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在向現代文明轉型中,為什麽日本沒有喪失傳統?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閑談新知”

作者 /黃大慧,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日本向西方學習並不意味著完全地西化,全盤地西化。在從傳統文明向現代文明的轉型過程中,日本並沒有失去文化的主體性。

中日兩國如何看待明治維新?

關於日本從傳統文明向現代文明怎麽轉向的問題,剛剛王新生老師談到了。明治維新,王老師也談到了。

明治維新的確是日本近代的起點,通過明治維新,日本從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家轉向了工業國家,其工業化相當成功,在非西方後發展國家裡是非常典型的,而且用了比較短的時間就走完了西方用兩百多年時間才走完的工業化道路。這是中國人關注它的一個原因。

另外一個原因則是,明治維新從1868年開始,到1894年,日本通過甲午戰爭打敗了大清帝國,這讓我們另眼相看,原來學生可以打敗老師,小日本可以打敗大中華。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這不僅在日本引起了巨大的震動,同時也讓中國開始重新審視日本,為什麽周邊這麽一個小國,能夠用短短二三十年的時間快速發展起來,並且打敗了大中華?正因為這樣,那個時代的很多仁人志士到日本去學習,包括孫中山等很多近代非常有名的人士。這給我的印象非常深。

我們要怎樣看待日本的現代化?日本國內對其是有爭論的,有正面和負面兩種評價:正面評價是,日本通過明治維新開啟了近代化之路,由傳統的、落後的農業國家很快變成了一個工業化國家,而且在20世紀初期成了資本主義列強之一。這是日本國內對明治維新作用的充分肯定,是對日本發展模式的肯定。這也是日本引以為豪的一段歷史。2018年10月,日本政府還舉行了大規模的明治維新150周年紀念活動,安倍首相出席並發表致辭。但從另一方面看,日本發展起來之後,其現代化進程就走了偏路。在19世紀後期日本同中國打了甲午戰爭,從那之後每十年就參與一次大的戰爭(如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不歸路。日本通過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分別戰勝了曾經的老師大清帝國和當時的列強之一沙俄帝國,從此日本完成了向帝國主義階段的過渡。

也有日本人反思,正是這兩場大的戰爭,尤其是後者使日本的大國心理迅速膨脹起來,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拾,走上了軍國主義的擴張之路。這種負面的評價指出,日本的現代化事實上是建立在侵略鄰國的基礎上,其現代化進程就是對外擴張的過程,是以犧牲鄰國為代價的。我們在這裡主要是關注日本怎麽從傳統文明向近代文明轉換的問題。

日本在現代化轉型中沒有喪失傳統

跟早期的現代化、現代化的先行者英國、法國等西歐國家相比,日本的現代化有非常大的不同。早期的現代化,或者說現代化的先行者,其現代化之路的特徵是這樣的:是一個自下而上的漸變過程,國家發揮的作用非常小。東方國家或者說非西方的後發展國家的現代化,其共同的特徵則是自上而下、國家主導、具有很強的跳躍性、發展不平衡。

就日本而言,日本現代化有很多特徵,我們該怎麽概括它?日本東京大學的政治學教授豬口孝在概述日本的現代化時,說日本模式就是國家主導型的發展模式。也就是說,在日本的現代化進程中,國家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這從明治維新改革措施的推行就可以看出來。明治政府實行的“殖產興業”政策,通俗說就是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大力發展資本主義經濟。

在明治維新過程中,日本全方位地學習西方。相比之下,我們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日本則是整個國家都要“脫亞入歐”,要向西方學習,由原來的“和魂漢才”轉為“和魂洋才”,從原來的向中國學習轉向向西方學習。在傳播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過程中,像福澤諭吉這樣的教育家、啟蒙思想家,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福澤諭吉因而被譽為“日本近代教育之父”。現在最大面額的日幣上就是福澤諭吉的頭像。

福澤諭吉的《文明論概略》

明治維新之後,“趕超”歐美先進國家一直是日本最高的國家目標,西方文明是日本實現現代化的樣板。但必須注意一點,日本向西方學習並不意味著完全地西化,全盤地西化。從1868年到1945年的77年裡,日本的現代化主要是學習西歐的過程,而非主要學習美國,日本稱這個階段為“歐化”或者“西化”。儘管這樣,我們也不能說日本就“全盤西化”了,正如我前面提到了“和魂洋才”,日本是在確保大和民族的精神依然是文化主體的情況下,學習西方的先進文明和技術。也就是說,在從傳統文明向現代文明的轉型過程中,日本並沒有失去自我文化的主體性。如果全盤地西化了,日本就不會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樣子了,儘管今天的日本說自己是“西方一員”。

曾有輿論調查顯示,半數以上的日本人認為日本是“西方國家”。的確,從政治上說日本是一個東方的西方國家。自明治維新以後,西方的價值觀,如自由、民主、法治、市場經濟等已經在日本根深蒂固,日本長期實行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但從文化上來看,日本的傳統並沒有丟掉,日本依然保有自己的特點。正因為這樣,我們今天才得以在這裡談論比較文明視野中的日本文明,否則它就不能成為日本文明了,因為它沒有自己的特點。

日本的現代化為什麽會獲得成功?

關於日本現代化的問題,前面談的更多的是日本戰前的現代化,而實際上日本的現代化過程不僅僅發生在1868至1945年期間,根據以色列學者艾森斯塔特的觀點,1945年日本的戰敗只是使日本現代化“受挫”。1945年以後,日本在戰敗的廢墟上,經過了二十多年,又重新發展起來,到1968年則超越聯邦德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中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巧合的是,1968年恰好是明治維新100周年,日本用100年的時間實現了追趕西方的夢想,完成了明治維新要追趕西方的使命。當然,日本二戰後的“第二次開國”,不再像戰前一般以“西歐為師”,而是把目光主要轉向了美國,也可以說,戰後日本的現代化就是“美國化”的過程。日本從戰前的“歐化”轉向戰後的“美國化”,固然是由於戰敗和被美國單獨佔領以及被美國改造的客觀歷史造成的,但同時也與日本“與強者為伍”的政治文化傳統有關。也就是說,日本的“美國化”並非是完全被動地展開的。

關於日本現代化為什麽成功,日本國內外學者寫過很多著作,有過很多討論。其中,日本的旅英學者森島通夫寫過一本叫《日本為什麽能成功》的書,給我留下的印象比較深刻。森島在書中指出,日本的“成功”源於西方的先進技術與日本民族精神的結合。

還有學者如日本社會學家、東京大學教授富永健一提到,日本現代化的成功,跟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培育起來的現代化教育有關。日本人在明治維新之前的識字率就已經很高了,而得益於明治維新中的“文明開化”,日本人更為重視教育了,小學、初中教育都得以普及,如果父母不送孩子上學、不讓孩子受教育就會受到法律的懲處。因此日本的基礎教育非常好,培養了大量人才,不僅有高端人才,也培養了龐大的熟練技術工人。我們今天強調的工匠精神,在日本是有傳統的。1945年日本戰敗後能夠重新崛起,一種說法是,戰後初期美國改造了日本,使得日本獲得新生,才有了後來日本的發展;另一種觀點認為,明治維新以來奠定的現代化基礎非常深厚,儘管日本戰敗了,但是日本的科學技術人員和熟練的技術工人群體並沒有遭到真正的破壞。除了國家發揮的作用之外,日本教育的整體現代化、教育對人才的培養,於日本的現代化轉型發揮了重大作用。換句話說,這些人是日本現代化或者工業化的主體承擔者,不能忽視他們的作用。

(本文為黃大慧教授在閑談系列“日本與傳統文明的現代轉向”活動上的發言,經嘉賓本人審閱。編輯:未雪梨,標題為編者所加。未完待續,敬請關注。)

嘉賓介紹

黃大慧,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目前主要從事日本外交與中日關係、東亞安全與地區合作、中國周邊外交與對外戰略等領域研究。主要著作有《日本對華政策與國內政治——中日複交政治過程分析》、《日本大國化趨勢與中日關係》、《製衡中國——日本對中國崛起的反應》《釣魚島爭端的來龍去脈》、《中日友好交流三十年》(《中日關係史》日文版)及《東亞地區發展研究報告》、《變化中的東亞與美國》等,並主編“當代東亞與中國”、“東亞合作論壇”叢書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