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首屆大發審委結業成績單:史上最高否決率重塑IPO生態

  21世紀經濟報導 李維

  雖然本屆大發審委行將換屆,但從嚴審核的IPO監管邏輯不會就此終結,並將在未來得到長期延續,但伴隨著監管層對資本市場扶持“四新企業(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等要求的提出,不排除新一任發審委將在審核中將四新等因素納入考量。

  21世紀資本研究院 研究員 李維

  作為IPO發審視窗的裁決者,證監會第17屆發審委的到期換屆正在引來市場關注。

  由包括42名專職委員、21名兼職委員在內共63人組成,並吸收了涵蓋部委、科研院所、高校、中介機構等諸多領域專業人士的這屆發審委,由於較往屆增加專業委員數量,同時將主機板發審委和創業板發審委合並在一起,因此亦被業內稱為“大發審委”。

  事實上,在大發審委治下的近一年時間裡,IPO發審的生態出現了諸多改變,一方面是上會審核否決率創出了歷史新高,同時上會流程的紀律也被從嚴整肅;另一方面監管層對於在審企業的全流程監管,讓擬IPO企業對申報上市變得更加謹慎。

  21世紀資本研究院認為,大發審委的從嚴審核對於IPO生態的重塑,是IPO制度不斷完善的關鍵一步,而伴隨著市場通過近一年時間對新發審邏輯的適應,當下過會率可能將有所提升,但我們同時認為,大發審委的從嚴審核邏輯仍將在新一屆發審委的“執劍”中得到延續。

  鐵面的“高否決率”

  過去一年裡,大發審委帶給市場最直觀的感受是IPO否決率的直線上升。

  2017年11月7日,證監會公布當日IPO審核結果比往常時更晚,而公布的結果更令市場倍感意外,其中6家首發上會企業中5家被否,而大發審委的從嚴審核邏輯也首次被市場所見證。

  “6過1”發生後不久的次年初,IPO審核更是出現了“7過1”的慘烈狀態,而彼時大發審委審核過的31家企業中,被否企業達到16家,超過了通過企業的數量。

  “這屆發審委改變了過去IPO審核的慣性思維,過去上會否決是罕見的,通過是正常的。”9月18日,北京一家中字頭券商投行人士表示,“後來出現多家公司被否後,市場發現過會、不過會都是常見的,概率也是相當的。”

  21世紀資本研究院根據Wind數據統計發現,自2017年10月17日大發審委首秀以來,公共審核IPO項目數量達256家,其中通過家數135家,通過率僅為52.73%,未通過家數85家,否決率高達33.20%。

  相比之下,2014年IPO重啟以來至2017年9月底期間,IPO首發通過率一度高達86.02%,而否決率僅為8.83%;這也意味著,大發審委上任以來,IPO通過率下降超過30%,而否決率則提升了2.76倍。

  “2017年上半年監管層在力促IPO的常態化來緩解堰塞湖問題,所以當時首發項目很多,而下半年大發審委的上任則是配套IPO常態化後的強監管舉措。”9月中旬,一位接近監管層的投行人士表示。“上半年發審提速時,不少發行人希望加緊節奏上會,趁著‘順風車’趕緊上市,但大發審委上任後,一些公司則撞在了槍口上。”

  事實上,大發審委的鐵面審核不僅體現在IPO領域,同期並購重組、可轉債兩類項目的否決率也分別達9.92%和6.48%;而在2014年初至2017年9月底期間,並購重組的否決率僅為6.74%,而可轉債則無一單項目遭到否決。

  “過去並購重組項目太過隨意,而上市公司實控人也很容易通過發起並購重組來進行市值管理,所以近一年來並購重組的審核力度也在進一步加強。”前述投行人士坦言,“不過並購重組還是更多的體現市場化原則,所以整體通過率仍然較高。”

  相比於並購重組的審核從嚴,可轉債否決率的提高則與該類債券上會數量的同期激增有關。

  Wind數據統計顯示,2014年至2017年9月底可轉債上會數量共為58隻,而2017年10月份至今,可轉債上會審核數量則達到了108隻,幾乎為過去數年來總和的2倍之多。

  IPO生態重塑

  值得一提的是,大發審委“鐵面”下的高否決率,或與發審委制度的責任終身製有關。

  “因為從這一屆開始如果出現問題將終身追責,之前的委員就職儀式上,劉(士余)主席也強調過要‘零容忍、終身追責’,這讓很多發審委委員看上會項目時更加審慎。”上海一家投行保代表示,“所以發審委委員的壓力也非常大,不少委員在通過項目時也承擔了一定的風險。”

  值得一提的是,大發審委時期的IPO過會率也呈現出前低後高的趨勢。例如2017年10月7日至2018年一季度末,IPO過會率僅為50.30%,而今年二季度至今,過會率已升至57.30%。

  21世紀資本研究院認為,監管層去年底對超期不報項目的清理整頓,也是大發審委“執劍”初期否決率直線走高的內因。

  去年底,證監會在兩份監管問答中就IPO審核過程中的中止審查標準進行更新,遏製發行人和保薦機構的“拖延上會”情形。

  “大發審委的出現讓過會率下降後,不少保薦機構都在自查項目問題,並希望在上會前解決相關問題時候,也造成一些項目為了解決問題進而拖延報材料、上會時間的問題。”前述接近監管層的投行人士坦言。

  一邊是大發審委治下更加嚴格的發審視窗,另一邊則是不少未能解決自身問題而被新規“按時”推上發審會的發行人,前後因素的交疊進一步推高了IPO的否決率。

  “當時一些項目也不想撤,抱著反正要撤材料,不如上會試一試的僥幸心理,但大多數都被否了,這也是當時出現高否決率的原因。”前述接近監管層的投行人士表示,“政策的突發佔了很大因素,今年以來這種超期不報的情況越來越少,也讓否決率出現了下降。“

  此外有業內人士指出,發審委在審核過程中對於企業持續盈利能力的重視也讓通過IPO審核的難度進一步加大。

  “一個是看盈利能力和可持續,另一個則是審查盈利的真實性。”前述保代表示,“比如客戶集中度、毛利率和同行業的比較、業務依賴性,都成為發審委在意的點,其中一項出問題或難以解釋,IPO就有可能會黃。”

  換屆來臨

  今年9月底,大發審委即將期滿換屆,而新一屆發審委委員也在醞釀,而這給IPO發審生態帶來的潛在改變也被市場所關注。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IPO的過會率已經有所走高——2018年7月、8月和9月(截至9月18日)三個月期間,IPO過會率分別為59.09%、54.55%和54.55%,均高於大發審委上任以來的平均過會率。

  21世紀資本研究院認為,這一方面與二級市場震蕩中,監管層仍然試圖力保資本市場融資功能的穩定有關。

  過去,二級市場震蕩下跌時,監管層會有通過調節一級市場發行節奏來維護二級市場穩定的慣性,但這一舉措亦容易導致首發市場融資功能的喪失。

  但這種慣性正在出現轉變——雖然上證指數近期仍在2600點至2700點間上下徘徊,但監管層的上會發審工作卻並未停歇。9月份的兩周以來,發審委上會審核公司數已達11家,達到8月份的全月數量。

  我們認為,近期首發市場在二級市場尚未見起色的情況下得到復甦,佐證著監管層維護一級市場融資功能的決心正在增強。

  另一方面也與大發審委的審核邏輯得到貫徹下,逐漸被發行人、保薦機構不斷磨合、適應有關,換而言之,過會率的上升並非意味著今年下半年發審口徑出現寬鬆,而是更多經過較長時間的磨合,更多發行人正在盡可能地滿足監管要求的結果。

  “今年下半年過會率提升並不是發審委松了口子,監管的要求是前後一致,只是發行人和券商對合規性的重視程度提高了,都盡可能的自查合規,並在上會前滿足要求。”前述保代表示,“可以認為年初的嚴審核,讓後來一批的上會企業品質得到了提高。”

  因此我們認為,雖然本屆大發審委行將換屆,但從嚴審核的IPO監管邏輯不會就此終結,並將在未來得到長期延續,但伴隨著監管層對資本市場扶持“四新企業(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等要求的提出,不排除新一任發審委將在審核中將四新等因素納入考量。(作者微信:lw8346860)

責任編輯:陳悠然 SF104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