五台縣邊家莊村北面的曹家寨為營,養精蓄銳,訓練士卒,堅持戰鬥,以圖東山再起。

清廷李延壽解了五台縣城之圍後,決心徹底消滅農民起義軍,以報效清朝統治者,所以,仍不甘心班師,遂領重兵,圍攻曹家寨。然曹家寨地勢險要,山勢陡峭,山底狹窄,起義軍佔領了制高點,可直瞰山底,雖一草一木也暴露無遺,盡收眼底;清軍兵力雖多,但難以展開作戰,實無用武之地,所以圍攻數月不下。李延壽苦思冥想,決定改變武力硬攻的策略,“後出重賞,募壯士數人,潛登之”。果然,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這些敢死者“鑿石下鐵錐,系繩索,使士兵如猿猴攀援而上”,又乘夜靜,深入軍營中擊鼓呐喊,起義軍毫無準備,被清兵出其不意,攻其無備,打得大敗。清軍輕而易舉地佔領了起義軍營寨,起義軍士兵多被殺戮,高山被俘。

李延壽看高山有利用價值,就對高山勸降利誘,許以高官厚祿。高山經不住物質利誘,歸順了清朝。

高山投降清廷後,表示將效忠朝廷,就隨李延壽征剿,因功封為參將,後又提拔為甘肅總兵。再後來又從征吳三桂,擔任了四川松潘鎮總兵,受到康熙皇帝青睞,並“賜匾旌之”(據《一統志·李延壽傳·高鼎傳》)

張還初領導的農民起義軍佔據五台縣耿鎮摩天寨後,準備長期堅持戰鬥。李延壽收買高山後,轉而調兵圍攻張還初起義軍,起義軍被清軍截斷水路,渴不得水,饑不得食,但無人投降,最後全部跳下懸崖,以死明志。五台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軍就這樣土崩瓦解。

修路奇人:邊爾旺

由於受經濟、地理條件等因素的影響,行路難一直困擾著邊家莊附近人民的生產生活。汛期河水漲發,有時40余天不得渡,農事違時,公差延誤。

民國時期,邊家莊村出了一位修路奇人邊爾旺,一生矢志修路,40歲時,自背囊,丟棄家務,寒暑無間,義務修路。

邊爾旺(1863-1944)字化之,五台縣神西鄉邊家莊村人,世代務農。後半路出家,在雁門關大廟受戒,當了和尚。

邊家莊村雖說山青水秀,但地形閉塞,交通不便,多為羊腸小道,可謂“地無三畝平,出門就爬坡”,勞動條件極為艱苦。

邊爾旺出生於邊家莊村一個有錢有勢的財主家庭,從小無衣食勞作之困頓,有肥田美宅之便利。但他並不貪圖享受,不驕生慣養,反而十分同情勞動人民的疾苦。

其外祖父家居盂縣閻家莊,他幼年時常往來於五台、盂縣之間,見道路崎嶇不平,行走艱難,這在邊爾旺幼小的心靈裡留下難以言狀的苦楚,遂立下修路的志願。

40歲時,其父邊興中去世,他料理了喪事後,背上乾糧,帶上工具,到盂縣的黃背溝紅桃梁等地,察看地形,採用起高墊低、狹路加寬的辦法,一個人修路。(《五台縣志》有載)

整整二年,終於把難走的小路修成坦途。接著又去羊道岔、二龍溝、響波浪、察屬石修了五年路。群眾都稱頌他急公好義,並公推他為董事,修築下山馱炭道。

這馱炭道是五台窯頭(今白家莊鎮,煤炭藏量豐富)向外地輸出煤炭的通道,對定襄、崞縣和五台的經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距窯頭不太遠的邊家莊一帶村莊,盛產核桃、柿子、花椒和黑棗等,馱炭道的修建對這些物產的對外交易亦大有好處。馱炭道多穿行在懸崖峭壁上,狹窄崎嶇,常有人畜相擠跌入深溝。最難走的地方,是師傅崖和窮漢咀兩處,千百年來為馱炭者所苦惱。邊爾旺雇了石匠,購置了鋼釺,開山鑿石,加寬路面,裁彎取直,逐段修築。他邊勘測,邊指揮,還和工人一起擔沙搬石,不遺余力,終於把10公里長的曲折山路修通了。接著又連續修築了山底村至白家莊的上山路狐峪溝路,金山村至代縣的小嶺路。從此,邊爾旺聲名大震。

閻錫山聽到邊爾旺修路的業績,聘請他到太原督軍公署監修南北汽車道,並監修北井溝大橋、石嶺關山洞、葫蘆河石橋。繼又請他修築北同蒲段家嶺隧道,經四年完成,取名“爾旺洞”,以資紀念,並獎勵銅葉雙穗獎章一枚。30多年,他把全部心血用於修路。他生性樸實,有儉德,無疾言厲色,晚年虔修淨業,級依石嶺關金嶺寺承祥法師為弟子,後又到雁門關鎮邊寺受戒,長齋念佛。

接著又連續修築了山底村至白家莊的上山路狐峪溝路,金山村至代縣的小嶺路。從此,邊爾旺聲名大震。閻錫山聽到邊爾旺修路的業績,聘請他到太原督軍公署監修南北汽車道,並監修北井溝大橋、石嶺關山洞、葫蘆河石橋。繼又請他修築北同蒲段家嶺隧道,經4年完成,隧道完工以後,閻錫山說:“出家人不賺錢,給他留個名吧!”於是,就把段家嶺隧道命名為“爾旺洞”,並叫省政府秘書長寧超武題了字,鐫刻成碑,嵌在隧道南口上方,以資紀念,並獎勵銅葉雙穗獎章一枚。

三十多年,他把全部心血用於修路。他生性樸實,有儉德,無疾言厲色,晚年虔修淨業,級依石嶺關金嶺寺承祥法師為弟子,後又到雁門關鎮邊寺受戒,長齋念佛。

1944年3月17日,無疾而終,壽81歲。群眾為了紀念他,建塔於太原風峪溝太山龍泉寺,將骨灰安放其內,家鄉人民也在邊家莊祖墳為其刊石建碑。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