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諷刺藝術:幽默是一種人類交流的普遍語言

幽默是人類社會固有的一種語言,它不僅存在於上世紀的黑白喜劇電影裡,也存在於藝術家的諷刺畫作中。無論是對戰爭悲劇的指責,對時間消逝的恐懼,還是對資本主義弱肉強食的支配,對當今消費主義的不滿……嚴肅的藝術題材以一種黑色幽默、輕鬆戲謔的藝術形式被呈現,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開始鍾愛於這種幽默諷刺的敘事方式。

William Hogarth

Self-Portrait by Hogarth, ca. 1735,

? Yale Center for British Art.

諷刺藝術的標杆要追溯到18世紀被譽為“英國繪畫之父”的威廉·荷加斯(William Hogarth),他是英國版畫、諷刺畫(satirical caricature)和歐洲連環漫畫的先驅。他的創作大多為植根於現實生活的社會道德題材,直指當時的政治和社會風氣,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特徵。此後,他的畫風被後世稱為"Hogarthian"。

1732年,Hogarth創作了第一批組畫《妓女生涯》(A Harlot's Progress)此系列共計六幅畫,描述了一個美麗的村姑面對大都市與金錢的誘惑,淪為妓女,並最終感染性病悲慘死去的故事。Hogarth用漫畫無情諷刺了英國權貴肮髒的生活,引來當時英國上層社會的強烈批判,不僅不承認他是畫家,還罵他是個道德犯。

1

Moll Hackabout抵達倫敦,在廉價旅館

2

一個富商的情婦

3

Moll變成普通妓女

4

Moll在監獄中工作

5

Moll死於梅毒

6

Moll的靈堂夜

除了《妓女生涯》,Hogarth又陸續《浪子生涯》(A Rake's Progress)、《時髦婚姻》(Marriage A-la-Mode)、《四個殘酷的舞台》、《杜松子酒巷》等廣為人知的作品。《浪子生涯》銅版組畫描繪了一個19歲青年Tom Rakewell在繼承了父親家財之後的故事,趨炎附勢者不斷上門奉承,他本人又揮霍無度,把所有的錢都浪費在奢侈的生活、嫖娼和賭博上,連妻子的財產也被他押上賭台,因負債累累被囚禁在監獄裡,最後進入了瘋人院。

1735年,畫布油畫,

62.5x75cm,Sir John Soane's Museum,London.

A Rake's Progress

不同於當時流行的理想化肖像,Hogarth用幽默生動的繪畫筆法和極具表現力的色彩構圖來描繪人物肖像,借此直觀地諷刺和揭露社會上的不良現象,對上層社會產生巨大衝擊,這是當時18世紀任何一個藝術家都未能達到的。因此,諷刺畫家成為了Hogarth一生的標簽。

Hogarth bust

Leicester Square, London, UK.

時隔兩個世紀,作為霍加斯(WilliamHogarth)、戈雅(FranciscoGoya)、杜米埃(HonerèDaumier)、珂勒惠支(KatheKollwitz)等畫家所確立的現實批判傳統的繼承者,德國客觀現實主義藝術家喬治·格羅茲(George Grosz)的藝術同樣具有鮮明犀利的諷刺性和政治性,他是魏瑪共和國時期柏林達達(Berlin Dada)和新客觀主義(New Objectivity )的傑出成員,以其漫畫般的諷刺繪畫作品著稱。

George Grosz,Portrait

Grosz生於一戰期間,自1911年開始發表作品,擅長把對社會陰暗面的主觀思考和反叛意識通過這種諷刺性傳遞給觀者。Grosz把矛頭直接指向資產階級的虛偽與貪婪,以誇張幽默的漫畫形式、尖刻辛辣的藝術語言描繪一戰參戰士兵的生活狀態及戰後德國的混亂社會,揭露了德國統治者假面背後的凶殘以及戰爭的殘暴和恐怖。

The lovesick man ,1916

Suicide,1916

The White Slave Trader,1918

Germany a Winter's Tale ,1919

Grosz以他那充滿嘲諷、不屑與鄙夷的筆觸,使那些商人暴發戶、壓迫工人的資本家、虛偽的政客醜態畢露,也暗喻了那個時代的人們麻木、絕望的精神狀態。Grosz的畫作中所呈現的諷刺與戲謔很快在德國引起強烈反響,這也令他常常與當局處於對立衝突的狀態,納粹上台後,他不得不被迫於1933年逃離德國,來到紐約。

George Grosz, Republican Automatons, 1920,

?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The Gray Day,1921

Pillars of Society,1926

當代藝術家更是置身於當下的文化環境與社會現實,深刻延展了藝術對社會現狀的思考和對現實問題的諷刺意味,幽默的深層肌理關乎於反叛、對抗以及面對後媒體時代藝術去物質化、去中心化的擔憂。

例如曾梵志2001年創作的“面具”系列就利用幽默的諷刺技法揭示了90年代的社會現狀。戴著面具的人們表面上歡聲笑語,但卸下面具後卻充滿了孤獨、焦慮。在2013年拍出天價的“面具”系列畫作《最後的晚餐》則採用了當下流行的挪用藝術,將原畫中的耶穌及十二個門徒,換成戴著面具、吃著西瓜、系紅領巾的少先隊員,把宗教場所轉變為教室,使太空產生一種荒誕感。

曾梵志“面具”系列

曾梵志“面具”系列畫作

《最後的晚餐》

儘管幽默只是一種藝術對話形式,一種人類交流的普遍語言,但在諷刺藝術家眼中,這種幽默背後暗藏著他們對現世社會的反省。除此之外,諷刺藝術也涉及到觀者應該如何觀看這些藝術作品,喚醒觀者自身不斷去理解和反思消費主義、人口爆炸、拜物傾向等各種當代社會問題。

-EN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