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我不是葯神裡面是什麼葯 天價抗癌藥的背後故事

《我不是葯神》是根據真實例子而改編,裡面的抗癌藥的確是貴的離譜,但隨著國家後來的改革,這款藥物已經加入醫保,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我不是葯神裡面是什麼葯?

我不是葯神裡面是什麼葯

據悉,電影中的格列寧是治療白血病的,本來三萬七一瓶,差不多四萬的價錢,最終被程勇賣到了五百塊錢。

大家知道《我不是葯神》是有原型的,真正治療白血病的是格列衛,格列衛(甲磺酸伊馬替尼片):用於治療慢性髓性白血病(Ph+CML)的慢性期、加速期或急變期;不能切除和/或發生轉移的惡性胃腸道間質腫瘤(GIST)的成人患者。

根據資料顯示,一盒格列衛葯2.4萬元,一個月吃一盒,平均每天就要吃800塊錢,因此,不少人選擇了價格相差近百倍的印度仿製葯。

同為慢粒白血病患者的陸勇就是因為幫助病友購買印度葯而被起訴。「進口格列衛一盒兩萬,印度葯只要200多元,而且我自己一直吃印度葯,身體各項指標都控制得不錯。」陸勇說。

我不是葯神抗癌藥為什麼這麼貴

救命的格列衛為什麼會這麼貴?業內人士表示,高昂的研發成本是專利葯價格高的重要原因,據稱一種新藥物的研發往往花費超過10億美元,因此為鼓勵葯企創新,各國對專利葯都實施廠家獨立定價權,以便讓藥廠在專利期前收回成本、獲得利潤,這就需要高昂的價格支撐。

不過後來這些都被解決了,不但葯價下降,還被納入了醫保。

在《我不是葯神》的首映禮上,主人公原型陸勇現身了。作為中國最早接觸印度仿製葯的慢粒白血病患者,陸勇是不少人心目中的「英雄」。然而就在6月8日電影開始點映前,他曾經發微博質疑片方預告片,稱電影有可能損害他的名譽。

格列衛為什麼這麼貴原因

請每一位需要服用格列衛的白血病患者關注「總研發費用」。

格列衛,是諾華製藥公司(Novartis)研發的一種針對酪氨酸激酶BCR-ABL的分子靶向藥物,現作為費城染色體陽性的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一線用藥,有效率高達95%,且用於治療胃腸道間質瘤也取得了確切療效。

格列衛是「甲磺酸伊馬替尼(Imatinib Mesilate)」在中國大陸的商品音譯名,其在歐、澳及南美洲被稱為「Glivec」,在美國則被稱為「Gleevec」。

格列衛在治療CML與GIST上的巨大成功,引起了醫學界和科學界的極大關注,2011年湯母森的諾貝爾獎得主預測更是將格列衛排在生理學獎及醫學獎榜首。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從1960年格列衛的作用靶點「費城染色體」的發現算起,直到2001年5月及2002年2月美國FDA分別批準格列衛應用於CML及GIST的治療,時間跨越了約半個世紀,且是為數不多的僅通過了I期臨床,就以「綠色通道」形式直接獲批的臨床一線新葯。

更少有人知道在格列衛的孕育過程中,直接或間接造就了兩項「世界第一」(首次發現腫瘤細胞中的染色體變異;首次發現染色體易位現象),5位美國科學院院士,5位Lasker臨床醫學研究獎得主(美國的諾貝爾獎)以及1位美國國家自然科學獎得主(類似我國的最高科學技術獎)。

而格列衛本身凝聚著多個國家幾代腫瘤學家、藥學家、臨床醫學家的共同智慧,更是基礎研究所、藥物研發公司、臨床醫療中心密切合作造就的轉化醫學的世紀經典。

自從1928年Fleming發現青黴素之後,製藥業進入工業化時代,不可避免地也成為商業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藥品也是一種特殊的商品,而且往往一種藥品比如抗生素的研發過程常常耗時多年,投資巨大,並且存在不可知性,很多藥品的研發都以失敗告終。

目前國際大的醫藥公司研發一種新葯的成本大多至少在10億美元以上,從藥品的研製,合成,到漫長的四期臨床試驗,再到通過各國葯監局的審批,都需要投入大量金錢,只有資金雄厚的少數跨國巨頭才能承擔得起。

公司的本質是逐利,因此,藥品進入臨床市場後價格往往不低。近年來新問世的原研抗生素屈指可數,一是研發困難,二就是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太高,醫藥公司不能也不願承擔。

像格列衛這種可以說堪稱「奇蹟」的藥物,其中蘊含的科學研究,投入的人力財力物力都是大手筆。

不過印象中格列衛的專利到期時2013年,現在印度已經有仿製格列衛。(此葯的原藥專利在中國已到期,β晶型專利要到2018年才到期。印度最高法院為了乾掉它的β晶型專利,寫了112頁的判決書,所以此葯在印度的仿製已經合法了。)

最後需要備註說明的是,中華慈善總會有專門的項目辦公室負責執行由諾華公司提供的「格列衛全球患者救援項目」,向符合救援條件的患者免?煙峁┮┪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