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超級文件之後,深圳樓市會有怎樣的未來?

作者 | 塑料豬

數據支持 | 勾股大數據

步入8月,樓市降溫的跡象愈發明顯。一方面是房地產企業破產清盤迎來高峰,另一方面是國家調控政策愈發嚴厲。

中國房地產市場,是否即將迎來轉折點?

與此同時,昨日有關於深圳的重磅利好文件頒布,今天A股的深圳板塊出現漲停潮。

坊間普遍將這一消息解讀為利好深圳樓市,那麽,深圳的房價是否又要來一波呢?

1

房企冰火兩重天

人民法院公告網顯示,截至2019年7月第三周,今年全國共有274家地產商宣告破產。而2018年底,全國房地產開發企業數量97938個,上半年房企破產率接近3%。

破產的地產商,主要分布在中國的三四線城市,資產規模普遍是5億到30億之間,破產原因主要在於負債高企、融資困難等原因。

事實上,這只是冰山一角。

不僅是小型房企,中等規模且具有一定名氣的地產公司,由於此前較高的負債,加上宏觀環境下行,現金流都出現了各種問題。而這迫使房企不得不接受更加苛刻的融資條件。

例如今年7月11日,泰禾發布公告稱,其境外全資子公司已完成4億美元債券發行,票面利率15%。這超過了年初中國恆大在香港發行美元債13.5%的利率。然而,泰禾今年一季度淨利潤率為13.37%,雖然較高,但仍然難以覆蓋融資成本。

除了泰禾與恆大,許多地產商均在境外發行了利率超過10%的外債,例如景瑞控股、正榮地產等。

隨著融資條件越收越緊,許多房企的現金流緊張,進而不得不變賣資產來“斷臂求生”。今年以來,華僑城、陽光100中國、上置集團、粵泰股份、以及泰禾集團等地產商均選擇出售項目股權,實現回血。

但是,與中小地產生存困局相反,大型頭部房企的狀況要明顯好很多。

儘管無數分析都表明規模太大有更重各樣的弊端,但對於處在當下的地產商而言,規模就意味著融資條件。規模越大,獲得資金的難度越低。舉個例子,7月8日,中國海外發展在公開市場進行債券融資,利率最低達2.9%。

同樣,7月9日,旭輝控股發行2024年到期本金總額為3億美元的額外優先票據,利率為6.55%。而7月10日,龍光地產發行的4億美元2023年的優先票據,到期年息也只有6.5%。

如此巨大的融資成本差異,反映出了強者恆強的局面。那些拿到較低成本融資的地產商可以收購中小房企的項目,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規模,形成規模效益循環。

未來,隨著國家調控政策加碼,不同規模房企的價格歧視會更加明顯,大型頭部機構將進一步擴張,而中小型機構處在撕裂之中,大多數將難逃破產清盤的命運。

2

樓市調控的“組合拳”

曾經樓市調控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而今樓市調控已經是一個系統工程。房價僅僅是表象;而地價、金融、供求、限購、限售、乃至公積金和戶籍等政策,都會影響到樓市調控的成敗。

進入2019年,樓市調控政策以“組合拳”的形式出現,漸趨成為主流。

今年一季度出現樓市小陽春,隨後4月份政治局經濟工作會議上重提“房住不炒”以及“控制貨幣供應總閘門”說明政策轉嚴。5月中旬,調控再度加碼,提出“因城製策”與“長效機制”,並且將地方政府土地出讓與樓市庫存之間建立聯動關係。

進入6月,全國各地調控政策進一步加碼。數據顯示,6月單月,全國房地產調控政策次數高達46次,超過了5月份的41次。前4月,樓市調控次數分別為68次、21次、15次,60次。

從圖中可以明顯看出,樓市政策呈現在3月觸底,4月急速回升。

今年1到3月,樓市回暖明顯,不僅樓市量價齊升,房企拿地積極性空前高漲,並且土地拍賣又頻現“地王”。2019年前4月,累計28家房企拿地過百億,2018年同期只有24家,2017年為18家。

同時,高價地頻現,土地市場過熱,2019年4月百城土地溢價率達到23.4%,為近一年的高點。房價也是水漲船高,今年4月,百城房價同比上漲14.5%,19城房價同比漲幅超20%。

面對市場的步步緊逼,“房住不炒”的政策的眼看就要淪為一句空話,於是,4月的政治局會議上,樓市調控政策陡然轉嚴。

4月份住建部向新建商品住宅、二手住宅價格累計漲幅較大的六座城市提出預警。到了5月份,又直接點名佛山、蘇州、大連、南寧4城,隨後多地房價調控加碼。

7月30日,國務院再次強調“房住不炒”,並且首次提出“不把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隨後31日,央行也提出房地產擠佔太多金融資源等,地產調控的“調門”達到了史上最強。

展望下半年,一方面宏觀經濟下行壓力猶在,仍需要房地產發揮“壓艙石”和“穩定劑”作用;但是另一方面,部分城市房價、地價快速升溫,房地產政策不具備全局收緊或放鬆的基礎。預計政策端仍將延續“因城製策”和“長效機制”的主基調。

3

完整的樓市周期

有人說中國樓市沒有周期,有人說中國樓市到今天連一個周期還沒走完,也有人說現在就是地產周期的轉捩點。

事實上,雖然從整體上中國房地產市場處於漫長的牛市階段,但從局部來看,房企資金鏈斷裂、房價下跌、房屋大量空置的現象從來都沒有斷絕過。從1998年海南到後來的溫州和鄂爾多斯,乃至最近幾年的燕郊,還有就是幾個月前賣到白菜價仍無人接盤的黑龍江鶴崗……

樓市投資,短期看政策,中期看經濟,長期看人口。如果我們把自1999年房改至今的中國樓市走勢與股市中牛市的四個階段相比,我們會發現非常有趣的相似性。

第一階段,1999~2008年,估值修複。這一階段最明顯的特徵是普漲,不論一二線城市還是農村縣城,走出危機,地價回升,房價跟著上漲。這段期間不論在哪裡買房子都是對的,而且只要這個時候進場,到今天都是10~20倍的漲幅。

第二階段,2009~2018年,結構性行情。這一時期最主要的特徵就是分化,雖然房價也能上漲,但是不同地區之間會看到明顯的差別,並且如果某些城市的某些建案基本面出了問題,那麽即使超高也會跌回合理位置。

在第二階段之中又分為三個小周期,分別是2009~2011,2012~2014,2015~2017,這三個小周期中都出現過局部過熱的情形,出現泡沫,隨後泡沫破裂,塵歸塵土歸土。2011年是鄂爾多斯,2014年是溫州市區,2017年是北有燕郊、南有廈門。這幾個城市都是投機炒作過剩,最後擊鼓傳花難以為繼,最終價格回落。

至此便是中國樓市現在的位置,處在結構化行情接近尾聲,即將迎來第三和第四階段。這裡,香港和日本的發展歷程都世人留下了教訓。在香港和日本,樓市結構性上漲之後,又迎來了一波泡沫化的過程,房價繼續上漲,全民加杠杆炒房,實業無人問津。在香港,這是1997年之前的狀態,而日本則是1985-1989年的狀態。

瘋狂如此,那麽接下來的第四階段就不難預料了——泡沫破裂。

所以當下對於中國而言,是一個非常關鍵的位置。房價的確已經不低,但科技創新還有人在做,實體制造業也並未完全垮掉,人民安居樂業,沒有出現全民炒房的景象。但是如果在現有的基礎上再漲一輪,再來個三年翻一倍,那就迅速香港化。

所以在這個時間點上,樓市降溫是極其積極且必要的。

事實上,站在更廣闊的視角上,其實事關住房與民生,房地產與住房其實是兩回事,前者是市場交易行為,而後者更多的是民生政策。

中國的未來,房地產與住房政策一定要分開,兩條腿走路。一邊是大力提供保障性住房,使得一二線城市保持對人才吸引力之根源。另一邊則是豪宅建案市場盡可放開了限制,讓市場去決定價格。只有這樣,才能避免經濟周期對房地產的衝擊,也能夠保持經濟體的長遠競爭力。

4

深圳的“先行示範”

昨日,《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在中央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中審議通過。今日股市大漲,深證成指漲2.96%,創業板指漲3.5%,深圳本地股、地產股、科技板塊以及券商股表現強勢。

無疑,市場將這份文件解讀為深圳市發展史上的重大利好。但是,深圳的房價之高是全民共識,中國城市中,除了香港和澳門,就要數深圳了。房價不可承受之高,不僅使年青人望而卻步,也會使高科技初創企業不得不搬離,以尋求更低的成本。

民安其居,方可樂其業。

當今中國,房價已經承載了許多居民的財富,大規模降價是不靠譜的;所以似乎調控空間似乎有限。

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如果僅僅將視野局限在房產買賣交易,則出路實在是逼仄。然而放眼全球,高房價與人民安居樂業其實絕非不可並存。例如以具有悠久租房傳統的德國,和大規模興建保障性住房供市民購買的新加坡。

中國經濟對房地產的依賴度過高,已經有二十年的歷史,而未來能否繼續維持經濟活力,取決於能否將經濟與房地產“解綁”。正如前文所提,房價是問題的表象,而深層次是邏輯是房地產政策(Real Estate Policies)與住房政策(Housing Policies)的分離,以及二者能否持續為城市發展提供助力。

房子不僅具備金融屬性,更具備商品屬性;將用於交易投資屬性的房子和用於居民居住屬性的房子進行區分,采取不同的政策去治理,是未來中國樓市調控的題中之意。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的確是處在歷史的大轉捩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