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延禧攻略》《如懿傳》中髮型錯在了哪兒?

【本文為騰訊獨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文/鯊鯊

頭髮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向來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從生理上被看作是氣血的體現,精神上則成為文化傳統的象徵。髮型的流行史豐富而龐雜,而我們普通人對古代各種髮型最初的了解,往往來源於電視劇。

比如下面這個:

       

《延禧攻略》中的女主角魏瓔珞

       還有這個:

       

《還珠格格》中的大拉翅造型

其實,魏瓔珞的這個“電話腦殼”就是清代流行的兩把頭。

但兩把頭其實是滿足已婚婦女的常見發式,魏瓔珞作為一個小宮女,是不能梳這樣的髮型的。其實嚴格說來,乾隆前期兩把頭還未出現。

至於《還珠格格》中皇后和容嬤嬤、《如懿傳》中的妃子們的大拉翅,就更是無稽之談了。實際上,大拉翅直到晚清才出現。

從“電話柄”到大拉翅,兩把頭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舊京瑣記》中記載,“旗下婦裝,梳發為梳發為平髻曰一字頭,又曰兩把頭……”。

       

     

早期的兩把頭髮型。

清初,滿人將發辮盤於頭頂。但後來除大典禮時後妃戴朝冠外,到了喜慶節日,後妃們還要戴鈿子。戴上鈿子,腦後再垂發辨就不適應了。

       

孝昭仁皇后

     

於是到了乾嘉年間,後妃們梳兩個橫長髻,形似小姑娘梳的兩個抓髻,戴上鈿子十分穩固。因這種發式平分左右,各扎一把,宮內後妃稱其為“小兩把頭”。小兩把頭梳起來方便,上面佩飾簡單,素雅好看。

       

小兩把頭

清初宮廷生活節儉,傳言後妃們日常隻戴花,少配沉重的首飾。到了嘉慶道光年間,清朝經濟發展極盛,宮中生活日漸奢靡,發飾也愈加多樣。小兩把頭簡單是簡單,但是低垂,容易松,碰上沉重的首飾就不好辦了。於是發架出現了。梳頭時在發際插上發架,用紅繩纏繞,垂在腦後,呈八字形。因此又稱“架子頭”。詩人得碩亭就曾經戲謔地寫道:“頭名架子太荒唐,腦後雙垂一尺長。” 詩下自注:“近時婦女, 以雙架插發際, 挽發如雙角形, 曰‘架子頭’。”說的就是這種髮型。

       

梳架子頭的婦女。

   

道光晚期的“兩把頭”背面

我們常在電視劇中看到妃嬪們腦後垂著兩“坨”發髻,其實應當稱作“燕尾”。無論什麽劇中,我們都能看到它。這也是不對的。燕尾是在鹹豐、同治年間形成的,它來源於一種“高把頭”,高把頭用真發梳成,在其中出現了燕尾的搭配。可惜的是,高把頭出現的時間較短,少有清晰完整的記載流傳。同治時期,兩把頭吸取了高把頭中的的燕尾,而燕尾隨年代的更迭,愈發從八字到水準。

       

《延禧攻略》中,魏瓔珞腦後的“燕尾”其實是不符合史實的。

到了光緒年間,兩把頭已經被稱為“宮頭”。此時的兩把頭依然採用真發梳成,有支架,垂在腦後,呈“x”形繞過一種特製的大簪子——扁方,再用紅繩纏繞起來。腦後有燕尾,裝飾兩側用花等進行插飾。

上圖中魏瓔珞的頭髮,應當是同光年間流行的髮型。

                     

 

扁方

    

腦後橫著的簪子就是扁方。

自此以後,清代髮型發展的方向好像越來越詭異了……

庚子之後,本來用真發梳成的兩把頭由於後來形狀趨向高、大,只得用假發了,裡面用鐵絲按照頭圍大小做一圓箍和骨架,用真發梳成頭座。做兩把頭的便應運而生,假發來源是收買人剪下之發,後來又改用青緞製作。

                                       

製作假發的匠人。

到了光緒年間,“拉翅”之名逐漸確定了下來。用真發梳成頭座,緞製成拉翅,有支架。垂在腦後,呈x型繞過扁方。腦後有燕尾。裝飾兩側用花,正中部開始有我們經常見到的“頭頂戴大花”的裝飾。在拉翅旁邊還會綴以流蘇。

       

宣統年間,我們在《還珠格格》裡看到的“大拉翅” (一稱“達拉翅”)終於徹底形成了。大拉翅真發梳成頭座,緞製成拉翅,腦後有燕尾。裝飾兩側用花。

                                             

   

左為“清朝最美格格”完顏立彤,右為慈禧太后。

據說,這種“拉翅”是孝欽顯皇后(慈禧太后)發明的,發明的緣由是因為她到了中年之後開始脫發,真發不足以梳成漂亮的兩把頭,所以我們的慈禧太夠就發明了拉翅。也有說法是說其改良了拉翅,變成大拉翅。此時的拉翅和頭髮已經沒有啥關係了,純粹就是頭頂上頂一個碩大的裝飾物。

       

那麽話說回來,為什麽我們在清宮戲裡看到那麽多的大拉翅呢?

這種旗頭其實是早年受到戲曲及民國時期旗人裝扮影響形成的定勢思維的結果。京劇中有非常多的大拉翅造型。高度程式化可說是戲曲服飾的一大特徵,“旗頭”作為一個標識性裝扮,可以起到區別於漢人角色的目的,於是常被用於“番邦”角色的裝束中。 再加上我們能看到的清人照片均為晚清、民國時期,所以潛移默化地,有了“大拉翅=清代髮型”的固有印象。

                                   

王瑤卿與梅蘭芳在京劇中的大拉翅造型。

至於我們在《如懿傳》中看到的髮型是不是大拉翅,也引起了大家的爭議。筆者認為,這種髮型可能是以同治年間的二把頭為原型的,又類似於早期的拉翅。但無論如何,整個兩把頭體系都是不可能在乾隆早中期出現的。

             

同治時期小兩把頭。

    

《如懿傳》中的一處髮型。

我們在清宮劇中看到妃子們頭上頂著的碩大無比到可以貼小廣告的大拉翅,其實都是晚清以後的產物。而兩把頭也絕非是一個“電話柄”那麽簡單。關於清朝的服飾歷史,我們要注意著眼不同小時期流行趨勢的演變。

參考文獻:

[1](清)夏仁虎,《舊京瑣記》,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2] 邸雯鈺,《清朝宮廷皇室女子發式在影視作品中的創新研究》,西安工程大學2015年碩士論文。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